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宋洁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成就

2019年11月08日 16:16

 

宋洁尘

宋洁尘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对此,我们将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坐标以及7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人物、重大节点、新的空间格局、重大成果与启示等六个方面出发,回顾新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

一、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坐标

(一)中国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快速增长

中国科技创新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我们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与产出,近几年来都有大幅增长,可以用“1、2、1”三个数字来总结。第一个“1”指的是2018年,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419万人年,研发人员总量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2”指的是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为19678亿元,稳居世界第二,R&D与GDP之比为2.19%,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第二个“1”指的是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数432.3万件,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

我们创新产出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发明专利方面。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5件。同时,我们的创新资源是比较集中的,比如北京海淀区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比全国的水平要高出接近30倍。

作为我们巨大前期投入的成果,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01个,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480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有20多支基金,基金的总规模超过300亿。正是出于我们近几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始终都远高于GDP增速。

在全世界的科技创新投入排名中,目前的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一年的研发投入约为4765亿美元。中国则紧随其后,2018年的研发投入达到3706亿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日本,其投入比中国少2000亿,只有1705亿美元。排在第四位的是德国,是1098亿美元。也就是说,我们每年在研发方面投入的总量是非常高的。2018年,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全球份额达到21%,只比美国低4个百分点。

我们国家在进一步布局新一轮大科学装置,比如在北京怀柔布局的五个大科学装置。其一是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集极端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主要面向物质科学;由极端实验条件产生系统、极端条件下的样品表征和测量系统,以及能满足上述各系统研制、升级、维护与运行的支撑系统等部分组成。

其二是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包括地球系统模式数值模拟系统、区域高精度环境数值模拟系统、超级模拟支撑与管理系统、支撑数据库和资料同化及可视化系统、面向地球科学的高性能计算系统。美、日等国早已有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这使得他们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域具有主导权,同时也掌握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的话语权。因为没有这种大科学装置,中国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被动地位。

其三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不久前,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科学顾问委员会研究报告《调控物质和能量:科学的五个挑战及展望》指出,“当前,人类已进入物质调控时代。通过更精细地认识物质(包括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在原子甚至电子水平调控物质,使其具有期望的功能和性能。先进光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我们国家,包括现在在布局的这些大装置,都是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其四是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小到分子活动,大到动植物的生长,从纳米级到分米级,从毫秒级到月、年,这就需要更清晰的成像技术。要了解人是如何思考的,就要对人脑研究,神经网络中有10亿多个神经元,神经突触达千亿级,针对不同尺度,用显微镜看神经元细胞的大分子,用电镜技术探看神经突触,用磁共振技术观察脑部的其他活动等,通过影像技术分析及大量计算,最终把不同空间、时间尺度的研究对象多模态融合成完整的立体图像信息。

其五是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项目(子午工程二期),其中数据通信系统、科学应用系统、定标测试分系统落在怀柔科学城。随着航天、通信、导航等高技术系统的发展,对空间环境的探测与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正如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影响社会生产生活一样,空间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这些系统的运行,并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空间环境变化也被称为“空间天气”,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太阳质子事件、磁暴、电离层暴、极光活动等都是空间天气现象,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还有待科学家去探索。

大量的投入支撑了我们现在建设这些科研的重器。在这些科研重器建成之后,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可以参与进来,甚至开放更多的全球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

(二)国家科研投入和对应的GDP排名基本一致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科研投入跟其GDP总量、增长是高度相关的。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持续后劲,进而使国家在全球经济体量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2019年上半年,经济体量最大的美国,GDP就达到10.6万亿;我们比美国少4万亿,达到6.6万亿。但是,我们的GDP增速比美国快,美国只有2.5%,我们有6.3%。日本的GDP比我们的少4万亿,而且增速比美国还低,现在只有1.1%。德国的GDP不到2万亿,增速下降得更厉害,只有0.4%。排在前四位的美、中、日、德,是经济体量与前期研发投入高度相关的突出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可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1901至2018年,全世界共有899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奖604人次,包括:美国264个、英国81个、德国63个、法国32个、日本21个。中国只有屠呦呦2015年获得的生理或医学奖。

