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连山: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

2019年06月06日 13:10

 

QQ图片20180130140656

陈连山 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论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我研究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年了,端午节是其中最复杂的一个节日,因为它的思想比较奇特,古人认为这个节日是恶月恶日,是不吉利的日子。那么,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怎么能够成为节日?传统的端午节习俗里面有一些因素,看起来似乎有点迷信,可是又具有科学的成分,那么,究竟它是迷信的还是科学的?这些问题留待我下面慢慢地给大家讲解。

“端午”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端”是开端的意思,“午”是地支里面的一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就是端午节,这是端午节最标准的一个名字。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名字,比如端五、重五、端阳、天中节、浴兰节、蒲节、五月节等。

言归正传,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节日风俗很丰富,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大,还传播到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南北方差异较大。例如,端午节的节令食品是粽子,但北方的粽子一般是素馅甜味,而南方除此之外还有咸味的肉粽子。另外,南方端午节流行龙舟竞渡,但北方过去却很罕见,近年才从南方引进了一些竞渡活动。

那么,同一个端午节,南北方的共同点在哪里?差异在哪里?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呢?下面我们逐一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一、端午节南北方共同的时间想象

南方和北方的端午习俗不一样,这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但是它背后的思想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南北方人对于端午节这个日期的理解是一样的。所谓节日,就是一年之中那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日子。这种特殊性并不是节日的自然属性,而是人们根据文化观念赋予节日的。因为这些特殊的日子有了特定的含义,它就跟普通的日子不一样了,所以它就成了节日。例如,春节时,新年第一天我们都会说“新春大吉”,并把正月初一看作吉利的日子;元宵节,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家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这也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但是与此相仿,端午节却被看作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不吉利的日子只有这一个吗?还有一个除夕夜。除夕夜是新年前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夜是要守岁的。为什么要守岁呢?传说这天晚上有妖魔鬼怪来危害人,是不是有点不吉利啊?为什么要在门上贴上门神呢?门神就是驱赶那些危害人类的妖魔鬼怪的。所以新年快来了,在除夕夜要采取很多措施,把那些危险、那些我们心目中想象的妖魔鬼怪都赶走,这样才能够平平安安、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个晚上。所以从本质上讲,人们认为除夕夜是不吉利的日子。

那么,端午节的不吉利怎么理解呢?其实古人认为,不仅端午这一天不吉利,整个五月都不吉利。所以五月五日是恶月里面的恶日,是一年365天里面最不吉利的日子。第一,古代的知识分子认为五月是很不吉利的。《礼记·月令》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这本著作根据阴阳学说认为,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是月也”就是指仲夏五月。“日长至”是指白天长到了极端,就是夏至。“阴阳争”是指阴气和阳气争斗得十分激烈,因为到了夏至的时候,日照时间是最长的,所以阳气达到了顶端,阳气到了顶端后,物极必反,这时候阴气就开始复活。所以阴气是随着自然的演变开始复活的,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现在还很弱小,但是未来的趋势是越来越强的,因此阴气阳气就斗争得很激烈。“死生分”,各种植物,有一些在死亡,有一些正在生长,各占一半。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在五月的时候,有一些植物的生长期已经结束,比如小麦,小麦到了农历五月就收割了。又比如夏枯草,夏枯草生长得特别早,到了五月的时候,它的生命周期结束了,自然而然要死掉。可是古人不太理解植物寿命的长短,认为有些死了,有些活着,这种现象很危险,所以认为五月是一个不吉祥的月份。因此,古代知识分子由此推论出一个关于五月性质的认识。

 

第二,古代的老百姓也认为五月不吉利。古代民众认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危害父母,甚至形成了“不育端午子”的不良观念。《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那时候五月五日还不是节日),父亲田婴不让妻子养他,理由是:“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于父母。”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到跟门一样高的时候,不利于父母。这里特别强调五月五日出生,可见当时的忌讳可能是专指这个日期的。但是田婴的妻子悄悄抚养了孟尝君,孟尝君长大了以后,不但没有危害父母,还为齐国立了大功。这种“不育端午子”的思想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这说明古代民众也是把端午看成恶月恶日。

