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一生只为青蒿素

2019年10月08日 14:38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雄壮激昂的《向祖国致敬》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习近平向屠呦呦颁授“共和国勋章”。

同一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下发了“关于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同志学习的决定”。 决定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推动中医药行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同题共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考,局党组决定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向屠呦呦同志学习。”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昨天,回眸中国科学家探索抗疟的艰辛岁月。

疟疾,英文为“Malaria”,意大利语称为“不良空气”,中国古典医著称为“瘴气”,民间俗称“打摆子”,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流行病。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通常疟原虫先侵入人体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发育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盛汗热退为特点。反复的疟疾发作可造成大量红细胞的破坏,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脾大和贫血等症状。

时至今日,“疟疾,这个疫病,仍然是全球三大传染病之一。

根据WHO 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2017年全球疟疾发病人数2.19亿,死亡44.5万人,非洲区域占全世界疟疾病例和死亡总数的92%。

当前全球抗疟形势不容乐观。

而在抗疟方面,青蒿素是中医药给全世界人民的礼物,更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大爱无疆的赤诚奉献。

从2007年开始在非洲国家科摩罗实施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获得成功。至2014年,科摩罗实现了疟疾零死亡,疟疾发病人数下降了98%,科摩罗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已基本消除疟疾,这一成效在世界抗疟史上前所未有。

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时任科摩罗总统伊基利卢时,伊基利卢表示“科摩罗对科中关系十分满意。科方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给予的帮助,特别是在科摩罗实施的抗疟项目使科人民极大受益……”。

在这成功的背后,凝聚着中国科研工作者多少心血和智慧!

屠呦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aa64a34139f43969201ed876e7574c5_副本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广,挽救了全球范围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重大寄生虫类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也成为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屠呦呦被评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2016年3月,屠呦呦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9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一道入围了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2019年9月2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报道中,用点睛之笔介绍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的事迹——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让来自中药青蒿的青蒿素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个礼物”。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1967年5月23日,为了援外、战备紧急任务,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疟疾防治药物的研究项目代号被称为“523”。

“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1969年1月,北京广安门医院一位参与抗疟研究的针灸医生,向“523办公室”负责人推荐说:“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是个兼通中西医的人才,研发新药应当去找她。”研发目标久攻不下,“523办公室”求贤若渴,正、副两位主任立刻前往中医研究院。“523办公室”两位负责人查阅屠呦呦工作业绩,发现屠呦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仅3年,就在防治血吸虫的生药学研究上创出两项成果,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毅然决定起用屠呦呦。

面对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之严峻形势,此时年仅39岁的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当时分配给她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寻找新药;二是继续在中药常山碱上做文章,想办法去掉常山碱的毒性,解决服后呕吐的问题。

从接到任务起,屠呦呦夜以继日地工作,她从历代医籍本草中的有关方药、各地地方药志以及对许多老中医的采访中,收集汇总出包括内服、外治、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多个治疟方药,然后精选出640个,编成《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

然而,《疟疾单秘验方集》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屠呦呦等不到下文,只好自己去实践,可惜试过一次又一次,效果都不行。其间,她曾研究过青蒿,但却与之失之交臂。古人在古籍中只说青蒿驱疟有效,并未说明青蒿入药的是哪一部位,根?叶?还是茎?加之她择取青蒿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只能是北京药店的现货,因此实验中她看到的是疗效不稳,还有毒性。

此时,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先后进行300余次筛选实验。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

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以身试药”,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正是这个时候,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这个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fe619403fb33454198ef88ef854b4078_副本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当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几年前,屠呦呦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论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在这篇论文中,她说,“我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参与研究中国草药。从1959年到1962年,参加了为有西医背景的医生准备的中医培训班,这引导我走向中药那些美丽的宝藏。……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屠呦呦感谢所有在青蒿素发现及其衍生物的应用中全身心奉献的庞大团队,对项目“523”有重大贡献的领导、同事表达了敬意。

她在文中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理由是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此评价青蒿素。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信中表示:“屠呦呦几十年来致力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与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联合攻关,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写道:

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尽管收获了很多荣誉,但在很多场合,屠呦呦都不止一次表示过“荣誉属于集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青蒿素就是几十家科研机构,几百位科学家共同奋斗的结果。这种团队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这种精神,后来被总结为32个字:“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也被概括为“青蒿素精神”,而这种精神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屠呦呦培养出的中医药科研人才身上。

2016年,她拿出诺贝尔奖奖金中的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又把100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创新基金,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中医药科研中去。

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屠呦呦还未把自己纳入退休人员行列。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成为她90岁以后的新目标。

为了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她带领科研团队在“青蒿素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等层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提出新的应对方案。

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下发了“关于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同志学习的决定”中所言,“学习屠呦呦同志,就是要胸怀祖国、敢于担当,秉承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作为人生追求,以舍我其谁、勇于献身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1008/10615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