第二,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通过评估电子、信息、通讯,医疗,生物技术,机械、制造、工程,能源、资源,航空、航天,环境、地球、海洋,纳米、材料,建筑、交通以及灾难、灾害、安全等十大技术领域,我们实际上真正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的,也就是处在领跑阶段的,只有航空、航天领域。在十大技术领域里,我们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节点基本都在2050年前后。我们国家的《创新驱动规划纲要》也提出了“三步走”目标,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第三,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跟跨国公司、国际巨头也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对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主要企业的会计年度研发投入进行了调查。总的来看,在这份榜单里,美国有778家企业上榜,欧盟有577家,日本有339家,中国则有438家企业上榜。以榜单top5为例,韩国三星电子以134.37亿欧元研发投入位居第一,之后依次是美国谷歌母公司Alphabet(133.88亿欧元)、德国大众(131.35亿欧元)、美国微软(122.79亿欧元)和中国华为(113.34亿欧元)。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华为名列世界第五,但它是榜单前五十里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公司。

另外,尽管华为的科技研发投入总量跟一些国际巨头比还有差距,但其研发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比很多企业高。比如,华为的科研经费投入占据企业2018年营业额的14.7%,远高于苹果公司的5.1%。因此,我们既要肯定成绩,也要看到差距。

 

二、7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人物

70年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中国这片大地上不断涌现出一系列标志性人物,其中有重要的决策者,也有领军的科学家。

(一)重要的决策者

1.聂荣臻同志

聂荣臻同志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事业,特别是对国防科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1955年,他被党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的成员;1956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先后兼任国防科委和国家科委主任。

聂帅接手科技工作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不但产生了“两弹一星”这样举世瞩目的成果,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科技管理经验,如大力协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以及科技行政两线管理等,为新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基础。

2.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最早抓的就是教育和科技两方面的工作,非常有战略远见。他的很多提法到目前为止,依然在指导着我们的创新工作,比如“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同志为对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些奠基性工作。

他还提出:“要解放科技生产力,就必须相应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要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利用外国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基础研究是运用开发的先导和源泉,关系国家的长远利益”“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人才的培育基础在教育”“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在新中国70年来的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邓小平同志与其战略远见,对指导我们的科技创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把这一系列论述概括为几个“论”:

第一,科技创新地位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上的我们一度衰弱,但不是弱在经济上,而是弱在科技上。

第二,科技创新道路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关键核心技术既买不来、换不来,也讨不来,所以我们只能靠自主创新。这也是决定我们未来30年、50年国运的关键问题。当然,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不跟别人打交道,我们要一方面自主创新,一方面开放合作。

第三,科技创新体制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科技体制激发创新活力。我们要改革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真正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人才无限的创新潜力。

第四,科技创新战略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五,科技创新主体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人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人才工作做好,包括引才、育才、用才、爱才等。

第六,科技创新目的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也就是说,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即:科技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强国、强军、富民的需要。

第七,科技创新目标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们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既要经济强,也要科技强,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

(二)领军的科学家

钱学森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基人。在航空、航天领域,钱学森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功勋最卓著的老一辈科学家之一。

邓稼先既是我们核武器研制和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也始终奋战在中国核武器制造第一线,领导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推进我们的国防武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孙家栋,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为粮食安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获得“共和国勋章”也是实至名归。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带领团队,从核潜艇玩具模型出发,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实现了从无到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是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

 

三、7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节点

(一)重大标志性会议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56年,在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我们进一步提出“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口号。新中国科技事业进入开创、奠基和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通过《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迎来历史性转变。

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我们指明了中国科技如何继续发展、在何种体制中运行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

1995年,我们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们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2016、2017、2018年一系列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论述。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上提出“三个面向”: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二)重大改革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为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会后落实了针对知识分子的一些政策,改善了科研工作者的条件,为科技工作的开放和改革打开了大门。