第三,后来的端午节里增加了一些明显的道德观念,人们开始传说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屈原这样的忠臣,以及曹娥这样特别孝顺的孩子。伍子胥也好,屈原也好,曹娥也好,从道德上讲他们都是忠臣孝女,是有高尚的品德,值得大家敬仰的人,但是他们的死亡都是非正常的,而古人对于非正常死亡一般是很忌讳的。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古人赋予端午节的形象。

第四,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古人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一方面天气变化很大,人难以适应,容易生病;另一方面,随着气温的提高,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疾病增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比如蛇、蝎子、蜈蚣等。所以产生了五月是恶月的想象。

根据以上的理由,古人把五月看作恶月,把五月五日就看成了恶月恶日,这其中有客观的成分,也有想象的成分。

南方、北方端午节的具体习俗虽然有差异,但是人们对端午节这个日子的时间性质的想象是高度一致的,就认为它是恶月恶日。例如,北方地区,山东烟台长岛县的老百姓至今仍然把五月称为“恶月”或“凶月”,认为凶险、不吉利;南方地区,浙江省有一个平湖市,那里的民众也认为五月是恶月。这两个地区的百姓都还保存着传统的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的思想。

端午节既然是恶月恶日,那么它怎么能成为节日呢?节日好像都应该是喜气洋洋、高高兴兴的,应该是个吉祥的日子,人们怎么会把一个恶月恶日当作节日呢?刚才我说了,节日就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日子,这个特殊性质可能是吉利的,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反的,不吉利、危险的日子也很特殊,也是可以成为节日的。既然人们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那么这一天怎么过呢?人们会想象、会创造一些特殊的具有驱邪气、保健康的民俗活动,来对付这个恶月恶日,从而保证能够顺利地度过端午日这个关卡。比如下面这张《午瑞图》:

端午节

这幅图是清代雍正年间一个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为雍正皇帝画的。郎世宁的绘画技术很好,他给皇帝画了很多画,其中一幅就是《午瑞图》。《午瑞图》就是端午节祥瑞的图,是专门在端午节悬挂的画,这幅画上都有哪些祥瑞呢?

画面上有一个瓷瓶,瓷瓶上插了很多的花和植物,其中最突出的花是石榴花,石榴花正好是在五月盛开,它的颜色是鲜红欲滴,古人认为红色可以驱邪、避凶,所以石榴花是个祥瑞,用这个可以去除邪气,保证人们顺利度过端午。画面上还有一种粉白花,那是蜀葵花,蜀葵花的花期也是端午节前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在地上之后不用管它,每年自动发芽,从下面开始开花,一边长高一边开花,不断长高不断开花。这种花在恶月恶日还能生长得这么旺盛,古人认为它能抵挡邪气,所以蜀葵花也被采来作为端午节的祥瑞插在花瓶里。

画面上还有另外两种植物,一种是像宝剑一样的两片绿绿的叶子,这是菖蒲。菖蒲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浓烈的香气,它的香气是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的,对提神、祛除蚊虫有帮助。它的形状又像道士驱邪用的宝剑,所以古人认为菖蒲也是端午节的祥瑞。旁边还有一种颜色发暗的叶子,那是艾草。艾草也是具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民间在端午节的时候会采来菖蒲、艾草,挂在门窗上或者扔到屋顶上。总之是用这两种植物来辟邪、驱逐恶月恶日不吉利的东西。

 

郎世宁的《午瑞图》向我们展示了清朝皇宫里是用这四种植物作为端午节的祥瑞,来应对恶月恶日邪气的。其实,老百姓端午习俗也与此类似,老百姓把艾草、菖蒲挂在门窗上,也是起着同样的作用。由此可见,端午节的习俗其实就是帮助人们如何度过端午日,这个他们认为危险、不吉利的时间关卡。这就像在除夕夜,为了防止妖怪伤害人,在门上贴门神,在院里面点灯笼,不睡觉守岁、保持警惕的道理一样。首先想象这个日子不好、不吉利,然后又创造出一些祥瑞、一些特定的民俗活动来抵抗这些不吉利,帮助人们顺利度过这个危险时刻。所以端午节这个恶月恶日也成了节日,端午节的复杂性就在这里。

