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19年09月25日 16:02

 

历史实践启示着我们。上世纪,俄国革命胜利后,曾经遭遇过一次大灾荒。当时,地主、富农、投机商人企图趁机动摇人民群众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信任,大量储存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致使广大工人、农民陷入严重的饥饿状态之中。有一次,俄国大文学家高尔基去拜访列宁,请求列宁给他讲政治。但列宁却没有急于回答他的问题,只是闷头一个劲儿地收拾一只鸡,准备好好款待一下老朋友。高尔基见状,有些沉不住气了,便直截了当地问:“列宁同志,我这次主要是想请您给我讲讲当前的政治,可您怎么……”这时,列宁把鸡托在手上,一语双关地说:“高尔基同志,解决吃的问题,这不就是当前的政治吗?你说是不是?”高尔基会意地笑了。在领袖人物的心目中,政治从来都是具体的、实在的。讲政治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这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夺取各项建设伟大胜利、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

摄图网_500655094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人民政权、发展民主政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些伟大实践奠定了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础。7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艰辛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党的十九大,这是一条求索真理的连线,一条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连接的鲜明主线。这条连线,标志着一个不懈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一经与社会主义结缘,便痴迷于探索和形成中国特色。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特殊道路。建国前后,党中央着力思考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建设好新民主主义国家。当时我国仍然存在着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财政、经济等方面也面临着困难。为了迅速治理好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国家,1950年6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建国头3年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并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经过3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歼灭百万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解放全中国、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消灭反革命分子的主要力量、胜利地进行“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和逐步收回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企业以及合理调整工商业、在广大农村胜利完成土地改革任务、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等艰苦努力,到1952年,胜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此刻,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又现实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当时的前车之鉴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民主革命胜利后,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形势,1952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这条总路线已与毛泽东同志原本的设想不一样了。毛泽东同志最初的设想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基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安全状况、经济关系与阶级关系都已发生新变化的实际,毛泽东同志果断地改变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最初设想,提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思想、新观点。即不“先建设后过渡、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按照“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以改造促建设的思路,决定立即就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步骤,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同志认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提法比较好,“所谓逐步者,共分十五年,一年又有十二个月。走得太快,‘左’了;不走,太右了。要反‘左’反右,逐步过渡,最后全部过渡完。”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方针、政策,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和步骤的最初原则设想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和科学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独创性,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蓬勃发展。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所有制已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主要经济基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创举和历史性胜利。党的八大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尽管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曲折,但却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冲破重重阻力,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完善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和新的伟大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展现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是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概括。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比如,针对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国家?毛泽东同志沿着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向前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开国奠基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针,等等,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立国思想,反映了东方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成为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比如,针对如何看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办法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尽管在社会主义的目标(制度)模式上仍然以苏联为榜样,但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模式上,却开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先河,从而用新的经验、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发展、改革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领导经济建设的方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与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与文化、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和党的自身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思考,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和今后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科学行动指南。

 

三是健全完善,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立足中国实际,吸取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并不断使之健全和完善,建设世界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个制度体系,就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内的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政治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个制度体系,既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成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健康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步履铿锵。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国家制度的核心和基本原则。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普选,全国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召开,这是我国人民从建国以来取得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重要标志,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推进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有效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保证了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支持和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加强了“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蹄疾步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协调政党之间、阶层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9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成为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改革开放以来,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展开而逐步得以完善。各级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建言资政,积极服务、参与、推动改革开放,广泛赢得天下、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充分发挥作为统战组织的功能作用,积极扩大对外友好交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后,全国政协创建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以专题为内容、以界别为纽带、以座谈为方法,选择切口小、撬动作用大的议题进行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稳健前行。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和边防的稳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群众的一个伟大创举。

——基层民主制度落地生根。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大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委员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逐步成立了生产互助组、生产小队和生产大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把“民主协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引入基层民主建设。自1987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后,我国普遍建立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在基层人民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如今,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工作正在全国展开。“海选”(“村官直选”)是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乡北老壕村在1986年换届选举时的首创,中国农民在村民自治中的这一创举,已成为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四是戮力同心,凝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因素。从本质上说,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啥化都将是空话。70年的变化,最根本的还是人们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实践表明,实现质的飞跃,需要凝聚磅礴之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们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敢于斗争,勇于实践,排除一切干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可集中的力量,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充分发挥党执政的政治优势力量,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自信力量,进行伟大斗争中的精神力量和爱国统一战线汇聚的广泛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聚集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向雷锋同志学习”“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铿锵有力、脍炙人口的口号成为不同时期社会的最强音。从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到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从一汽解放车生产线到鞍钢轧钢生产车间,从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到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从北京地铁一号线工地到引滦入津工程,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西气东输到南水北调工程,从国家体育场(鸟巢)到北京大兴新机场,从青藏铁路到港珠澳跨海大桥,从航天探月工程到墨子科学实验卫星,从广垠农田到工厂车间,从机关到厂矿,从课堂到操场,广大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挥汗如雨、无私奉献,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祖国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翻天覆地,令全球瞩目、世界咋舌。

建国初期,尽管生产条件非常简陋,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为了实现“把贫油的帽子甩进太平洋里”的凌云壮志,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人,咬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目标不放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白天顶着“羊毛风”,夜里住着“干打垒”,啃着“窝窝头”,喝着“鸭脖水”,舍生忘死、艰苦创业。在异常艰苦的创业阶段,“铁人”王进喜喊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铿锵誓言,并带头纵身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谱写了石油人用意志和信仰战胜困难的壮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仅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壮丽画卷中的一个秀美缩影。

57年前,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位建设者来到河北塞罕坝林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洒下第一滴汗,种下第一棵树。57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把戈壁改造成了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动容地称赞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就是“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优秀代表之一。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70年伟大社会革命奋斗历程中,中国人民锤炼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女排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丝路精神……不断延伸着“红船”精神的大河,标注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成为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大考验”“四大风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仍然需要始终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像毛泽东同志号召的那样,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而不懈奋进。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必将为全国各族人民群众谋取更好的幸福生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925/1060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