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2019年11月20日 14:52

 

人类长河,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历史之于国家民族,犹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丢失了记忆,就丢失了自我;国家民族丢失了历史,也就丢失了现实和未来的依凭。

1573613510164

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就历史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历史等作了深刻阐述,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告诫“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本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的深刻把握,彰显着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意识、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情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这些重要论述科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系统阐明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重要指针和基本遵循。

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中走向未来

历史中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起伏,积累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基因。“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历史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想问题、观大势、谋战略的重要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走,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由此可见,以史为镜,鉴往知来,我们必须具备历史的大视野,读懂历史的大逻辑。

读懂历史的大逻辑方知大势讲究“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中国史学,一直把“时与势”“变与常”作为分析历史兴衰的重要概念,强调对历史大势的理解和洞察。孟子有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看大江大河的走势,一定要从波澜壮阔处着眼。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其中“二十四史”作为连续通贯的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因有了这一贯通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从历史的大逻辑中,找寻方向、汲取力量。正因有了对历史潮流和历史大势的把握,才会在展望台海形势、两岸关系时,拥有“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的自信;才会有在面对逆全球化趋势时,以“三个不会停滞”(①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②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③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读懂历史的大逻辑方知大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古人所说的“大道”,既是指治国安邦之道,也是指发展的大潮流。正是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中汲取智慧,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只有把握历史,才能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读懂中华民族近现代史,才能认清从沉沦到奋起、由苦难到辉煌的历史,才会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根基,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读懂历史的大逻辑方知未来历史长河沉淀的精神力量,不单是为了诉说过去,更是为了迎接未来。早在1944年毛泽东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今天,无论是治国理政、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推进反腐败斗争,抑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启迪。实践证明,没有历史感,就无法认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缺少历史感,也就难以理解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只有胸怀过去、放眼未来,才能超越眼前的锱铢必较、一时的成败得失。从历史中找寻胜利的源头,汲取智慧、经验、意志和力量,我们将无愧今天的荣光,不负明天的梦想。

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走向未来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否定和颠倒历史大行其道,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的联系不可能割断,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只有全面、客观、综合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能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历史走向未来。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滓泛起,如若暗流涌动,极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之能事。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罔顾历史事实为基本特征的错误思潮。有的以“历史揭秘”“揭示历史真相”的幌子,使用经过精心裁剪的所谓“档案”“史料”,将完整的历史现象碎片化,歪曲攻击党和国家的历史;有的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称为“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妄图从根本上颠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有的把矛头指向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对革命英雄人物进行肆意的诋毁、诬蔑,试图搞乱普通大众的思想认识;更有的把改革开放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并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绩归结到“以欧美为师”“向人类文明大道回归”,从而歪曲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不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以怎样不同的面目、形式呈现,但其否定党和国家历史、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政治本质和目的越来越明显表现出来。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对它的危害,我们的脑子要特别清醒;对它的伪装,我们的眼睛要特别明亮;对它的批驳,我们的态度要特别坚决;对它的斗争,我们的行动要特别自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发展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破除文化虚无主义,以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目标,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筑牢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屏障。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伪造、篡改、歪曲甚至“恶搞”历史等种种行为,敢于亮剑,敢于说“不”,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强硬的手段给予最坚决最严厉的反击。

三、“今天永远是历史的延续”——在树立正确历史观中走向未来

“述往事,思来者”,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饱含智慧,“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深刻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今天,我们作为历史的“剧中人”敬畏历史、认识历史,就要从历史的深处把握现在,让中华民族沿着人间正道浩荡前行,创造属于每一个人的美好梦想。

树立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观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汲取历史营养的不竭源泉。我们要从这些历史典籍中,了解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其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身体力行在“劝学”。在他涵盖诸多领域的书单中,最多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我们应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展卷读史,与贤者共坐、和时间对谈,将已被历史证明的、科学可行的理念、方法等运用于现实工作中。

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辩证观。坚持从整体上来观察历史,用辩证、联系、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传统、判断历史趋势,既看到历史高歌猛进的发展,也要看到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甚至倒退,全面客观看待历史,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才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对古代的经验,我们必须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

树立保持定力的历史大局观在风险考验面前,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保持定力,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比如,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就会明白,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必将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再比如,对待贸易保护主义,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就能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不是哪个国家能够改变的。我们只有正确把握历史的变与不变,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把握历史规律,才能做到既顺势而为,又能保持定力。

树立功不在我的历史延续观过去的昨天即为历史,今天永远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革命不是一天就完成的。”它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几年、几十年的事情,而是千秋万代的事业,需要长期延续、久久为功。因此,我们在干事创业中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延续观,一批接着一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将伟大的改革事业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当前,有的地方干一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事情,缺的就是正确的历史观。

树立兼收并蓄的历史开放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当然,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这就要求我们区分精华与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方向,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眼光和战略视野。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站在风云际会的新时代潮头,我们对于昨天、今天和未来有着更加深切的历史感悟,也更会自觉地在“历史之变”中探寻和把握“历史之常”。拥有“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的坚定信心,我们就能在把握历史大势中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作者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分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1120/10675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