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会议专题 全会专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专家解读

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19年10月08日 15:59

 

改革开放最大的贡献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标志,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今天,我们党处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重大意义,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和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

一、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完成“后半程”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也具有时代的紧迫性。

第一,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社会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的集中凝练和体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在这一社会制度基础之上的宪法、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是政府、政党和团体组织建立和活动的依据,也是所有公民进行活动、行使权利、维护合法权益的保障。社会制度建立建设带有根本性。任何一种社会政治制度都有一个建立、发展、完善和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其建立、发展、完善和成熟定型更加艰巨。

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发展、完善和成熟定型的进程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其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有两个。一是建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经过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已经稳固地建立起来,这一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二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应当坚持。但是,其具体制度,以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富强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所以,改革开放、不断完善这些制度,就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经过40年的努力,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明显改善,国家日益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的飞跃,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

“后半程”,我们主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一整套更加完备、更加稳定、更加管用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是指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周全配套,相互协调一致。更加稳定,是指各方面的制度经过建立、发展、改革和实践的检验,形成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必须遵守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更加管用,是指各方面的制度都从实际出发、为实际服务,能够发挥实际效果,促进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是,推动各项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从苏联到中国,曾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而忽视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完善。思想、理论和路线决定党和国家工作的大方向,十分重要。方针政策具体指导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也很重要。但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制度正确、健全,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好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没有发展为好的制度,难以发挥更好的效果。列宁时期,改变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稳定了政治局势,巩固了新生红色政权。但是一些好的思想、好的方针政策和好的做法,并没有发展为成熟定型的好制度。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它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建设正确方向也未能坚持下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一条僵化的道路。列宁在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实行民主监督等方面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但可惜这些论述并没有发展为好的制度。后来,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及其弊端都与此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许多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

第二,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不仅涉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路线、工作中心和方针政策的调整,而且涉及各项具体制度的变革。其中包括对旧体制机制反思、扬弃,也包括各种新制度、新体制机制的试点、推广。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完善、成熟、定型。

传统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形式脱离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种形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讲,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仍有必要更加成熟定型。改革开放后,我们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其使用权由农民承包。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转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转包经营问题日渐突出,需要相关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言而喻,这些具体制度不成熟不定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解决不好。

改革开放后,我们一直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蓬勃兴旺,对国民经济贡献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纳税、吸纳就业人员、进行创新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相关的具体制度还不够成熟定型,中央的大政方针难以落到实处。民营企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难题。一些政府部门和银行、税收、土地管理、资源能源单位,对民营企业还有偏见,没有给予应有的公平待遇。由于具体制度的不够成熟、不够定型,一些人甚至对民营企业的性质和作用产生怀疑。这都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因此,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为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银行、税收、土地管理、资源能源等单位相继采取措施,改进、改革、完善与民营企业经营有关的各项具体制度,解决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经营难的问题。很明显,今后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具体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一些具体制度、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仍在影响乃至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均衡、稳定、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更加成熟定型。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和金融监管体系,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毫无疑问,这些具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能有效发挥作用。

第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学社会主义,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70多年。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各种理论学说形成巨大的挑战,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从无到有,由弱渐强,不断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有力维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到挫折,但仍坚持探索前行,逐步走向复兴,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在列宁主义指导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世界上就出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究竟哪种制度更有优越性、更具生命力,就要看其并存竞争的结果。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国家日益强大,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成立。但经过战后短短40多年的时间,苏东发生剧变,苏联解体。我们认为,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没有在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各项具体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戈尔巴乔的改革又彻底颠覆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好坏优劣往往体现在其具体制度、体制机制,乃至操作程序等细节上。列宁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将比资本主义民主百万倍。当然这是就两种制度的本质而言。但苏联民主的具体制度长期没有进行改革和完善。苏联各级各类选举始终实行等额选举,选民的自主选择权、被选举权得不到充分保障。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个人独断专行的工作机制,使党和政府丧失生机和活力。这些具体制度及其操作程序都没有反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也没有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之相比,资本主义民主和管理体制的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要更加成熟定型。这种成熟定型的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往往掩盖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和弊端,突出了资本主义民主的“优越性”,给人以错觉和偏见。在这里,两种制度优越性的比较,难免会变成成熟定型的程度的比较。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我们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要不断改革完善其各项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使之更加成熟定型。只有更加成熟定型的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才能更好、更有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和方向

