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汇报体会 工作心得

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2019年12月23日 14:51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提出要想让人有德行的话,就必须在少年时期加以教育,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初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由此可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这是语文学科的学科内涵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将各种德育内容渗透进去,促使学生点燃生命激情,珍惜生命,热爱自然;提升人文品格,养成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优良品德;提高探究能力,养成不畏困难、勇于追求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养成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好习惯。

一、析词品句,激活生命热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生命热情。教师在教授此类文章的时候可以摘取其中体现生命活力的关键句子,让学生加以品味分析,感受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生命活力。在感受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养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美好品德。

《石缝间的生命》一文通过描写石头缝里的植物歌颂了逆境中拼搏的精神,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笔者抓住其中的某些字句让学生重点赏析,感受其中的生命激情。如“分析一下作者如何描写小草的形貌,通过这些描写你能感知到什么?”学生回答:“文章中的小草叶子细瘦、长長的,叶脉很细微,少许根须寻找石缝。从这些描写中能看出这小草十分弱小,说明它的生存状态十分恶劣,然而即使如此它还是顽强地生存着,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笔者再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分析蒲公英、松柏等其他的植物,学生发现作者同样描写了它们生存状态的艰难和顽强的生命力,如形容蒲公英的茎叶时用“坚韧苍老、枯萎无光泽”等词语来形容,形容松柏的时候用“盘根错节、扭曲、旋转”等词语来形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词句分析中点燃了对于顽强生命的崇敬之情。

教师不能孤立地指导学生品味文章词句,而应该将词句理解和文本整体阅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诵读,升华人文品格

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的观点,由此可见美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种价值观念,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文本都体现了表现形式之美,它们的语言富有特色,结构具有特点,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形式美,不仅如此,它们往往还兼职了“善”的思想,展现了主人公高尚的品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将美的诵读和善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充实道德体验。

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笔者从指导学生诵读入手,让他们深入体会主人公想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烈胸怀。笔者用指名读或齐声读的方法检验学生的诵读情况,并纠正他们在诵读中产生的问题。如“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要读出节奏感,如可以将‘八百里’和‘分’之间的停顿拉得更长一点,这样能体现雄壮感。”此外还让学生尝试在诵读的同时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如“‘梦里吹角连营’,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大家的眼前能看到怎样的场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里要怎样诵读才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豪壮之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主人公将天下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雄心壮志。

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的形式之美,并以此激发审美感受,深入下去,体会其以美扬善的特点,进而对高尚的人文品格产生认同感。

三、知识迁移,启迪探究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进行语文德育教育的特点之一。为了促使学生因文释道,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提出探究性问题,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囚绿记》的过程中,笔者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究,如:“作者既然写的是‘囚绿’,那么为什么后来又要将它释放呢,既然已经放‘绿’,为何后来又要怀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理解文本的内容,探索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发现作者之所以“囚绿”是为了和“绿”更为接近,而释放了“绿”则是因为不忍心它枯死,由于他和“绿”之间存在感情,所以才会怀念。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阅读其他文本的时候也尝试感悟并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探究能力有所提升之后,学生不仅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更对其中“绿”所暗含的精神有所感悟,体会到“绿”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教学的德育效果更好。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学习文本的内容,更能促使他们不断向难题发起挑战,而这也是德育的体现。

四、小组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树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之中。

教授《孔乙己》一文的时候,笔者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他们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例如让学生尝试分析《孔乙己》一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学生发现作者鲁迅总是擅长使用那些最真实、最朴素的方法来描写,他所采用的白描手法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具有传神的效果。例如作者描写了孔乙己站着喝酒、穿着长衫的场景,说明他十分贫穷,但是却依然想要维护自己读书人的状态;作者描写了孔乙己反复说“窃书不能算偷”,并试图教孩子茴香豆的“茴”字写法,同样体现了他迂腐的性格。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创新精神,尝试将自己代入文本之中,假设自己是一名看客,说出自己眼中的孔乙己形象,这样的活动既新颖又有趣,在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以德育为教育之根本的教学模式能有助于解决现如今初中学生的道德危机问题,然而用传统德育思想指导学生并非要遏制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相反,创新精神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拥有创新精神能促使学生收集整理更具有创意的方式阅读文本,也就能更好地促使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德育内容,所以对德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能力,更要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情感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人们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人们对于传统美德和精神情操的重视度越来越低。要促使初中学生提高道德修养,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教师还要强化德育教育,要将语文学习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1223/10713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