一个本来平常的日子,被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想象成了一个不吉利日子,然后又创造出了各种祥瑞、习俗来对付这个时间关卡。这是不是做无用功?不是的。通过这些做法,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节日是跟平常的日子不一样的,而且在节日里面,端午节更特殊,它是在恶月恶日的状态下来过节日,所以端午节也是最独特、最复杂、最难理解的。

我们今天应该怎么来看待端午节?我们现在不相信所谓的恶月恶日的观念了,也不相信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危害父母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再过这个节日呢?除了这些思想之外,把古人对于端午的时间想象当作一种生活的艺术,它依然是很有价值的。到了端午节,去采一些具有芳香的植物,比如石榴花、蜀葵花,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的美化;参加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缠五色线、戴香囊,可以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所以即使我们摒弃端午节的那些传统信仰,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它依然非常有价值,依然可以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趣味盎然。

把客观的日期划分为吉利或不吉利,把五月五日称为“恶月恶日”,当然不科学,似乎还有点迷信色彩。但是,这是生活的艺术,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物理性质都是完全一样的,假如没有上述想象,天天都一样,人生将变得千篇一律,单调乏味。既然把端午称为“恶月恶日”是一种生活的艺术,那么它就不属于科学领域。因此,我们不能拿科学的道理去衡量它、要求它,更不能用科学去批判它。生活既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科学让生活具有理性,而艺术让生活变得趣味盎然。

二、端午节南北方共同的习俗

基于对五月五日性质的共同想象,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大多是一致的。

第一个是采百药。古人认为,阴邪之气会使人生病,因此要在端午这个阳气极盛的日子去采药,此时的各种药物药性最强。所以端午节到来,人们一般都会出去采集一些药物,比如菖蒲、艾草。菖蒲和艾草除了可以悬挂在门窗上,人们还用来泡水洗澡、洗头,或者是晒干以后编成圆柱状熏烟,可以熏蚊虫。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总结宋以及宋以前端午节所采药物就有二十多种。一般的药物大家比较好理解,其中最特殊是癞蛤蟆制药。明清时代北京的太医院会在端午节大张旗鼓地到南海子捉蛤蟆取蟾酥,用来制造紫金锭。此药具有辟瘟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太医院都这样做,老百姓自然也会这么做。

我在湖北十堰山区做调查时,注意到当地百姓会在端午节早上去山上割艾草、捉蛤蟆,把蛤蟆捆好,往它嘴里塞一个墨锭,晒干。老乡告诉我,用这种墨锭涂抹皮肤,可以治疗疔疮。大概因为捉蛤蟆的人太多,所以平时常见的蛤蟆,到了端午节反而很难见到。因此,当地还产生了一个歇后语:“癞蛤蟆躲端午——躲一天算一天”。后来我在浙江嘉兴地区也看到了这样的习俗,但是浙江嘉兴地区老百姓捉了蛤蟆,不是直接做药,而是拴住一条腿,让它在灶台上爬一爬。据说这样灶台上就不会生蚂蚁、蟑螂。

2018年的端午节是6月18日,我正好在陕西南部的安康考察,早上坐车刚要出城,突然看到路边有一个市场,看样子不像卖菜的,倒像是卖药材之类的,我们立刻把车停住,下去一看,果然是农民们采来了各种药材在这里售卖。都有什么药材呢?菖蒲,端午节专用的;石菖蒲,泡水喝,或者泡水洗澡;夏枯草,消炎,可治疗拉肚子;成捆的鹰爪枫树枝,熬水为孩子洗澡,孩子不得皮肤病;还有车前子、追风藤、薄荷、灯芯草、鱼腥草、紫苏、金银花等等。可见当地还保存着很浓厚的端午节采百药防病治病的习俗。这是南北方端午节共同的习俗——采百药。