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从建立、发展、完善、成熟到定型的过程,成熟是定型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制度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变革的目标方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坚持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第一,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核心。最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执政党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执政党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这方面,我们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要坚持好、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好、发挥好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一些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定型。

我们要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根本上说,这个“法定程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党的意志,包括对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国家治理的重大决策,只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正式做出决定,才能变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加以贯彻执行。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和五年计划,已明确要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才能付诸实施,并已形成成熟定型的制度和操作程序,真正做到法制化、法定化。关于重大决策,到底哪些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即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哪些要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如需要,又遵循怎样的规章、依照怎样的法定程序进行,都有必要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具体制度。这里明显涉及党、政府和人大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政府的实际工作,都要由执政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议各项议案,体现了人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等当家作主的权利。各级政府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其负责,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在权力运行和国家决策中应当体现为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谋划决策、人大审议立项、政府贯彻执行。应当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委决策、政府执行、人大缺位的现象。为此,这方面的具体制度和操作程序要逐步完善,做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人大的审议工作有法可依。同时,要对需要审议项目的性质、内容、范围、规模做出明确的、制度化的规定。要明确规定什么性质、规模的项目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议通过才能实施;或明确规定多少资金资源投入的项目必须经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议通过才能立项;还要明确规定凡经人大经审议通过的项目都要向人大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并接受其监督。

我们要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按照宪法,各级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都要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政府的主要组成人员都要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任命。对国家、政府各级各类领导人员的选举或任命,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但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又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党管干部的各项制度。党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势。如果说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员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那么党管干部则体现了党的领导。在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员选拔任用问题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各级党委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推荐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员的候选人。这方面的工作总体是好的,但一些相关的具体制度和操作程序仍有必要改进完善,力求做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和操作程序的设计,应更加有利于代表了解候选人的情况。包括其政治表现、人品官德、工作业绩和能力、就任相关领导职务的工作思路等。要规范向人民代表大会推荐候选人的具体制度、操作程序。要建立健全候选人与代表见面、述职和回答代表质询的制度。制度和操作程序的设计,要让代表有充分时间对候选人进行讨论酝酿。要建立健全候选人退出机制,凡是代表反对、质疑比较多的候选人,应当主动退出选举,由党的相关部门另行推荐候选人。

第二,进一步健全党通过国家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制度体系。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构建和运行的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要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5〕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路线和大政方针的决策、国家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党管干部等方面,并不是直接干预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我们坚持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但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还不够均衡。党的领导一些方面比较强,但有些方面相对较弱。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总体情况比较好,但有些地区、部门和单位还存在直接干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的情况,存在以权压法、影响公正执法的问题。这都需要建立健全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加以解决。

为了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优化了党中央决策议事机构,大大提高了这些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规定这些机构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重大工作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方案把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另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等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改革无疑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工作的领导。

