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轶事趣谈

当年风靡夏日的塑料凉鞋

2019年08月02日 15:28

眼下正是北京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儿,各式各样新潮舒适的渡夏凉鞋熠熠生辉。回望几十年前,物美价廉的塑料凉鞋一度是很多北京人过夏天的“标配”。它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面市就成了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俏货。那会儿,谁要是穿了一双款式新颖的塑料凉鞋,那绝对可以招来人们艳羡的目光。

1 为增产而面世的新产品

过去,北京销售的凉鞋就只有皮料、布料两种。为了增加产量,让更多的人穿上凉鞋,宣武塑料厂从1961年开始试制一种新产品——塑料凉鞋。

为了生产出塑料凉鞋,宣武塑料厂的职工们曾经经历了多次失败。起初,他们尝试用焊接的办法把鞋底和鞋帮连在一起,但生产效率比较低;他们又考虑用铆钉铆接的办法,可是铆钉生锈的问题不好解决。后来,他们在广州参观了装配式胶拖鞋的生产过程,决定试验用装配方法生产塑料凉鞋。但是,机器改好以后,做出来的鞋又老有斑点。(1963年9月10日《北京日报》2版,《广大消费者欢迎这种新产品 塑料凉鞋今夏销售八十万双》)

在攻克塑料凉鞋生产难题的过程中,由新中国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技术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与老工人一起研究和试验,不仅鞋子斑点的问题解决了,生产不了浅色凉鞋这个大难题也终于迎刃而解。

宣武塑料厂刚开始生产塑料凉鞋时,由于增塑剂里的挥发气体在加工过程中将原料焦化,因此只能生产单调的深色鞋。厂里的技术员刘福盛等受工人曹景林等人建议的启发,改装了注射成型机,使挥发气体在未接触原料前就散发掉,从而解决了这个生产关键问题,色彩鲜艳的浅色凉鞋也开始能生产出来了。(1963年9月30日《北京日报》5版,《塑料工业技术队伍正在成长》)

就这样突破了一关又一关,在1962年4月,第一批塑料凉鞋终于做出来了,工人们兴高采烈地穿着它参加了天安门前的“五一”联欢晚会。这批塑料凉鞋还在部分消费者中试销试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2 物美价廉成夏令“热货”

经过了一夏天的试销试穿后,在转过年的1963年5月,宣武塑料厂生产的“千里牌”塑料凉鞋正式上市了。

塑料凉鞋一上市,就成了北京夏季市场的“热货”。据百货大楼的售货员介绍,这里每天都能卖出四百多双,如果号型全些,花色多些,销售量还可以增加。(1963年5月30日《北京晚报》2版,《坚固耐磨 晴雨“三用” 塑料凉鞋受欢迎》)

北京市场上的这种新产品为何会受到消费者如此热烈的欢迎?据售货员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价格比皮凉鞋便宜。买一双皮凉鞋的钱,可以买三至五双塑料凉鞋。

二是耐磨。一双质量好的塑料凉鞋耐磨程度和橡胶、皮革相近,成年人一般可以穿两三季,小孩一般也能够穿一季以上。

三是颜色鲜艳,有的式样也很不错。

四是用途多。有人说它是“三用鞋”,晴天当凉鞋穿,雨天可以当雨鞋穿,装配式的塑料凉鞋,拔去后跟帮带还可以当拖鞋穿。

五是擦洗、存放方便。穿脏了也不需要擦鞋油,在水里一冲一涮就行了,并且不怕霉、蛀。

不过它最大的缺点是“烧脚”。为了减轻“烧脚”的程度,宣武塑料厂的职工想办法在鞋底贴着脚板的一面,制造了密密麻麻的气泡,还把鞋帮两头挖空,采用“空前绝后”的式样,以便通风透气,散发脚热。

耐磨、美观、价格低廉的塑料凉鞋出现后,北京夏天穿凉鞋的人果然大大增加了。以东黄城根11号这个大院为例,院里有63个1至15岁的孩子,其中有28个都穿上了塑料凉鞋。

记者走访了一个消费者的家庭,男主人热情洋溢地介绍,这个夏天买塑料凉鞋,平均每个小孩的花费不到过去的一半。“你们喜欢穿这种鞋吗?”“喜欢!”喜爱塑料凉鞋的小朋友们的回答异口同声。“为什么喜欢呀?”这个答案就不一样了,哥哥小利说:“穿着鞋也能洗脚”;妹妹小红说:“这鞋特好看”。(1963年9月10日《北京日报》2版,《广大消费者欢迎这种新产品 塑料凉鞋今夏销售八十万双》)

从入夏到立秋以后的三个多月里,北京一共销售了80多万双塑料凉鞋,比1962年皮、布、塑料等各种凉鞋加在一起的销售量还多2.7倍。在北京的170多个百货商店里,塑料凉鞋始终是畅销商品。几位有15到20年卖鞋资历的老售货员都啧啧赞叹地对记者说:一种凉鞋,在一季多的时间内卖了几十万双,是从来没见过也从来没听说过的事情。  

