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社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2019年08月16日 17:18

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意义尤为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项促就业、助创业的政策相继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工作机制和指导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持续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业人数连年增长,到国家重点领域、中西部基层、中小微企业、军营等建功立业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社会就业大局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来之不易。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834万,同比增加14万。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中美经贸摩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下一步,我们应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毕业生就业形势研判,强化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的稳定。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保持战略定力,聚焦重点,综合施策,既要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总量;又要提高政策制定和就业服务的精准度,解决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一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实践证明,大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新时代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无论是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基层都迫切需要大批各领域的青年才俊。教育系统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进一步扩大招募规模。新时代强军事业呼唤大学生到军营“淬炼成钢”,应畅通大学生参军入伍绿色通道,激励更多毕业生投身到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支持鼓励毕业生到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引导毕业生到民生急需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就业。

二是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对促进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建好“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为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提供有效帮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把税费减免、工商登记、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支持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在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允许本科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实施精准就业服务。有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岗位信息”和“职业指导”需求最为迫切。因此,需进一步健全精准就业服务机制,通过大数据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做到精准到人、精准到岗。不断推动高校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提供精准有效的个性化咨询服务,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发挥好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多组织各类网上和网下招聘活动,多组织专业化、小型化的定向或专场招聘会。

四是做好重点群体帮扶。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应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为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和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及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落实“一对一”援助措施。对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应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应做好信息衔接。针对慢就业、不就业等新情况,加强积极就业观的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就业观。同时,严厉打击就业欺诈和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正当权益。

五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完善专业调整机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年,教育部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民生急需等领域,新设本科专业点2072个,撤销就业状况不佳、不符合发展需要的专业点416个。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首批将启动5个职业技能领域试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培育学生奋斗精神和职业精神。进一步严格高校学生管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让大学生下真功夫求真学问,为他们顺利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816/10547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