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鞠熙:穿越300年,看康乾盛世的北京胡同

2020年01月02日 13:47

 

鞠熙

鞠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就像习总书记说的,“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具体到北京这座城市,我们要珍惜、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呢?北京本来是什么样的?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家跟我一起回到18世纪的北京,在康乾盛世的胡同中亲自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我想这也许是描绘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下面我就邀请大家一同开启今天这段穿梭的旅程。

一、从大帽胡同三岔口的当街小庙说起

假想一下我们回到了200多年前,那天也像今天一样,前两天刚下了一场雨,我们回到的那个地方叫大帽胡同。它在哪里呢?地铁4号线和6号线都从这里穿过,具体位置见下图。

1

假想我们正站在西城区这一处非常普通的胡同里,那么在300年前,我们会看到什么?大概是下面这幅图的样子。

2

这张照片虽然拍摄于民国时期,但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的胡同基本上保持了它原有的样貌,以黑瓦灰墙为主体,院墙都不是很高。在这条胡同里你看不到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高门大户,只是有几座朱红色的如意门,跳跃点缀在其间,像音符一样,给整条胡同增加了不少生气。当时北京的水资源很丰富,初夏时节,雨水也比较多,如果前两天刚下过雨的话,你会发现地面如此之泥泞。由于当时的路面基本上是黄泥路或煤渣路,一下雨行人就不得不在路面上跳来跳去的走。马车要想经过,则更加困难。而在今天的胡同里,你大概是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了,因为所有的路面都做了水泥硬化。这样当然有很多好处,比如减少了灰尘,让我们出行更方便了,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掣肘之处,比如雨水不能再通过泥土回渗到大地之中,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待会儿我们还会再谈到这个问题。

看过图之后,我们还会发现当时的胡同和今天的胡同的一点不同:当时的胡同里几乎没有公共绿化,而我们今天的胡同有很多公共花坛,一些胡同还种着不少大槐树。有的槐树看起来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实际上北京所有用于街道绿化的槐树都是1910年前后才种下的。所以说,如果是300年前,你在胡同里见到的绿色就是家家户户院墙里伸出来的枝丫。那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种树,而且种的还不一样,你家种的是枣树、我家种的是槐树,给街道投下一点阴凉。所以整个胡同也不显得单调和空洞,春天一到,绿意盎然。

沿着大帽胡同继续往前走,稍微往北拐一点,就到了三岔路口。这里300年前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会看到下面这样的场景。

3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1年,拍摄地点就是大帽胡同的三岔路口。1931年的时候,胡同里的格局风貌还基本和300年前的样子类似。现在这里既看不到大树也看不到小庙和水井了,只有房子还在,已经被规整得很好,在外面又建起了新的胡同居民住房,极大挤压了空地的范围。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照片上的大树。我不太能判断出这是一棵什么树,但我感觉应该是一棵非常美丽的大槐树。在当时的胡同里,几乎每个胡同口都能看到同样的场景:一棵大树,树荫下有一片空地,空地旁边有一所小庙。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所小庙有什么特点?小,没错,太小了是吧。照片上站着的那个人可能1米7左右,小庙都没有比他高多少,大概一共也就2.5米高?也就一间房甚至不到一间房,只有半间房那么大,对吧?还有什么特点呢?大白天门是关着的,没有什么香火,是吧?小庙下面其实有一条路,人要从这儿过去往北拐,试问庙怎么把路给挡住了?这是老北京非常重要的一类庙,叫当街庙,或者叫挡街庙,老北京一般把它念做挡街庙。

“挡街庙”顾名思义就是要挡着街,为什么要挡街呢?要挡住煞气,正冲着胡同口的地方是传说中的鬼神路过的地方,一般有风水上的讲究。即便是到了现在,每年七月半的时候,或者是给过世的老人送寒衣的时候,还能看到有人到十字路口去烧纸。正因为十字路口是一个非常有讲究的地方,我们才要把小庙放在这里。