1978年以后,我们一大批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到国外去交流。比如,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就是以陈春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到了美国以后看到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大学教授们把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学生或社会专业团队办公司,把科研成果转化成能够应用的技术和产品,最终受到启发而实现的。所以说,中关村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化的生动样板。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决定》指出,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00年,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存在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人员过多、效率不高、面向市场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置。

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关村展示中心进行政治局集体学习之后,全国全面创新改革方面的工作全面铺开。2015年9月,《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正式公布。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区域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三)重大规划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份中国科技发展新蓝图,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此外,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解决教育和人才。这一规划同时国家还配套了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人才的中长期规划。人才和教育支撑着我们科学技术规划的实现。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这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顶层设计文件,是落实战略的总体方案和路线图。

同年,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是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上海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围绕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四)重大计划

1986年,一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报告被送到中南海。根据此报告形成的《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被称为“863计划”。该计划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7个领域,确立了15个主题项目作为突破重点,以追踪世界先进水平。

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即“973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实现了国家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的部署,建立了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导向“双力驱动”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完善了基础研究布局。

 

四、科技创新发展新的空间格局

(一)全国科教资源分布情况

要搞科技创新,一定是有科教资源基础的。一般来说,我们国内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的科教基础都是比较雄厚的。

(二)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目前,我们国家设立了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是北京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涉及的国家高新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批复时间是2009年3月13日。第二个是湖北的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时间是2009年12月8日。第三个是上海的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时间是2014年1月19日。再往后是江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南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部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批复,集中在2014、2015、2016年。最近获得批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江西的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涉及到江西的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等7个城市。

(三)三大创新中心

在全国格局中,除了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外,最主要的是三大创新中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的未来发展都是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的,也都上升为国家战略。

京津冀主要是北京、天津“两极”,是以首都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世界级城市群,还包括未来的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和南京为“两翼”。粤港澳是“9+2”的城市群,主要是香港、深圳、广州,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在中国创新版图的发展中,三大创新中心有五大变化:

第一,从无序竞争向合作共享转变。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新区域是跨区域的,而不再是以一个个城市为主。

第二,从各自为政向政策协同转变。京津冀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是北京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北京发展生物医药的主要环节是研发。大规模的生产、产业化则因为北京土地承载空间、环境容量紧张而需要转移到河北或天津。未来,我们把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跟河北、天津联动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

第三,从封闭创新向开放创新转变。现在,我们越来越强调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放。

第四,从一花独放向万紫千红转变。现在,我们的科技创新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最初的3个扩展到全国范围的21个。

第五,从国内发展向国际竞争转变。三大创新中心有竞争、有合作,但最终目的是面向全球竞争。实际上,三大创新中心要“拧成一股绳”跟其他国家的世界级城市群竞争。

 

五、7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

解放前,我们对好多东西的称呼都是带“洋”字的,如“洋火”“洋钉”“洋油”等,说明这些东西我们都生产不了。解放以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带一点技术含量的东西都造不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

1952年,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完全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且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铁路。

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汽车产量最大、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同年,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1958年,中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诞生。现在,这个电视机估计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了。同年,中国人制造的第一部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

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无论是试验次数,还是用时,都是世界上掌握“两弹”的国家里最少的。比如,美国从原子弹到氢弹试验了1000次,中国只试验了45次;美国用了七年三个月,中国实际上只用了两年八个月。

1969年,首都北京开出了新中国第一趟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目前,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已达600多公里,全国的地铁总里程超过5500公里,运营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1970年,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同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东方魔稻”——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产量。

197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在武汉拉出了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开启了中国光纤数字化通信新时代。

1979年,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用自行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印制中文报纸。

1980年,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全程试射成功。

1983年,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

1984年,广州市用150MHz频段开通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

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1991年,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核电领域也是世界领先的。

