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19-08】首都商务:从“菜篮子”到“压舱石”

2019年09月04日 16: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商务系统砥砺奋进,坚持首善、探索创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变革。商务领域从首都市民的“菜篮子”,到如今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民生保障的“稳定器”,创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为群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奠定了与新时代首都发展相适应的商务发展新格局,为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了保障,贡献了力量。

市场流通体系实现创新发展

消费新格局率先形成。北京在全国率先成为商品消费跨入万亿元的城市,率先形成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率先建立以总消费为目标的增长促进机制。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2.8亿元,1978年为44.2亿元。2018年全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5405.9亿元,较2017年增长7.4%。其中,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47.7亿元,较2017年增长2.7%;实现服务性消费额13658.2亿元,较2017年增长11.8%。服务消费占市场总消费额的比重达53.8%,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6%,北京在全国率先步入服务消费主导时代。

传统流通行业转型升级。零售业态多元化发展,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零售业态越发丰富。实体零售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成为主流,数字社区推动居民消费服务升级。通过引入智能交通引导、移动支付和大数据分析等,打造新型智能商圈。连锁规模不断扩大,连锁总店数量从2001年的129家,增加到目前的200余家,全市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比重超过30%。

电子商务成为经济新引擎。网上零售额占零售总额比重从2010年的1.9%提高到2018年的22.4%,对消费市场的支撑作用愈发强劲。电商集群化发展规模全国领先,电商自营B2C(Business-to-Customer的缩写,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市场份额占全国7成以上。率先在国内应用电子发票,目前电子发票应用企业超过2万家,开票量突破20亿张,占全国总量超过30%。2017年,北京成为新一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老字号不断传承创新。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推动老字号创新经营,为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作出突出贡献。北京拥有中华老字号117家、北京老字号175家,居全国前列。其中109家老字号开展了连锁经营,开设直营店铺1800余家,加盟店铺4500余家,连锁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成为一大亮点。60余家企业开展网上营销,300余个老字号门店利用美团、大众点评、百度外卖等平台提供多项服务。

物流发展谱新篇。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运输、储运等业态为代表的物流业雏形快速发展,北京市物流效率、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持续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业发展成为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基础性、复合型服务业,对保障超大型城市正常运转的刚性需求,对支撑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业规划建设持续完善。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商业规划建设,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落实北京新总规,编制商业服务业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制定实施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标准,明确商业服务业设施发展规模、业态结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特色商业街区。按计划推进重点项目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以及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

疏解提升有序推进。坚持疏解整治和优化提升一体谋划、统筹实施。截至2019年5月,完成疏解提升计划内市场和物流中心733个,疏解提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地区全面收官,完成动物园地区12家、大红门地区45家市场,以及天意、万通、永外城市场的疏解提升工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三地协同推动市场疏解与承接,先期开展河北4个承接地批发市场建设,明确天津首批11家重点承接市场。构建与区域协同发展相融合,与满足城乡居民鲜活农产品需求相配套的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推进京津冀农产品产销对接,开展农村电商精准帮扶。建立京冀共建新机场综合保税区合作机制,实施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货物贸易持续向好。1950—1977年北京进出口总额累计仅为17亿美元,1978年为3亿美元。改革开放后,北京进出口规模稳步扩大。根据统计数据,进出口总额由1983年的306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4124.3亿美元,增长了12.5倍。2018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额2.7万亿元,增长23.9%。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的75.1%。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主”企业出口占比持续提升,由2010年的6%上升到2018年的22.1%。2018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2%。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03—2018年,北京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162.2亿美元增长到160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5%。2018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0628.9亿元人民币,增长10%,全国占比20.3%,位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超过1%,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2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1000余家服务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全球化、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的发展特征日益显现,“北京服务”影响力日益扩大。

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外商在京投资涉及19个行业门类、88个行业大类、327个行业中类,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的利用外资格局。北京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从1987年的0.95亿美元,跨越到2018年的167.4亿美元,占全国的12.4%。其中,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61.3%。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4年仅1.57亿美元,提高到2018年的70亿美元,提高了近44倍。对外直接投资遍及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率达到55%以上。一批高科技企业纷纷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

服务业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经过三年改革探索,完成首轮141项试点任务和第二轮85项深化试点任务,形成了一批全国首创或效果最优的开放创新举措。其中,外资企业设立备案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协同互认的离境退税模式等举措,正向全国复制推广。抓住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契机,有效发挥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打造服务业开放发展的“北京品牌”,探索出一条与自贸试验区相互补充的开放改革路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涵盖世界贸易组织十二大领域的服务贸易交易会。2019年京交会达成1050.6亿美元签约意向。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显著提升,2018年京津两市联合推出两批33条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具体政策措施,企业预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优化开放型经济营商环境,深化外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和工商登记网上“一窗受理”改革。据2018年世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北京跨境贸易指标得分比上年度提高13.85分。2018年,全国22个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北京总体营商环境排名第一。

公平贸易服务首都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以天竺综保区为龙头,以丰台货运口岸、朝阳口岸、平谷国际陆港等三个具有口岸功能的物流园区为主体,以亦庄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库为补充的首都口岸功能区体系。按照“案件预警、快速响应、跟踪协调、服务支撑”工作模式,对照世贸组织规则,应对贸易摩擦。鼓励和引导北京企业有效应对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目前北京市企业应诉率达到100%,其中神舟生物、怡和嘉业、颖泰嘉和等企业先后胜诉。

高质量发展体系不断完善

市场供应保障服务水平日益提高。商务服务业成为首都“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打造“北京服务”品牌的主要载体。高端会展业发展迅猛。2018年全市共举办展览347个,其中国际展览204个;举办展览总面积640多万平方米。建立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和应急投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持续提升。实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家政服务等11个行业(业态)的标准规范体系。确立“市管批发、区管零售”的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地批发市场为源头、以销地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城市物流为链条、以社区菜市场、菜店、超市为终端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截至2019年5月,全市共建设蔬菜、便利店、早餐、家政、美容美发等基本便民商业网点5002个,社区覆盖率达92.9%,网点连锁化率42.2%。鼓励发展“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全市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

总部经济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特征。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持续十余年稳居国内城市第一位。《财富》世界500强中的385家境外企业有2/3在京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2018年,53家在京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连续6年位居世界城市榜首。截至2018年底,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9家,带动辐射度高于一般外资总部企业4个百分点。2018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户均地方级财税贡献6172.4万元,是全市外资企业的8.7倍。3961家总部企业2018年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9.2亿元,占全市的37.5%。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开展地方商务立法工作,先后出台《北京市商业零售经营单位促销活动管理规定》等地方政府规章。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重要决策法律分析和论证制度。发挥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将大额资金使用、行政审批等重点事项纳入监察重点。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日常监督,围绕全市商务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审计和监察。

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对零售、餐饮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行业监督管理,累计检查经营单位6万余家次,发现并整改隐患问题3万余个。全市商务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未发生较大规模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商业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904/1057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