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学好用活浙江经验,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2019年04月24日 09:53
山水浙江,如诗如画。浙江省3万多个村庄散落在这秀美风光中。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江碧山青,翠柳画桥,古街悠长,多所艺术学院在此建立写生基地;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11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此,被称为“江南民族第一村”;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群山相拥,云遮雾绕,成为旅游爱好者心中的热门目的地……
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刊发题为《浙江“千万工程”托起美丽乡村》的文章,写道:2018年9月27日,中国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是“千万工程”从中国农村走向世界的标志。
这份美丽源于2003年。当时的浙江,经济发展迅速,但面临“成长的烦恼”: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脏乱差,群众生活质量没有得到相应提升。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入调研、亲自擘画,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久久为功,15年推进“千万工程”不断深化。整治范围不断延伸,从最初引领示范的1万个村庄,推广到全省2.7万个村庄,村庄整治率达到98%。整治内容不断拓展,从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扩展到生活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形成农村人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格局。整治内涵不断提升,从环境整治扩展到发展绿色产业、移风易俗,让村美人更美。
天蓝水清,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14年以来,浙江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年攻坚行动,510万户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截污纳管,90%建制村、74%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全面推开农村劣Ⅴ类水剿灭战,目前全省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今年1—6月,设区城市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2%。
垃圾有去处,违建被清除,美丽乡村在升级。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垃圾“分好类”“扔进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体系建制村全覆盖。毫不手软清除农村违法建筑,做到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全省共创成无违建县(市、区)6个、基本无违建县(市、区)27个。积极开展“赤膊墙”整治,建设具有乡土气息、江南味道的“浙派民居”。
告别“小散乱”,拥抱“绿富美”,农业新产业涌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种种砍砍”变为“走走看看”,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3.4亿人次,营业收入353.8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506.2亿元,增长27.8%。
守护乡愁乡韵,培育淳朴民风,富了口袋也富脑袋。开展乡风评议和新乡贤活动,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966家。建立2559个古村落项目库,先后开展6批259个重点村、1284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古村落重放光彩。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浙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学习和推广浙江的“千万工程”。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学好学透、用好用活浙江经验,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
学什么?怎样学?最近成了各地农村党员、干部热议的焦点。笔者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一线,有着三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难度有着切身的感受。笔者认为,推广浙江经验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握两个原则,发挥两个关键作用。
一是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久久为功的原则。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兼顾近期和长远的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决不能搞半拉子工程,半途而废。更不能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稳扎稳打、持续推进。
二是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博,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水平、风俗文化各具特色、千差万别。农村环境整治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戒除形式主义,决不能千村一面、生搬硬套,搞一刀切,要区别不同情况,科学准确地把握乡村的多样性, 量力而行,选准切入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积累经验,带动整体提升。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抓手,摸索出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十八洞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打了一场漂亮的扶贫攻坚战,群众摆脱了贫困,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对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三是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为了农民,发动和组织教育农民。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根据村民需求合理确定整治优先序和标准。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中之重。一些地方把农村党支部星级管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抓手,制定奖惩标准,把建设美丽乡村的标准量化,严格监督考核,实行全面管理、动态管理。比干劲比成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树立标杆,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避免一个思想认识的误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单纯搞好乡村环境卫生就可以了,而是要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地方和农民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性。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开阔思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治理路径,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村庄美起来,让生态有效益。实现村容村貌改善与经济发展携手并进。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突破口和新动力,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424/10415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