我们刚刚说了为什么要把庙立在十字路口,那么大家知道这些小庙是用来做什么的吗?烧香,只要有庙就一定有香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报庙”这个词。小庙里供着土地爷,土地爷就像咱们今天的居委会主任一样是管户口的。家里要是有老人去世了,就要去庙里报告土地爷,说我们家这位老人已经不在阳世了。报过之后就是在城隍爷那里上过户口,以后他就归城隍爷管了。每年到了该我们家上香或者七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还到庙里来,托城隍爷给他捎点衣服,捎点钱,多照顾着点他。通过这样的机制,我们觉得逝去的亲人似乎并没有离开我们,他们就在那里,他们的长官我们日日都可以看得到,我们也知道似乎在胡同里,有那么一块地方,让他们可以休息驻足。能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亲人没有彻底离开,永远都在,可以怀着总有一天还会再见面的希冀,这对人的心灵是一种极大的慰藉。跟我们今天八宝山公墓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土地庙对胡同居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报庙的地方,庙前还有一口水井。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喝水得靠井,所以庙里面供奉的土地爷也好,龙王爷也好,还帮我们看着这眼井,保证井水不能干了也不能脏了。以前北京的苦水井多,甜水井少,想喝口好茶真的不容易。为什么北京人特爱喝茉莉花茶?香。因为苦水井太多了,要请龙王爷保佑甜水井千万别变成苦水井了。

除了供奉土地爷、龙王爷之外,小庙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功能。一条胡同里如果有老无所依、无家可归,或者身有残疾,不能正常工作的人,那他可以住在小庙里。小庙总要有人打扫,庙里的罄、竹签、五供等,总需要人来看守,要是有人来烧纸,撂几个香火钱,想给土地爷添点灯油,这个香火钱也得有人管理。这就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了住所和体面的工作机会。

北京市政府经常提倡居家养老。今天老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社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在我们长期实行过独生子女政策之后,将来很多老年人可能都面临着自己照顾自己的问题,都去住到养老院里面吗?现在集中养老的养老院大多建在离我们自己住的社区很远的地方,对吧?那要住到医院里去吗?或者必须离乡背井到欧美国家去,和我们远渡重洋的孩子住在一起吗?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怎么想,但至少对我的父母来说,大概他们都是不愿意的。他们还是愿意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能够和自己的老街坊、老邻居、老朋友们天天聚在一起,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实现了这一点。它也许仅仅能容下一个人住在里面,但它是这条胡同里的居民们无私捐助出来的,他们自己组织、维护、管理,他们自行决定我们这条胡同里谁最需要帮助,就请他去做这份工作。

今天我们的人口密度非常大,但在当时,全北京也就十几万人,一条胡同里住的人并不多。人们能有一个小广场聊聊天、说说话;小孩子们在广场上跑来跑去地玩耍;卖花生,卖瓜子,卖柿饼的都在这个地方吆喝;街坊四邻遇事到这里商量一下,我觉得这是北京城胡同里非常宝贵的一个设置。如今我们也有很多小街心花园,可是要么是这个小区里的人我都不认识,到了街心花园里也不知道该跟谁聊天;要么就是我在这坐一会儿,就该回去给自己做饭去了;或者是每天来来往往的就这几个人,没有什么新鲜的人来了。可是当时的小广场不是这样的,我们的五城兵马司,我们的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他有事要传达的时候不会找工作人员来这里通知,一般都是告诉住在庙里的老人,比如说最近我们这儿有盗贼,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然后住在庙里的老人就趁着大家都在这聚齐,聊天,扯闲篇的时候跟大家说:最近要注意了,听说我们这有盗贼了;谁谁谁家那大卷儿被拐走了,要把自己家孩子看好一点;五城兵马司这几天又开始放粮了,谁家要是吃不上饭,可以去领粥了。小广场成为了一个交换信息的地方,形成了我们的舆论氛围,人们不用到微信圈、到网上去找朋友,可以真实的和人见面交往,和人形成真实的社会互动关系。

以往每年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全北京的人都得去妙峰山给老娘娘上香。住在同一个胡同里的人们就寻思着咱们这个胡同是不是今年也该给老娘娘上点香,保佑孩子健康长大,保佑没孩子的人家早点生个大胖小子,保佑家里的老人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一个香会就这么组织起来了,咱们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从北京城出了西直门奔北安河,上妙峰山,再回来,也算踏青观光了,彼此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所以有一座小庙和没有一座小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一座小庙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世界;没有了小庙,我们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见面,不知道跟谁去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跟政府打交道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二、从中帽胡同的栅栏门看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从大帽胡同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中帽胡同西口和赵登禹路的交接处,站在这一点上,300年前我们会看到什么?这是当年我们会看到的场景。

