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人文专辑 节日专题 2019年教师节专题 教师节•师者说

叶澜:寻找教育学“生命”

2019年09月02日 15:59

在教育界,叶澜因为“新基础教育”改革广受关注。她开创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首创并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被认为是“ 在推进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学校整体性、转型性变革,在打通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之间的内在关联等方面做出了探索与贡献。”

已持续二十多年的“新基础教育”改革是从两篇文章开始的。

1994 年4月,《教育参考》杂志刊发的叶澜的《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一文,被称为“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宣言书,文中发出诘问:要怎么改革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

1997年9月,《教育研究》杂志刊登叶澜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文章在教育界迅速传播,“让课堂焕发生命”成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口头禅,“叶澜”的名字也因此被更多人记住。

如今已78岁的叶澜1962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实践中,她意识到教育中缺了“人”,这让她萌发了改进教育实践的决心。

叶澜认为,价值观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中国教育最大的病根,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关注学生考分、评比、获奖等显性成果,忽视、淡漠了对他们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而“新基础教育”之新,首先新在“价值观”。叶澜希望为改革中的中国教育奠定新的价值基石,这就是“教育的生命基础”。她主张,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的过程是把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转换。因此, 她倡导“四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为了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叶澜辞去了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的职务,一头扎进中小学。她带领团队定期进学校、进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研讨,与校领导讨论学校规划……她听过不下5000节课,课后诊断课堂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她和她的团队从事最基本、最日常也最艰难的转变教师、转变课堂的工作。

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叶澜的“新基础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其研究实践成果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叶澜说她不指望“新基础教育”能够改变全国的基础教育,“我的心愿无非是改变一个个教师、改变一所所学校、改变一个个区域,这样,‘火种’总存在着变为‘火炬’的可能”。

刊于《教育家》杂志2019年4月刊 总第169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902/1056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