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甘入苦海担重任 鞠躬尽瘁为人民

2019年07月26日 15:33

 

习近平同志从15岁到陕北延安梁家河下乡插队算起,已经为党和人民奋斗、奉献了5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总揽全局、纵横捭阖,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治党强军、力挽狂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入苦海、无私奉献,展现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领袖风范,成为当之无愧的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成为出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航人,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拥护和爱戴。

摄图网_500746652

一、甘入苦海是一种远大的理想抱负。陕北是根,延安是魂——“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昭示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

纵观古今中外,在叱咤风云的人生大舞台上,英雄豪杰们无时不刻地演绎着成功与失败的活剧。尽管失败者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同的:他们都没有忠实于当初所依赖的人民,背叛了自己的初衷,最后被人民所遗弃,而这种遗弃常常是情感的背离和理想追求的嬗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称王后,便开始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领袖,而是视为王侯了。其骨子里浓厚的农民自卑意识,使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曾经是被别人役使的佣工。听说陈胜成王后,那些还记得陈胜,记着大雨中共同跪地立下“苟富贵,勿相忘”誓约的伙伴和邻居乡亲,便纷纷来投靠他。但陈胜已经忘记了这一切,他表面上和这些人很亲,背地里却差人统统抹了他们的脖子,他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过去贫穷的事。于是,他竭力使自己贵族化,变成了农民的“老爷”。最后,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死了。不能坚守一本初衷,注定没有完整的人生;忘记了初衷的聪明人,最后的结局都是傻瓜。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时演示这样一个现象:两个陀螺,一个静止,一个绕轴旋转,当受到外力推动时,静止的陀螺不规则地颠倒翻滚,旋转的陀螺则稳稳向前飞去。为什么在环境、外力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两陀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呢?这是因旋转的陀螺已经形成了一个“轴向”,“轴向”维系着陀螺的稳定性,令其运动的方向、姿态和轨道不复摇摆和杂乱。灵魂对于人生,如同“轴向”对于陀螺,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丢了灵魂的人生,必将成为一个翻滚的陀螺。98年前,1921年7月的中华大地乌云蔽日、风雨飘摇、民生凋敝,党的一大13名代表怀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革命理想,先后聚首上海租界,后辗转嘉兴南湖,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然而,在漫长革命征程中历经曲折坎坷后,这些原本一条船上的热血青年,后来的人生道路却截然不同。有的不忘记初心、奋斗终生,有的追求真理、英勇献身,有的信念动摇、迷途知返,有的理想信念丧失、叛党投敌。是什么导致他们留下不同的人生轨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些人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些人在名利诱惑、生死考验面前改变了初心、放弃了理想信念。事实证明,心中扎下了信仰的深根,就如同黑暗中有了光明、航海中有了灯塔,人生之舟就不会偏离航向。这就是我们当代共产党人要听党话、跟党走的历史经验教训啊!

鉴于历史与现实的众多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持之以恒的模范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光辉榜样。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他始终秉承着有理想、有信仰这一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个人的经历时,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就是这样,他始终牢记自己的阶级,始终牢记自己的初衷,他始终对革命前辈和农民怀有一颗火热的感恩之心,体现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决心和信心,艰苦奋斗、努力勤奋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吃苦是正道,用苦心、使苦力、做苦事,苦境终成乐境。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1969年去延安插队,还不到16岁,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从繁华的大都市北京到陕北贫穷落后的梁家河村,“四大关”首先横在他的面前: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是精米细面,现在变成粗粝的杂粮。而且“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到了三四月份就没粮吃了。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唯一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他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习近平同志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那时候,挑100多斤的担子,走10里山路,一点问题没有;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习近平同志成为他们心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插队期间,种地、拉煤、挑粪、放羊……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也有过迷惘、彷徨,但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农村生活,让他感觉到农村的贫苦,同时,“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晌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黄土地上确立的思想、觉悟、感情出发点,使他深切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愁,进而把个人的苦难和不幸升华为恤人之情、恤民之情,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积淀至深的人民观。家庭的熏陶,在他幼小心灵里埋下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农村插队生活,使他心中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他始终坚信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支撑、不懈的奋斗动力、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葆本色的根基,坚持当公仆、立志做大事的信念和民生情怀的执政风格清晰昭人。

 

