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探索如何破解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难题
2019年11月15日 15:33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当前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直接障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怎么吸引人才返乡、如何长久留住人才、怎样将党组织队伍建设得更加强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
为此,湖北省鹤峰县委组织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科学探索,结合实际,采用“选、派、引、帮”的四字方针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难题。为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提供了“良方”、找到“破解之策”,为鹤峰县委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领导和组织保证。
(一)在“选”上做文章。鹤峰县村党组织坚持人才为先的用人导向,选出一批政治素养过硬、党性修养高、能力突出、群众基础好、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干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人才队伍建设的“活力因子”。
一是选出为民办实事、热心服务群众的干部。村干部是直接服务于村民,工作内容最接近村民,身上责任重大。对于真心实意解民忧、脚踏实地服务群众的村干部,予以奖励。
二是选出作风过硬、政治素养好的干部。村干部代表着党和国家干部在基层的形象,其作风直接影响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的形象,选用村干部必须作风过硬,政治素养高。对于自私自利,损公肥私的人要坚决不能让其走进基层干部队伍里。
三是选出心理强大、群众基础好的干部。适应艰苦复杂的环境,能在艰苦一线,顶得住压力、吃得了苦头、干得了实事、扛得起责任,甘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开展一系列的工作,群众基础很关键。
(二)在“派”上动脑子。机关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积极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夯实基层组织根基。通过发展后备力量,为基层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一是培养入党动机纯、愿意加入党的年轻人。积极发展愿意入党、想为党分忧、跟着党走的年轻人,及时为他们注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营养剂”,鼓励年轻人积极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服务群众,早日成为组织中的一员,结合每个人实际情况,鹤峰县委组织部坚持因材施教,让年轻人在第一书记的培养下早日成长起来。
二是选出积极作为的干部参加外出学习。鹤峰县委组织部坚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积极培养优秀干部及后备干部,结合县情,开设特色课堂,创新课堂,与发达地区管理接轨,开阔视野、增强村级干部管理能力,同时让优秀干部在发达地方“取经”,学习先进管理技术,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积极搭好年轻干部展示能力风采的舞台。为年轻干部“铺好路”,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要想成才、扛的起大梁,必须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要让们在实践中进步,在乡村振兴中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摸爬滚打中、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在基层脚踏实地摸爬滚打中锻炼成长。
(三)在“引”中得良才。“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鹤峰县委组织部积极引回人才,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者、成功人士、退休干部等能人返乡担任村支部书记,激活村组织建设的“一池春水”。
一是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引进理念,“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各个地方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来,不分地域、民族、性别等无关因素,坚持以政治素养、本领高强、热爱“三农”事业为引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打开人才引进的大门,鼓励有志之士、乡村能人扎根基层、热爱基层、服务基层。
二是提高待遇服务基层。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报酬总和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倍的标准,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切实保障村干部基本报酬,建立健全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报酬兑现机制;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积极让村干部参与政治生活,通过乡镇党委推荐、县委研判、组织考察、党委任命的方式,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村干部担任县级人大代表。三是合理进行人村搭配。通过人才组合的互补效应来放大能量,统筹兼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把合适的人派往最需要的村,对基层党组织薄弱的村加派人手,实现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帮助基层党组织发展产业,尽量让人才回到本村,方便开展工作,服务本村群众,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四)在“帮”上开出良方。鹤峰县委组织部针对村干部学历低、能力弱的疑难杂症,开出了一副补齐村干部能力短板的“良方”,即“114”帮学提能工程,即1名驻村干部结对1名村干部开展“四学”(学理论、学技能、学方法、学规矩)行动。
一是“对症下药”。由一名政治过硬,作风正派,业务娴熟的驻村干部根据村干部的能力短板、知识盲区进行有效结对帮扶。针对年纪大、不会使用电脑的村干部,由会操作电脑的驻村队员手把手的辅导;针对年轻村干部不熟党建业务、不懂机关业务的业务短板,由机关骨干对其培训。
二是“药到病除”。对村级干部学习成效开展常态化考核,乡镇负责具体考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党建业务知识、农村工作方法等专业知识开展考核,对于考试不合格者、建立档案、做好学习跟踪,直到通过考试。
三是“补足营养”。以乡镇为依托,村干部上挂乡镇学习,熟悉各个办公室的业务,学习机关工作。进一步增强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补足知识“营养剂”,村干部不仅仅能处理村里的事务、还能完成机关任务。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事关党的兴旺发达,村级党组织是村领导班子的“头雁”“掌舵人”,正所谓,“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村党组织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切实加强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以组织振兴为突破口,为打赢乡村振兴战斗做好准备。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更上一层楼”。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鹤峰县委县政府狠抓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根据每个村党组织建设的现实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队伍建设。鹤峰县地理位置较偏远,导致交通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于是农村大量青壮年选择长期外出务工。通过“选、派、引、帮”的方法可以迅速解决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指导性的“鹤峰方案”。所取得的这一切成效,离不开党委政府对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关怀,帮助。
(二)坚持创新理念,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明确。当前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村干部作为兼职行业是行不通的,所以村干部职业化是必然趋势;村干部职业化可以增强职业意识,应重新认识和定位村干部,不再是“体制”外的人,可以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实行村干部职业化,业务娴熟的村干部稳定在基层,减少人员流动,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方便人员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进出”机制,对工作不力,不思进取者,实行末位淘汰,有力倒逼村干部认真干事;村干部管理更加科学,由松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打破“兼职化”的传统模式,形成“职业化”,不断激活村干部工作潜力;实行村干部职业化,增加了村干部的各种待遇,以养老保险等形式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使村干部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
(三)坚持让“人才超市”成为乡土人才的“孵化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素就是解决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难题,为避免“矮子里面选将军”的尴尬境地,必须坚持培育后备力量,随时随刻能启用“后备军”,鹤峰县委结合实情,大力发展一批政治过硬、年轻有为的年轻党员,从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官、返乡能人、致富能手等领域中选人;对选出的后备干部通过传统一对一师徒制、外出实地交流、送进党校培训等途径提高后备干部的能力,因人制定培养计划、措施,进行培养。
(四)坚持制度管人,警惕基层党组织成为 “微腐败”的温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令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以“零容忍、强高压、长震慑”的态度,坚持全覆盖、无盲区、无禁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防止变成“大祸害”。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党组织,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农村党组织是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事关党的形象,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绝不可忽视,打造清正廉洁的村级党组织,坚持制度管人、从严管理,为村级党组织打好“预防针”,增强免疫力,为村干部注入思想先进纯洁的“营养剂”。
(五)为实干者撑腰,搭建起容错纠错激励关爱的“服务站”。敢于担当是新时代干部的奋斗底色,关爱基层干部不能喊口号,要有行动。为实干者注入容错纠错的“强心剂”。现实中,有的好干部因为群众一时不理解的骂声选择撂担子走人,有的想干者敢干者担心“枪打出头鸟”,选择观望,不敢主动作为,所以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真正让干部流汗不流泪、辛苦心不苦,心无旁骛奋力投身乡村发展事业中。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1115/1067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