第二个是消灭“五毒”,这也是南北方共同的端午节习俗。所谓“五毒”,一般是指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蛤蟆(有些地方的“五毒”有蜘蛛没有壁虎)。蝎子、蜈蚣、蛇、蜘蛛都有毒,蛤蟆有微毒。壁虎无毒,但是它遇到危险会自断尾巴逃跑,传说它的尾巴掉进人的耳朵会致聋,所以大家相信壁虎有危害。这“五毒”对人都有害,大人当然都明白,会躲着它们,但是小孩子知识有限,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害,因此南北方在端午节的时候,都会做出很多“五毒”形状的东西来提醒孩子,或者来象征性的消灭“五毒”。其一是为孩子制作兜肚,上面绣上“五毒”图案。一是提醒孩子这五个东西都是有毒的,提高孩子的防护意识;二是以毒攻毒,把有毒的东西画在兜肚上,防止其他的有害东西来威胁孩子的安全。其二是剪纸,剪出“五毒”形状,贴在窗户或墙上。有时图案直接就是剪刀杀死“五毒”,或者针扎“五毒”,表示把“五毒”全都消灭掉。其三是吃五毒菜、五毒饼来驱逐“五毒”。江苏的五毒菜是韭菜、茭菜、黑干、银鱼和虾米;北京的五毒饼是在甜饼表面印上五毒图案,吃掉这些食物,就象征着消灭了五毒。

 

第三个是使用雄黄酒。雄黄酒就是将雄黄溶解到酒里面。古人认为雄黄有辟邪的功能,雄黄溶到酒里怎么用呢?有三种使用方法:第一种是喝雄黄酒,但是我在这里提示大家,雄黄虽然毒性不强,但是有毒性,所以喝雄黄酒对身体是有害的,但是雄黄外用没问题。第二种方法是嘴里含一点雄黄酒,向墙角或地上喷,据说这样可以驱逐家里的毒虫。第三种用法是拿毛笔蘸一点雄黄酒,给小孩子七窍画上圈,表示保护住这个孩子,睡觉的时候虫子就不会往孩子的七窍里面爬了。这个用法现在已经不常见了,现在依然比较普遍的用法是拿毛笔蘸了雄黄酒之后给孩子头上写个“王”字。这个“王”字代表着百兽之王——老虎。这种风俗跟过去给儿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希望让老虎赶走妖魔鬼怪和各种毒虫,保护儿童。

第四个是悬挂艾草、菖蒲。艾草、菖蒲都是具有浓烈香气、并有药效的植物,端午前后生长茂盛,人们把它们悬挂在门窗边,用来驱虫、辟邪。有些地区除了挂艾草、菖蒲之外,还会挂桃树枝或者大蒜,这两种植物也是辟邪的。《山海经》里面提到,在东方的海岛上有一棵大桃树,这棵大桃树上坐着两个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是掌管鬼魂的,如果有鬼要来危害人,神荼、郁垒就会抓住这些恶鬼,用绳子捆上喂给老虎吃,所以那些恶鬼都很害怕神荼、郁垒。因此后来神荼、郁垒就成了门神。恶鬼怕神荼、郁垒,连带着也怕神荼、郁垒坐着的那棵大桃树,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桃木是可以辟邪的。大蒜口味辛辣,闻起来有一股强烈气味,所以一般的虫子都会躲着大蒜。另外,大蒜头的形状类似神将使用的铁锤,所以也被老百姓赋予了辟邪的特定含义。

 第五,缠五色线。缠五色线、戴香囊是端午节普遍的装饰性民俗。关于缠五色线的习俗,最早的记录是在东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线缠绕起来,编成像手镯一样的东西缠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上,意思是保佑孩子健康。不仅如此,在古代,粽子也是用五色线缠的。

第六,佩戴香囊。就是给孩子做一个香包,有的是用布做的,有的是用纸做的,形状各异,里面包一些香料,有的地方是包有香味的中药,有的地方是塞进去一点艾叶,象征驱逐邪气。这都是给孩子们戴的。那大人怎么办呢?大人也有佩戴香囊的,北京一直到现在都还有戴葫芦的习俗,这个葫芦是用布缝的像葫芦形状的小包,包里面塞一点香料,挂在腰间,其性质与香囊是一样的。

端午节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节令食物是粽子。粽子在古代叫角黍,其中包的是黍子(黄米),点缀一些枣和栗子。而黍子、枣都是典型的北方农作物,所以,我推测吃粽子最初应该是起源于北方的习俗。后来这一习俗传到南方,而南方不产黍子,就改用同样具有黏性的糯米,不过仍然沿用了“角黍”的名称。这就像起源于南方的新年爆竹习俗,原本是直接把竹子烧炸爆响,传到了缺乏竹子的北方,就发展成用纸包火药做成鞭炮并沿用爆竹的名字一样。现在,北方也很少种植黍子,而粽子只好都用糯米来制作了。