习近平同志脚踏实地在困难中学思践悟,顽强奋斗。走出梁家河,上清华大学读书。他的父亲“解放”回到北京,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没啥烦恼事了。然而,这种安逸的生活反倒使他始终没啥喜悦和快乐。总是觉得,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变革,需要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去试去闯去拼,在搏风击浪中铸就无悔的人生。所以,他主动要求下到基层工作。他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也心甘情愿。习近平同志曾给正定原县委办干事李亚平讲过自己选择到正定工作的心路历程,李亚平在日记中记载了习近平同志当时说的一段话:“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艰难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显然,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历练,在艰难困苦境遇中磨砺,在丰富基层实践中成长,“人民”二字已铭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内心深处,“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笃定地扎根心底。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心中已没有“困难”二字。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爱民为民情怀,早已让“苦海”化作了“乐海”,他把“苦海”当作党性修养的校阅场,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奋斗,哪里艰苦哪献身。甘入苦海担重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执着追求远大理想的真实写照,诠释了一名政治家的大信仰、大信念、大抱负。

二、甘入苦海是一种炽热的人民情怀。体察民情,遂民之欲——“要为人民做实事”彰显着人民至上、勇于担当的政治立场

在希腊神话中,大力神安泰从来也不会感到疲劳乏力,这是因为他的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吸取大地的力量。当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与安泰相遇后,经过几番交手,发现了安泰不断得到力量的秘密。于是,赫拉克勒斯抓住这个可怕的巨人,紧紧地把他勒在怀里,让他双脚离地,最终把他勒死了。一个人忠实于自己的初衷,就应当像忠实于自己的父母一样。只有时刻不偏离自己的初衷,才有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群众如同“大地母亲”一样,须臾不可脱离。习近平总书记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时刻牵挂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他多次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回顾那段农村经历,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农村基层是一个锻炼人的平台,这种锻炼是人生中宝贵的一笔财富。”七年的农村生活,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这种积淀在内心深处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甘入苦海的政治志向和政治勇气。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习近平总书记说,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言必行,行必果。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见成效。

心往最穷的地方想。梁家河、正定、宁德、西海固……50年来,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如一日,心里始终最牵挂的是贫困群众,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在梁家河,他把北京市奖励给他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换了农村最实用的一辆东方红5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一台磨面机、一台扬场机、一台碾米机和一个潜水泵,送给生产队;在正定,他走遍了全县200多个村子。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在西海固,他看到了当地老百姓家里光溜溜的,没有值钱的东西。有的一家人才两三条裤子,有一家窑洞顶上吊着一捆发菜,算是值钱的东西。改革开放近20年了,仍有那么穷、那么苦的地方,西海固的极端贫困深深震撼了他的心,贫困群众成为他最大的牵挂。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他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掷地有声的话语,令人民心中暖意融融。

脚往最穷的地方走。福建宁德曾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习近平同志在那里工作了一年零11个月,基本走遍了所有的乡镇。下党乡位于寿宁县的大山深处,到寿宁县城就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去乡里就可想而知了。由于过于偏僻,路又很难走,上级的干部很少去,习近平同志是地委书记中第一个去下党乡的,而且去了三次。老百姓说,“县衙”都没来过,“地府”就来了,他们把地委书记叫“地府”,也就是知府。他第一次去是在1989年7月酷暑的时候,早上6点多出发,9点多车子开到了离乡政府所在地最近的一个地方,然后下车步行。为了走近一点,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每个人拿根竹竿,沿着河边走了2个多小时才到。习近平同志的脚上磨出了泡,他回忆说,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啊。到了乡里,稍微洗了洗、休息一下,就开始现场办公、访贫问苦。习近平同志当时讲:“冯梦龙50多岁被任命为寿宁的知县,为了上任走了好几个月。我们现在共产党人为官,如果都想当舒服官,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几乎走遍了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从太行山区的阜平骆驼湾村,到海拔2400多米的甘肃布楞沟村,再到湘西土家族聚居的菖蒲塘村,他不管山高沟深,不畏道路坎坷,总要在第一时间走近百姓身边,坐乡亲的炕头、端乡亲的茶杯饭碗、摸乡亲的衣被、掀乡亲的锅盖、查乡亲的粮仓、开乡亲的冰箱,总会盘起腿、拉着乡亲们的手,唠一唠家长里短,听一听百姓意见,看一看乡村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在互联网上,网民留言说,“总书记是从基层成长起来,最了解百姓疾苦,显得好亲切。感觉总书记还是梁家河的年轻支书,一直在我们百姓身边。”

