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新时代更需“吃螃蟹精神”

2019年11月18日 14:56

改革开放初期,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吃螃蟹精神”,为中国发展杀出一条血路,中国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中华民族在此道路上看到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令国人备受振奋,同时更需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面临的新问题,准备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经过长期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在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情况纷繁复杂的国家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一场新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吃螃蟹精神”,拿阻碍“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旧做法开刀,增强敢闯勇气,加强会闯本领,走好新时期长征路。

发扬“吃螃蟹精神”,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更充分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做好关键领域的攻坚问题,又要做好全面推进文章。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等传统关键领域改革的同时,注重更广范围更加微观层面的改革,在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改革方面敢碰硬、出实招,彻底克服当下机制体制中存在的诸多痼疾,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容易的,势必会触动原有体制及相关利益者,但所谓不破不立,只有拿出“吃螃蟹”的勇气,以“刮骨疗伤”般的魄力,才能达到更广范围深化改革的目的,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释放民间社会各方面的活力,激发全民族创造力,让实现充分发展的要素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发扬“吃螃蟹精神”,统筹城乡、区域,实现更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这是党中央就“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向全体国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国民可支配收入都有显著提高,同时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服务、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让数亿这一范畴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共同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这在人类历史上尚无经验可循,这就需要我们发扬“吃螃蟹精神”,敢闯、敢干,勇挑历史重担,正如总书记提到的,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中部崛起,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如何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就需要发挥地方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以中央精神为指引,研究好相关政策、方针,既往上看,也往下看,做好结合文章,确保每个区域、每个家庭、每个个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道路上不掉队。

发扬“吃螃蟹精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足以看出这是党中央从“人民主体”意识出发,更加注重对每个个体的人文关怀。解决温饱问题,过上小康生活的百姓,对“被尊重”“公共参与”“价值实现”这些精神层次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这就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各项基于人民需求、基于百姓共享的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提高行政效率,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参与感、价值感。这些“新举措”既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锦囊妙计,又是对诸多“安逸习惯”的一场自我革命,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没有哪朝哪代执政者将彻彻底底、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中国共产党人唯有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吃螃蟹精神”,做好人民全方位需求的勤务员,才能让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坐标中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唯有继续发扬“吃螃蟹精神”,敢于尝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忘初心再出发,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就一定能够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118/1067232.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委组织部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1118/10672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