端午节还是探亲访友的节日,南北方在这方面都是一样的。各家都会准备一些礼物,去探亲访友,尤其是新婚的夫妇,一定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古代端午节是大家公认的归宁日。过去妇女结婚之后不能随意回娘家,要回娘家必须得经过婆家批准,但是端午节回娘家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叫归宁日。回去的时候要给父母带一些礼物(各种油炸食品),父母也会给新婚夫妇回赠一些礼品。回赠礼品都有什么呢?草帽、毛巾、芭蕉扇等。为什么,送来的时候都是吃的,回来的时候都是用的?因为端午节一结束,北方正好是麦收大忙,在大太阳底下干活容易中暑,所以给草帽是遮阳的,给毛巾是擦汗的,芭蕉扇是扇风取凉的。妇女回娘家给父母食物,是表示对父母恩德的报答;岳父岳母给女婿回赠实用物品,也是一种关心。通过送礼物的交流,表现出中国人亲属关系的亲密,表明了人际关系的良好状态。  

三、南北方端午节的差异

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方地理环境截然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也有差异。因此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既存在着上述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关于竞渡的问题。竞渡是全社会参与的大规模节日习俗,可偏偏在这方面南北方存在巨大差异。南方河流众多,河流纵横,船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很多地方家家都有船,会划船的人也多。因此,南方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为盛。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竞渡,但是那时的竞渡不是在端午进行的,所以早期的竞渡其实不是端午节的内容。端午节有竞渡活动是在晋朝以后才产生的,而其他端午习俗,比如认为端午节是恶月恶日的观念、端午节用兰草泡在水里洗澡的习俗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但是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没有竞渡。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竞渡最初也是以辟邪攘灾为目的,后来才发展出纪念先贤(包括屈原、伍子胥、曹娥)的道德寓意。最初人们去竞渡的时候,船上都要放一个瘟神像,大家把船划到终点的时候,赶快把瘟神扔到河里,表明把瘟神赶走了。竞渡的船只能是专门用来竞渡,一直等到下一年竞渡的时候才会重新启用,这是因为把“瘟神”扔到河里了,人民害怕瘟神跟着人回来,所以悄悄上了岸,把船一盖,不再用了。这表明竞渡是为了驱逐邪气的。

 

当然知识分子比较倾向于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我一直认为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个说法首先应该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倡导的。他们给竞渡赋予了纪念伍子胥、屈原、曹娥的道德含义,并加进竞渡活动。比如,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湖南汨罗是屈原投江之地,当地民众传说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自尽的,竞渡就起源于百姓划船抢救屈原,或打捞屈原遗体。而吃粽子则被解释为用粽子喂饱水中动物,避免它们争抢人们送给屈原的祭品,或者避免它们危害屈原遗体。所以竞渡慢慢就在端午节习俗里面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地位。唐宋时期皇帝曾经把南方的竞渡引入到北方,但是老百姓没有竞渡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北方没有形成端午竞渡的习俗。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提高了节日气氛。但总体上,北方还是很少有竞渡,竞渡主要是南方的习俗。

第二个差异是粽子。北方粽子一般都是甜味的,但是南方除了甜味粽子之外,还有咸味的肉粽子。形状也有差异,北方粽子都是三角锥形,而南方除此之外还有长条形状的所谓“枕头粽”。包裹粽子的叶子也有差异,南方多用箬竹叶包粽子,它有一种独特的香气,用它包裹糯米煮出来的粽子味道更香;而北方没有箬竹,多采用芦苇叶。