而且,随着生产的逐步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塑料凉鞋的价格也不断下降。仅1963年当年,塑料凉鞋就前后三次降价。1963年8月1日第三次降价后,37到42号的塑料男凉鞋,每双由5.2元降到3.6元;塑料女凉鞋每双由4.7元降到3.2元;塑料童凉鞋每双由2.9元降到2.1元。(1963年8月3日《北京晚报》1版,《生产发展 成本降低 本市塑料制品普遍降价》)

从这一年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丽轻巧的塑料凉鞋都是北京很多男女老少度过炎夏的“标配”,它也因此成为很多人的夏日生活记忆。

3 解了“大脚”女同志的烦恼

1978年的夏天,本报刊登了一封东四人民医院几位“大脚”女同志的来信,反映大号女鞋难买的问题。

这几位“大脚”女同志在来信中说,她们是新中国诞生后出生的女孩子,在社会主义优越条件下成长,个子长得高,脚也长得大,但是,在目前的市场上却很难买到一双合适的鞋。现在市场上二十四号半的女鞋就很罕见,而她们几乎要穿二十五号、二十六号的鞋,为买一双鞋而奔波几个商场和鞋店是常事。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改进工作,她们恳请有关部门做一番社会调查,适当增加大号女鞋生产的比例,满足市场供应,方便群众生活。(1978年8月14日《北京日报》2版,《我们买不到大号女鞋》)

在当时的北京市场上,虽然塑料凉鞋的产量逐年增加,花色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大号女鞋,还有女中学生穿的平底鞋、老年妇女穿的素净坡跟鞋等还是供不应求,都有读者来信反映太难买。而且,这个问题也不只北京有,当时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情况。

为此,在1980年,轻工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鞋厂认真接受群众意见,适当增加大号鞋的比例,同时,一定要安排好平跟女鞋和半高跟女鞋的生产比例,尤其是塑料鞋生产要充分照顾农村和城市中年、老年妇女以及学生的穿鞋需要,安排适当比例的平跟鞋的生产。(1980年9月20日《北京日报》3版,《让广大群众穿上适脚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京市鞋帽工业公司在城区的西单百货商场、北新桥百货商场、新街口百货商场、菜市口百货商场、花市百货商场等5个商场重点销售大号男、女鞋。天桥百货商场的售货员还为想买大号女鞋的外地同志提供邮寄服务。市制鞋工业公司也积极开设了平底鞋供应专点。到1981年,北京已经有4家鞋厂生产大号鞋了。

4 “珠光”鞋变身果冻鞋又火了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市场上五颜六色的塑料凉鞋中,有一种能发出珍珠般光泽的“珠光”塑料凉鞋,很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您知道吗?这种美美的“珠光”塑料凉鞋还曾经使濒于停产的产品起死回生呢!

“珠光”塑料凉鞋之所以能够闪亮发光,是因为里面含有珠光粉。而要保持这种光亮度,就得加入一种稳定剂——有机锡。这样生产出来的塑料凉鞋才能色泽不变,还能耐热、防老化。

当时的北京化工三厂,是国内唯一生产有机锡的工厂,但是由于原料锡不足,旧配方生产耗锡量又大,不得不停产了。厂里的职工们眼看着有机锡靠进口,而他们手里一套年产二百吨有机锡的设备却闲置不用,心里十分着急。为了找到出路,厂里成立了试制小组,迅速开始了新型有机锡的试制工作。经过反复分析比较,寻找合理的原料配方,他们终于试制成功了一种有机锡的新剂型——京锡102,它的耗锡量比用旧配方生产减少了40%。

试制小组带着京锡102的样品走出北京来到上海,上海塑料五厂很快就用六十公斤的京锡102生产出了上千双珠光塑料凉鞋。1979年6月22日,在上海百货站的小型鉴定会上,用户一致反映,用京锡102做出的珠光塑料凉鞋,在色泽、亮度等方面,都达到了质量要求,可以代替日本产品C-102使用。上海百货站的同志表示:“用京锡102生产出的塑料凉鞋,我们全部收购。”就这样,北京化工三厂的有机锡产品终于起死回生了。(1979年8月21日《北京日报》2版,《出路在用户中》)

进入21世纪,珠光塑料凉鞋借着日本时尚风潮卷土重来,而且还有了一个可爱的新名字——果冻鞋。这种鞋是以PVC材质为主要原料,由各种缤纷色彩逐渐过渡,半透明的质感酷似果冻。(2009年4月9日《北京晚报》12版,《“塑料凉鞋”回来了》)

看着它,也许不少人想起的是自己小时候穿过的珠光塑料凉鞋吧!

本版文字:黄玉迎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802/10529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