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郭凤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9年04月12日 10:02

 

郭凤海 图片01

郭凤海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确立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张之洞、李鸿章等兴办洋务,选择的是王朝旧制与资本主义舰炮工商结合;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选择的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旗帜,选择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发掘出传统中国存在的大量与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相契合的历史因素,掌握了撬动中国基层社会、发动大多数人起来革命的历史杠杆,由此在广大人民和全体共产党人中确立和不断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随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中国救亡图强的民族民主革命迅速呈现出三大新气象:一是重振革命精神;二是凝聚革命力量;三是开辟革命道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及其深层原因

历史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满自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无比坚定。从十月革命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一路高歌猛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比之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充满信心。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然而,革命战争年代,有的党员经不起“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叛党投敌,当了叛徒,当了怕死鬼。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有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经不起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腐化堕落,变成腐败分子,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当前,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状况看,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时,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应引起我们全党的高度警醒和注意。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

中国人有的是信仰。政治信仰层面,8900多万共产党员,1亿多共青团员;宗教信仰层面,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大宗教的信仰者都有;民族民间信仰层面,依族群、语言、传统及地域相异而各有不同;文化信仰层面,信仰儒教……如此看来,中国人不缺信仰,缺失的是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共同认同的社会主流信仰,缺失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主流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大众信仰处于裂散状态;二是一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严重缺失。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集中表现为政治生活的“口号化”倾向。一些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活中口头上高喊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是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尖锐指出,这种“两面人”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很会伪装,喜欢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手腕高得很;有的公开场合要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背地里自己不敬苍生敬鬼神,笃信风水、迷信“大师”;有的口头上表态坚定不移反腐败,背地里对涉及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不追问、不报告;有的张口“廉洁”、闭口“清正”,私底下却疯狂敛财。这种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对党和人民事业危害很大,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清除出去。

对于我们党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每个党员必须始终坚持的、唯一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党员干部信仰体系中的缺位和失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政治后果,概括地说,主要是削弱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危及党的执政安全。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深层原因

我们党是靠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的,中国今天所创造的发展奇迹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问题?深层原因主要有:一是弱势群众归属感缺失效应;二是开放环境下的“再对比”效应;三是领导干部消极腐败效应。

如何从理论到实践不断与时俱进,正视时代的发展变化,深刻回答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质疑和否定,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现实课题。

 

 

三、从根本上克服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现实路径选择

信仰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中国人主要是通过政治组织去了解信仰对象,最终形成某种信仰。对于政治组织而言,必须具有先进性、纯洁性,这样人们才愿意跟随它;对于信仰对象而言,必须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样才能吸引人去信仰它。要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问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共产党队伍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创新发展理论中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的主义、人民的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主义还很弱小,也不尽完善,但它却吸引千百万工人汇聚在自己旗帜下,让欧洲一切旧势力都感到恐慌。马克思主义凭借的显然不是单纯的文字逻辑,而是对资本主义深入骨髓的批判和对工人群众发自肺腑的同情;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源,在于其彻底的人民性和持久的人文关怀,在于其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然而这样一种主义和信仰,为什么会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危机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被僵化、被教条化、被阉割。应该说,这正是当年马克思担心“马克思精神死亡”时提出的严重问题!现在,总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的沉痛教训,绝大多数共产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最伟大的成就,没有人如此深刻地分析资本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遗憾的是,19世纪蓬勃发展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却在苏东停止了发展。本来理论应先于体制和政策,但这些国家的理论却远远落后于实践,没有回应进入后工业(信息)时代的问题,也没有预见世界发展的趋势。如果一种主义不能占领时代的制高点,那么这个制高点就必然会被别的主义占领。

今天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了发展奇迹,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尖锐揭露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指出理论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一是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理论“肌无力”,不入脑不入心,苍白无力;二是宣传教育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表面化、庸俗化和实用主义倾向严重。比如,一些宣传教育大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但干部群众却认为,你讲的其实是“没有思想的解放思想”;三是回应外来思潮无力。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往往被用来当作社会主义的标签,或者被一些党员干部用来彰显自己表面政绩的工具。这样下去,马克思主义必然被教条化,走向僵化,导致边缘化。

理论僵化问题,既是信仰领域出现各种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解决好信仰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解决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一条重要路径选择,就是不断推进理论与时俱进,始终占领时代发展的精神制高点。

占领时代精神制高点,有三个衡量坐标:一是时代坐标,把马克思主义置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考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二是世界坐标,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世界大势中考量,确立起其在当今世界的话语权;三是民族坐标,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中华文化体系中考量,夯实其在中国发展最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在日常生活中夯实信仰根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哲学的区别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大量事实也说明,一个人信仰信念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理论的支持程度,也取决于生活的支持程度,忽视百姓生活,就难以有效引领大众信仰信念。由于忽视人民的生活需求,苏东国家先后爆发了“面包荒”“肥皂荒”“药品荒”,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党群关系极度紧张,马克思主义信仰遭遇严重危机。

苏东剧变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既是思想问题、理论问题,更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生产力发展不起来,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都会从根本上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三)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信仰引领者和示范者作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比如毛泽东思想,其传承方式虽然很多,但有两条却必不可少:一是靠这一思想中包含的道德理想;二是靠共产党员的道德人格来立标杆、树影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应当借鉴上述思想、信仰、价值观传承的历史经验。

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倡导者、示范者和践行者。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判断,以及心理上的认同、进而理想上和信仰上的追随,主要是通过同党员干部的接触实现的。党员干部作风不正,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彰。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

在思想价值多元、挑战考验多样的社会条件下,解决信仰问题,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第一,把信仰教育和干部实践结合起来;第二,把理论正义和制度安排结合起来。宣传教育只能解决信仰倡导问题,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要根本解决问题,必须进一步扩展到党员干部实践行为,推进到制度和法纪建设上来。信仰建设成效、成败,关键取决于共产党人能否以自身理论和实践的彻底性、理论正义与实践正义的统一性,以自身行为的示范性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努力达成理论正义性与实践正义性的高度统一,达成理论正义和制度安排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主动应战的勇气、开放进取的锐气、科学严谨的风气、真理在我的底气,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基础,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不断累积健康进取向上的常态化正能量。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412/10403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