第三个差异是节令食品品种的数量。端午节,北方物产还未能全部成熟,所以应时的节令食品数量有限,主要是粽子、鸡蛋、煮大蒜等。相比之下,南方到了端午节前后,物产则丰富得多,所以南方的端午节食品特别丰富。比如,江南地区普遍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五种原料做成的食品。在江苏北部的高邮、扬州一带,有一种特殊的端午节食品叫“端午十二红”,哪十二种东西呢?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红烧鸭、苋菜、雄黄酒、黄鱼、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这些食物基本都是红色或黄色。传说之所以是十二红,而不是十一红或十三红,原因是十二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月月红,月月好运气,月月有幸福。端午节吃了十二红,就能保佑一家人一年十二个月都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四、端午习俗的地方性差异是人们自由创造的结果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看到端午节习俗不是一个绝对不变的行为规定,它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框架:古人认为这一天是恶月恶日,到了这一天我们得想办法来对付这个恶月恶日,因此不同地区的人,根据本地的物产、特定历史,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行为、民俗,来度过这个节日。所以,人们根据共同的时间想象,进行了独立的创造。我讲端午节的差异,就是为了说明端午节既有大家共同的想象,但是同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本地特有的端午节习俗。

因此,端午习俗的地方性差异,比如南方、北方之间的差异,是人们自由创造的结果。过去我们研究民俗学,一直比较强调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共同的习俗(共同的习俗是民族文化相通的一面),它更容易构成我们民族的认同,所以过去的民俗学强调一个节日或民俗现象普遍性的一面。但是随着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这样做有一定的缺陷:仅强调共同性,而忽略了不同地区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习俗的价值,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民俗学的研究、节日的研究,开始重新关注那些独特的节日习俗。通过这些独特的节日习俗差异,我们才能够认识到,端午节其实给我们留下了各自进行文化创造的空间。端午节这个节日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我们根据大家对这个特定时刻的认识,按照本地的物产、特定的文化历史习惯与经验所做的一个特殊的创造。北方过去出产黍子,所以用黍子包粽子;南方没黍子,就用糯米包粽子;后来北方也不种黍子了,南北方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研究各地的差异,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节日习俗的形成、发展、变化。

南北方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差异呢?第一,地理环境因素。南方河流多,有条件发展出竞渡习俗。并且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南方就有竞渡的活动,所以很容易把竞渡这种日常生活的行为借用到节日里面。北方缺水,没有那么多的河流,难以发展竞渡。即便从南方引入了竞渡,限于自然条件,也无法普遍发展。这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第二,地方历史因素。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史和地方名人。伍子胥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忠臣,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富国强兵,战胜楚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阖闾死了,他又辅佐阖闾的儿子夫差,把越国给打败。可以说,伍子胥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有一个奸臣陷害伍子胥,在吴王夫差耳边说伍子胥的坏话,后来夫差不再信任伍子胥,以至于最后把伍子胥杀了。伍子胥是一个忠臣,却因陷害而被杀,因此吴国的老百姓对伍子胥是很怀念的,于是他们传说伍子胥死后变成了潮水之神,所以他们要在端午节的时候纪念伍子胥。直到现在,苏州一带的老百姓还用伍子胥的历史传说来解释端午节竞渡的起源。湖北秭归是屈原出生之地;在湖南汨罗市有一条江叫汨罗江,是屈原投江殉国的地方,所以这两个地区就用屈原之死来解释端午节风俗的起源。东汉时代在浙江有一种习俗,是纪念“潮神”伍子胥的,那时候的端午习俗不是龙舟竞渡,而是大家在钱塘江里游泳,看谁是弄潮儿,后来因为曹娥的父亲在弄潮的时候淹死了,女儿曹娥为了寻找父亲遗体,自己投河自尽。过了几天,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遗体一同浮上江面。这件事被广为传扬,人们很敬佩曹娥,认为曹娥是大孝女。后来曹娥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于是,当地人解释竞渡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曹娥这位著名的孝女。由此可见,端午的习俗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根据本地的地方资源进行的文化创造。

再进一步推论:过节的行为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我们应该重视的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这个行为背后的寓意。我们过节不是为了按照某个模式照本宣科地做一遍,而是为了让人幸福。

节日是一个人们想象的特定的日子,比如端午节,人们想象这个日子有危险,第二步再想象有一些祥瑞的东西或行为来对抗这个不吉利、有凶险的恶月恶日,最后保证每个人的健康,保证每个人能过上快乐的日子。所以,我们研究节日、关注节日,当然要关注那些行为,因为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这个之上,我们更要关注过节的人,因为过节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更加科学,更加健康,更加幸福美满。

好,谢谢大家,今天就讲到这。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606/10462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