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新中国水利事业建设成就和发展启示
2019年09月11日 13:44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1952年“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本着“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原则,中央调集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随后的几十年间,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国各类水库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200多座增加到近10万座。5级以上江河堤防达30多万公里,总长度是新中国成立初的7倍多。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新中国水利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准则,党中央决策兴建荆江分洪工程
为什么要兴建荆江分洪工程?长江的洪灾主要发生在长江中游,中游的洪患又以荆江最为频繁、最为严重。荆江地处长江三峡下游,上起湖北省枝城市(现更名为宜都市),下至湖南省洞庭湖口,河段全长347公路。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宣泄不畅。1949年前的三百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到了近代更是平均五到六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当地曾经流行过“荆州不怕起干戈,只怕荆堤一梦终”的民谣。荆江之险,历来是人民群众心中的一个大忧患。
尤其是1949年夏天,荆江大堤冲和观一带,因经受不住洪水的冲击,大部堤身已经崩塌江中,眼看就要发生溃堤,即将带来灭顶之灾,幸好洪峰持续时间不长,侥幸避免了一次毁灭性的灾害。这给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领导人敲响了一记警钟。建国伊始,百业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立即将水利建设放在突出位置。1950年10月初,毛泽东同志批准兴建荆江分洪工程。为了建设好这一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大型水利工程”,毛泽东同志先后作了三点批示:一是要将荆江分洪工程当作全国的事情来办,全国支援;二是工程直接关系着两湖人民的生命财产,两湖要全力以赴;三是要用打仗的办法完成这个工程,调一个兵团来参与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从湖北的实际出发,统筹考虑水利建设问题,把兴修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农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注重荆江大堤的整修加固和荆江防汛抗洪工作。为了对长江特别是荆江河段实施有效治理,中央决定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成立即着手对荆江大堤进行现场查勘,研究治水方案,建议中央在对荆江水患治本之前,把修建荆江分洪工程作为治理荆江水患的第一个重大措施。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多次会议,经过多番调查研究,最终于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破土动工。建成后的荆江分洪工程,东濒长江,西临湖北公安县虎渡河口,北起太平口与荆州、沙市隔江相望,南达公安县黄山头与湖南省安乡县为邻,东西平均宽13.55公里,南北平均长68公里,总面积为921.34平方公里。
荆江分洪工程的建成,不仅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直接受益,而且对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和沿江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比如1954年荆江一带发生特大洪水,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决定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分流一部分洪水,以减轻荆江大堤的防洪压力,通过三次成功开闸泄洪,抵御住了1954年特大洪水,伟大的荆江分洪工程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二、以人民为中心,新中国水利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配置格局
纵观历史,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思想。继兴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之后,党领导人民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其中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最为突出。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宏大,综合效益巨大,举世瞩目。这一“国之水利重器”,被称为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已经取得了令全世界啧啧称赞的成绩单:三峡水库连续9年实现175米实验性蓄水,截至2017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44次,其中7万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有2次;建成世界上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连续14年实现安全高效运行,累计货运量已突破12亿吨;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升船机工程三峡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113米,最大提升能力15500吨;建成世界上最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已经超过1.1万亿千瓦时;建成三峡输变电工程,每年源源不断为华中、华东、川渝以及南方各地供电。
据有关史料记载,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也是可以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强大,为实现北方向南方“借点水”的设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修建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正式摆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多年艰苦细致深入的勘测、设计和论证,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2月30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按照工程建设规划,这一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将连接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构建“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沿线亿万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我国水利建设高质量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水安全问题作出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赋予了新时代管水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做好新时代水利工作的科学指南。
节水优先,这是针对我国国情水情,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关键选择,是新时代管水治水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方针。空间均衡,这是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审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是新时代管水治水工作必须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系统治理,这是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解决我国复杂的水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新时代管水治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两手发力,这是从水的公共产品属性出发,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提高水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管水治水工作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我们必须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中汲取智慧营养和精神动力,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中找方向、找思路、找路径,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设等方面提档升级,在三峡工程管理上,实施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保障三峡工程安全运行,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有关工作;在南水北调建设运行上,保障工程运行安全、供水安全、持续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为开创新时代我国水利工作新局面、实现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特别是荆江分洪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人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所取得的结果。没有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大力支援,就无法取得这些辉煌的成就。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兴建荆江分洪工程中,30多万建设大军把工地当战场,发扬英勇顽强、不怕困难和牺牲的精神,日夜奋战在建设工地。20万民工以主人翁的战斗姿态焕发出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10万官兵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一天24小时泡在工地,白天一身汗水、夜晚一身泥浆地奋斗在建设工地。
正是靠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同样地,正是以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指引,新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切伟大胜利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它并不是如有些人心目中认为的“苦行僧”式奋斗艰苦,而是为了奋发图强,是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精神,尤其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才能去争取无产阶级的利益,才能求生存,谋发展。所以,艰苦奋斗是中国革命精神与延安精神最本质的概括,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精神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胜利,从而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之一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同样地,我们党也是靠艰苦奋斗精神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飞跃,我国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靠艰苦奋斗精神得来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强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无不呼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民族复兴的艰苦奋斗史。党领导人民实现从封建专制政治走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党团结带领人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党领导人民奠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探索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坚实基础;党领导人民选择了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和命运的改革开放之路,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新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911/10584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