劲往最穷的地方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是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扶贫开发是令各级党政部门最头疼、最难办的事情。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工作,也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上的一件大事。坚持把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使命所在、职责所系,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事当家事、把小事当大事、把常事当急事,能办的快办、急办的先办、难办的想法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可谓操碎了心、卯足了劲。在梁家河插队时,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他带领乡亲们建沼气池、打灌溉井、开水浇地、修淤地坝、搞梯田,天天晚上挑着马灯夜战,还带头光着脚站在冰上干活;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推行“四下基层”作风,强调“弱鸟先飞”意识,提倡“滴水穿石”精神,提出“真扶贫、扶真贫”,推动解决“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他针对当时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提出“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等战略要求,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出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任务,他誓言,“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确保这一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在他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扶贫攻坚战正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冲锋”,向着所有群众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与此同时,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要求,围绕就业创业、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保障、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一揽子民生、民心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日剧增,从中也反映出一名革命家的大情怀、大追求、大担当。

 

三、甘入苦海是一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蕴含着义无反顾、鞠躬尽瘁的政治勇气

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近14亿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无私奉献。“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地落到共产党人的肩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经常挂在他嘴上的话。为此,他长期奉献、持续奉献、无私奉献。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众议院会见众议长菲科临近结束时,菲科抛出了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菲科这个问题很实在,习近平主席回答也很直率:“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简洁有力的话语,一腔赤诚溢于言表,彰显出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和奉献精神。

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有媒体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全党向优秀先进典型学习。从司法的“燃灯者”邹碧华,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从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的廖俊波,到秉持科技报国理想的黄大年;从守护孤岛一直到生命终点的王继才,到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张富清;从用宝贵生命践行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的黄文秀,他们的先进事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具有一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精神。这种“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奉献精神,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倡导与践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是奉献精神的倡导者,更是出色的践行者。他把自己的“黄土情结”,深深融入到人生追求之中,落实到实现中国梦的行动上,带头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是蛮拼的。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面对突出矛盾敢于迎难而上,他大刀阔斧、坚忍不拔;面对严峻危机敢于挺身而出,他勇于担当、义无反顾;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他刚直无畏、定力如山;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他推功揽过、毫不犹豫;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善于从容应对,他放眼全球、运筹帷幄。从自费去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回来后领着乡亲绘图设计建设沼气池,解决烧饭照明难题,到亲手描绘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不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将群众利益举过头顶。

在关系党和人民利益的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从来都是旗帜鲜明、不畏艰辛,从不退缩、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从来都是坚忍不拔。他始终认定了一个理儿:“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在正定北贾村,当他看到这个还算富裕的村子,小学校舍却破败不堪的景象后,顿时发了火,责令限期改正,否则乡干部也要负“连坐”责任!赴厦门任职前,他又专门来到这所小学,询问校舍改造工程进展,并掏出一叠钱让校长给孩子们买图书。在福建宁德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时,针对干部中存在的一些畏难情绪,他严厉批评,拍案而起:我们是得罪几千名干部,还是得罪几百万群众?主政浙江时,他大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动真格,一年时间里,就有许多干部因为不作为而受到处分。曾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引起人民群众的深恶痛绝。敢不敢、能不能、愿不愿为反腐得罪人,关乎人心的向背,考验责任和担当,淬炼初心与使命。当选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后,面对党内、军内、国内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惧风险、不惜唱“黑脸”、撂“重话”,出“重拳”、用“重典”,挺身亮剑,“打虎”无禁区,“拍蝇”零容忍,“猎狐”撒天网,正风肃纪、驰而不息,一批腐败分子折戟沉沙、纷纷落马,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民风为之一新。其实,对于铁腕反腐,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可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其担当之精神、为民之情怀,赫然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决惩治腐败,巩固发展压倒性胜利。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再次彰显了党中央高压惩腐不停歇、不松劲的决心。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目光如炬,心胸似虹: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是继承并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世界历史的思想,是对中国乃至人类发展道路与方向的科学预测和揭示,是立足新时代国情、世情的全新人类发展理念。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那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丝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建设则是从实践角度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引领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构建世界新秩序,推动全球共同繁荣,表现出了一名战略家的大胸襟、大气度、大智慧。

“树欲静而风不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没有坦途可走,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那种甘入苦海担重任的胆识与作为,唯有勇于担当,狠抓落实,无私奉献,方能有“风景这边独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726/10521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