但是,影响这些机构有效运行的具体制度、规定、操作程序,还需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按规定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是:议事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决策、总体布局和整体推进。议事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这两项功能相对容易发挥。决策、总体布局和整体推进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建立健全一些具体制度和操作程序。这些机构的重大决策应为重大决策建议,只有上升为中央政治局或其常委会的决定,才具有必要的权威性,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就此而言,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可以表述为,服从党中央的领导,服务于党中央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决策、总体布局和整体推进。重大决策如何实现总体布局、整体推进、贯彻落实需要研究,也需要建立一整套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而相关工作如何同行政管理部门、执行部门、职能部门对接,也需要研究探索。党中央决策议事机构同国务院及所属部门是什么关系,相关工作如何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也应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规范。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年苏联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党中央设立众多与政府部门“对口”的委员会,对相关政府部门实行“对口”领导。结果造成党政机构重叠,功能重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中国借鉴了苏联做法,但没有完全照搬,只设立了部分领导小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我们仍保留了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建制。实践证明,其设置非常必要,其工作富有成效。新一轮改革,党中央决策议事机构如何设置、完善、运行,仍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有一点应当明确,在一些具体制度安排、体制机制设置和操作程序规范尚未成熟时,不宜急于定型。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6〕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政府主要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和服务功能,不直接参与市场资源配置、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要为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科技引领,加强环境大气和水资源监督。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税收、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在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方面,以及调整市场与政府相互关系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进行了不少改革,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机制加以解决。

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与企业都在市场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政企已实行分开。但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依然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依然与党和政府保持重要联系。由于企业在资源配置、市场准入、税收、贷款融资、政府补贴等方面享有政府给予各种优惠,占据垄断地位。就此而言,相关国有企业并不希望政府彻底“断奶”。由于利益攸关,一些政府部门似乎也并不愿意、也不急于彻底同企业分开。值得注意的是,执政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具体领导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而企业一般干部属于企业编制,按照企业规定享受企业年薪、奖金、福利待遇。大型央企的董事长等主要领导干部则由中央组织部门任命,属于“中管干部”,有相应的干部级别,他们也可能根据需要在党政各部门之间进行调动。但他们担任企业领导人期间会享受企业较高的待遇。这就难免出现干部管理的“双轨制”,以及同一级别干部在党政部门和国企享有不同待遇的情况。这些具体的制度和做法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做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7〕因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8〕。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目标,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生态、社会、文化方面的改革和执政党建设,都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要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都要进一步完善,做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时,各项制度的设计、建立健全,要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各方面体制改革要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

第四,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但“我们必须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9〕。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它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其中最根本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基础。我们只有坚持这些制度,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是取消和废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而是推动这些制度的自我完善,促进其实现形式的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各方面具体制度、体制和法律法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工作的效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应当看到,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只有以提高党和国家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加强党和国家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监督能力建设。其一,要加强决策能力建设。为此,要提高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汇集、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以为决策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保障科学决策。要广泛发扬民主,积极开展民主讨论,集思广益,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以保障领导班子民主决策,避免决策失误。要使决策制度和程序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保障依法决策、依规决策、按程序决策。其二,要加强执行能力建设。最重要的执行能力,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方针政策的能力。相关部门及其领导干部要有责任感、事业心,确保中央治国理政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同时,各级党和政府能够联系本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做好工作,避免只起传声筒作用。执行要力求取得实际效果,让方针政策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让工作面貌切实发生变化。法院的判决如果得不到执行,法律就会丧失权威,变为儿戏。党和政府的决策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其权威也会丧失,国家治理能力也会受到质疑。其三,加强监督能力建设。监督体系是国家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党和国家的决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是否取得实际效果,需要专门机构进行监督。各级干部是否遵纪守法、廉政勤政,也需要监督。只有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制度,不断增强监督能力,才能保证党和国家决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干部遵纪守法、廉政勤政。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10〕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二者互相结合,缺一不可。治理国家,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只有治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国家才能治理好。治理制度不好,再强的治理能力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反过来,治理能力强,治理制度才能充分显示优越性、有效性。治理能力不强,再好的制度也不管用。因此,我们强调要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零打碎敲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1〕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周密的制度安排。设计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注意各项改革、各项制度建设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能够充分发挥联动效应。避免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相互矛盾、相互顶牛、相互冲突、相互脱节、彼此内耗。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注意改革和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

 

