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精心织好“一张网” 社区治理显成效
2019年07月22日 13:42
社区治理位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筑牢社区治理这个基石,而农村社区治理是其关键一环。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根本要求。比如,农村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凸显,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不够健全;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机制亟待优化;农村社区服务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协同作用发挥不够等。为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这些重要文件为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撑,构建了城乡社区治理的主体框架,为做好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指明了前进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和顺应农村居民新期待,民政部贯彻落实两个《意见》精神,部署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省怀宁县作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探索“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农村社区治理重心下移”为切入口,致力于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有效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平山镇立足实际,科学划分网格,建立起全镇社区治理“一张网”,有力推动了矛盾问题、治安隐患、民生事项通过网格化治理机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同时,坚持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通过设岗定责、公开承诺、星级评定等举措,既推进了农村社区治理向网格延伸,又实现了党的组织优势向农村社区治理优势的转化。
二是社区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平山镇以网格化建设为契机,以实施服务下沉、资源下沉、自治下沉“三下工程”为抓手,按照农村社区服务基本要求,积极推进服务组织标准化、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设施均等化、服务范围公开化,为村民提供项目齐全、标准统一、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如今网格员已成为服务群众的“代办员”、党群互动的“联络员”、矛盾化解的“调解员”、党的政策的“宣传员”。
三是多方参与活力充分激发。平山镇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居委会为基础、村民为主体、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突出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润滑济”作用,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民主管理制度,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四是文明和谐村风悄然形成。全镇村民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团结奉献、遵守信诺、尊老爱幼成为每位村民的自觉意识,涌现出一批文明户和“好婆媳”;民主和科技观念深入人心,村民现代文明意识日益增强,如大洼社区村民主动摈弃旧的传统观念,修建农民公墓,并且规定村庄去世人员一律进入公墓安葬。此外,许多蕴含在农民身上的朴素价值观和美德也得以弘扬。
试点中,坚持大胆创新、主动作为,走出了一条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深化基层民主建设、提升居民自治水平的路子,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坚持党引民治是农村社区治理的保证。党组织是服务和引领农村社区发展的主体,是农村社区治理的基层堡垒。面对新形势下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客观要求,基层党组织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在实践中一直是个难题。平山镇坚持党引民治,很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在农村各类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平山镇党委、大洼社区党支部分别连续多年被评为“五星级乡镇党委”“五星级村(社区)党组织”。
(二)有效整合资源是农村社区治理的关键。乡村资源总量看似很多,但往往是单一部门的单一条线下沉,投放领域分散,呈现出碎片化的样态,难以形成合力。平山镇坚持统筹协调,积极争取和整合县、乡、村三级党建资源、公共资源、社会资源、群众资源等,以网格为单元进行精准投放,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目前,全镇每个村(社区)都建立了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并实行“一站式服务”,切实提高了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在去年的村(社区)“两委”换届中,村(社区)干部年龄、性别和知识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了全面加强。
(三)建好一张网格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重点。农村社区治理任务重、要求高,开展工作以社区为单位则过大,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又过小。平山镇坚持农村社区监管重心下移、前沿下沉,以社区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考虑地理位置、道路河流走向、生活习惯等情况,将一个大的自然村庄或几个村民小组划分到一个网格,有效整合力量,消除盲点死角,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今年以来,平山镇网格员已为群众代理办理事项4200件,化解矛盾纠纷50多起,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和称赞。
(四)共建共治共享是农村社区治理的要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平山镇大洼社区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初步成效,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该社区多年来一直坚持自治、治理、自建、自享的民主管理模式,这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相契合,实践中,村民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大洼社区司山村民组在村民理事会的推动下,村民自发捐集资达1000余万元,实现村庄绿化和户户通水泥路,架设路灯80多盏,修建垃圾池13座建起了一个标准化篮球场、农民公墓,还盖起了村庄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公共食堂……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722/10511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