1994年,第一条64K国际专线接入中国——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从此开始有了“网民”。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2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出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7年,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

2008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航天员翟志刚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中船重工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2014年,中国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开始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

2015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落户无锡,成为全球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是首台全部使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超级计算机。

2016年,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被誉为“中国天眼”。中国成为射电望远镜领域的领先者。

2017年,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建设难度之大,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也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以“中国速度”创多项纪录: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世界最大的减隔震航站楼,全球首座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全球第一座高铁从地下穿行的机场,世界最大的无结构缝一体化航站楼。

这些成果侧面反映了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成就。

 

六、70年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启示

回顾70年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可以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启示或宝贵经验。

(一)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1.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有机结合

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取得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想好了就全力以赴、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等不及、也慢不下来的。我们要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把人才的潜力挖掘出来。

2.重大项目牵引和集成精锐力量集中攻关

我们要围绕重大项目来牵引,集成精锐力量来集中攻关,包括要解决我们信息领域的自主可控问题、芯片问题。我们相信,有中国的强大市场需求,有前期巨大的科技创新积累,进一步的突破是值得期待的。

3.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我们要尊重科技创新的规律。科技创新有时是瞬间的灵感,可能有一个周期。例如,日本近几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管是物理学、化学领域的,还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都不是一、两天能够成功的。这些成果可能是他们20、30年的研发成果,在经过时间沉淀、历史检验之后,形成的重大突破。同时,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技术有没有价值,实际上是市场或需求者说了算的。此外,我们还得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研究表明,大部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年龄段分布,都是在30、40岁乃至50岁左右。所以,人才的成长要有积淀。人才成长还跟师承关系有关,老师在这个领域是世界前沿,学生也能站在世界前沿。

(二)继续培育壮大创新的人才优势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第一生产力。

1.引才有路

引才得有路,换句话说,我们得找到人才在哪儿。

2.育才有方

“引”的同时,还得培育。“引”是在存量上做文章,育才则是做增量的文章。所以说,育才是一个治本的方式。未来,在一些尖端领域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我们要通过什么方式培养高端人才?一是提升我们现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水平;二是通过留学生进行海外人才培养。

3.用才有度

对于七分的人才,我们要把他从七分培养成九分、十分,但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用才的“度”,是有容忍度。我们要容忍人才的缺点,更要看到人才的潜力。

4.爱才用心

目前,我们爱才的手段、方式都比较简单,比如解决工作、生活的诉求。我们说的爱才得用心,就是要真正解决人才的痛点,比如国际交流的诉求、阅读国际最新文献的诉求等,让我们的人才始终能够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所以,我们要继续培育壮大创新人才优势。只有聚集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再加上不断释放出体制机制上的新活力,我们的创新就有了不间断的源头活水。

(三)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领域优势

我们要坚持重点突破、重点跨越,找准中国目前在哪些领域是领先的、还能继续走在前面、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并坚持在这些领域作好长期跟踪。

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以及5G通讯、铁基超导、核电、脑科学等领域,我们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优势领域,我们要进一步扩大优势,向“无人区”挺进;对于可能不具备优势的领域,我们要加速追赶。例如,在5G通讯领域,我们要通过行业垂直应用,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渗透,让技术更加成熟,真正产生重大的颠覆性的影响;在核电领域,我们要关注现今世界上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并在核电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安全方面发挥优势;在载人航天领域,我们要把太空育种、太空医学、太空健康等领域结合起来,形成复合性优势;在脑科学领域,我们要在与世界同一起跑线的基础上,加大脑科学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对大脑的疑难疾病的认知,甚至提出由中国人牵头发起的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

我们要通过制度优势、人才优势、领域优势,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不断收获创新成果,扎扎实实、一步步地按照党中央的规划,做好新一轮的面向2035、2050年的中长期科学规划。科技创新是日新月异的。我们有良好的基础,包括强大的科研人力基础、投入基础、对外合作基础,也有信心把科技创新工作继续做好。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1108/10659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