三、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

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坚持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照搬西方模式。要坚持解放思想、自主创新,不固步自封。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照搬西方模式。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各界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人们照搬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把西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当作奋斗目标,力图在中国建立西方式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换来的是军阀统治。事实说明,照搬西方模式行不通、没有前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毛泽东就反复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不能搞西方三权分立那一套。

由于苏联是最早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欧亚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其他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乃至照搬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过分单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过分单一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尚待完善的民主制度和干部管理体制。这些照搬来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人民积极性和社会活力的发挥。苏联模式的弊端,加剧了极左路线的危害,造成“文革”灾难性后果。历史证明,我们不仅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任何国家的模式。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就是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端,经济体制改革如此,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如此。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改革苏联模式,是不是要照搬西方模式呢?一些人就做出这样错误的解读,或明或暗地把西方政治制度和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当作中国改革和政治发展的目标。深刻的教训使我们更加清醒。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境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建立合资企业,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广泛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照搬西方模式,不搞西方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和多党轮流执政。这既推动了改革开放,又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2〕我们应当永远牢记这一宝贵经验。

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也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习近平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13〕这是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所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各国的国情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它们都是各国人民决定的,是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各国都不能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强加于人,也没有必要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管用的政治制度,照搬到其他国家未必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模式。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自主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坚持解放思想、自主创新,不能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解放思想,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要看到它并非完美无缺,其具体制度还存在尚待完善之处,有必要做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14〕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自我改正错误,自觉调整路线和方针政策,自我加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其前提是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也是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胸怀,就很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也很难推进其具体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世界。当今世界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各民族、各国家,应当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政治社会制度,也可以从中借鉴于自身发展有益的东西。各国治理体系,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管理体制,都深刻地反映自身制度的特点,反映其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毋庸讳言,各国治理体系,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中,都包含了反映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也包含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人类现代社会规律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我们不照搬西方模式,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拒绝学习借鉴这些具体制度、体制、机制及其他成熟经验。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5〕学习借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主创新。我们不能满足于不照搬别人模式的思维定式,也不能停留在简单批判和否定其他国家制度的做法上,而要把改革的重心放在自主创新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照搬了哪个国家、哪种制度,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积极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展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后半程”,各项具体制度要做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就更要坚持解放思想,积极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否正确、是否成熟、能否定型,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凡是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已经成熟的,才能定型。经过检验,哪些具体制度有错误就要改正,有疏漏就要修补,有不足就要增强,哪些具体制度不够成熟就要继续完善,直至成熟。检验制度是否成熟、能否定型有三条标准。

首先,该制度能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如出现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乃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说明相关制度不够成熟、尚不能定型,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完善。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完善后的制度还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直至它们确实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相反。

其次,该制度能否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核心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制度是否成熟、能否定型,关键要看其能不能确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选举权,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应当承认,这方面的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还不够完善,实际工作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深化改革加以改进。改革的成果如何,除了能否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凡是经受住实践检验、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好制度、好机制和好的操作程序,都应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定型。凡是达不到要求、不够成熟的制度,都不要急于定型。

再次,该制度能否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但其中哪些成熟有效,可以定型,哪些不够成熟、尚待完善、不急于定型,都需要实践检验,让实践做结论。

成熟是定型的前提,定型是成熟的结果。成熟需要一个反复实践检验的过程,定型需要一个积极稳妥的法制化过程。成熟的制度不及时定型会影响工作的开展,而不成熟的制度急于定型不仅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还会对制度本身造成巨大伤害。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不成熟就急于定型,难免会损害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影响其功能作用和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一些不成熟乃至存在缺点问题的具体制度、机制和操作程序,被当作反映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东西急于定型,所造成的后果就更加严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2〕〔11〕〔13〕〔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6-7,7,11,1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

〔4〕〔6〕〔7〕〔8〕〔9〕〔10〕〔1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3,62,61,62,28,24,14.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8-03-05.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3.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1008/10615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