4

我们的康熙皇帝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大家知道康熙这个人寿命特别长,活了80多岁,他80大寿那一年,普天同庆,整个北京城被办成了一个巨大的嘉年华。从故宫的神武门,经过西安门、新街口大街,再到西直门内大街,出西直门奔高梁河,再沿着高梁河一直到畅春园,一整条长街全部张灯结彩,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装饰品,每隔几百步就搭一个大戏台,所有的官署、王公大臣,包括外国的使臣和蒙古的王公贵族,但凡有权势的人家都在这个地方请戏班子演戏。为了记录当年的盛况,宫廷的御用画家们就把这一条街沿线的情况全部画了下来,幸运的是当时的赵登禹路就在绘画范围内,于是今天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当年的赵登禹路是什么样子。

当时的胡同口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今天已经看不见了,但在其他一些胡同还留有痕迹。北京有个义达里胡同,还留着小木桩子,大家知道这原先是什么吗?这个叫栅栏门,是清代的治安联防设备,类似我们今天的岗亭之类的。清代北京城的居民与明代时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变化,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把北京内城作为了八旗子弟的专属居住地,所有的汉人(当时称明人)一律迁往外城,同时禁止城内所有的商业活动。咱们今天的大栅栏儿、鲜鱼口、珠市口这些地方,从前商业特别繁华,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内城不允许开设商铺。特别是戏园子、酒楼茶肆等都集中在前门一带,为什么?因为晚上要关城门,戏园子是供八旗子弟消遣的,必须离城门够近。顺治年间,内城允许经营仅有的两种商业——猪肉店和酒店。这主要是由于八旗子弟得吃肉,那时候冰箱、冷链全都没有,早上去城外买一趟肉再赶回来,要是在大夏天肉就臭了,所以猪肉店一定得开得到处都是。当时顺治帝希望在内城实行的旗明分治城市管理体制有点类似唐代实行过的里坊制。里坊制是什么?好比以前的单位大院,每个单位都修围墙把自己围在里面,你这是北师大,你这人民大学,你这是电机厂,你这是扎管厂。内城地区被划分为一个个格子间,主要承担居住的功能,街道只存在于格子分界的地方,所以只有几条主要的街道。那么栅栏门就承担管制的功能,到了晚上关门的时候大家不可以在外面游荡,都得回去睡觉。有什么事情就要赶在白天栅栏门开着的时候办完,要是被发现过了11点还在外面,那对不起了,你就得到五城兵马司的局子里去蹲一宿。所以当时晚上的街道是非常非常冷清的,人们完全没有夜生活可言。

但是仔细看上面那张图我们可以发现,栅栏门内外都有商铺出现了,不是卖猪肉的也不是卖酒的,大概是卖布的,也可能是卖家里的锅碗瓢盆的。这说明什么?单纯以居住单元来划分的一个个格子是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需要的。商业开始侵入到居住空间,格子的界限自然而然地被打破。当人们逐渐把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格子之外,栅栏门的作用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是中国在唐宋之际,城市史上出现的一次极为重大的变化。

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这一幕在今天的北京仍在上演。前几年北京市出台了一个新规,就是打开大院,把院内道路规划为公共道路,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城市形态的转型。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希望把人的生活都圈定在单位范围之内。你就在一个单位里,读单位的幼儿园,读单位的子弟小学,再之后读单位的技工学校,毕业以后再进单位工作,这样你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单位这样一个小世界里度过的,对吧?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单位大院的门被打开了,回顾历史看到唐到宋的转型,清代康乾盛世出现之后的巨大转型,我们正在见证盛世的出现。

这是从木栅栏门说到的我们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三、从胡同生态环境的变化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要看的地方是赵登禹路,相信北京人应该对赵登禹路都不太陌生,那么300年前的赵登禹路是什么样子的呢?当年的赵登禹路叫河槽,本是金中都和元大都的泄洪渠。元大都的时候,马可波罗的远洋商船可以一直开到我们的积水潭码头,也就是说那时候积水潭码头是可以停泊海船的地方,可想而知水位得有多深。正是因为水很深很多,考虑到万一涨了洪水怎么办,因此赵登禹路这条泄洪渠非常重要,水位也非常高。后来积水潭码头弃用了,水位越来越低,这条渠就成了一条枯渠。当然,这是后话。

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康熙80岁那一年,也就是18世纪前期赵登禹路的景象。大家可以看到图中画了水,水边还长着很多草,水面上架着很多座小桥,说明它的水位仍然是很高的。

5

其中离我们最近的这座桥从主要水道上横跨而过,被称为横桥,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延续着这个称谓。它所处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西直门内大街,离国家图书馆不远。

清朝晚期,河槽(今赵登禹路)的风景还是非常美的。康熙时期,吏部侍郎汤右曾形容河槽的景色是“岿然削出此香台,恰在蒹葭野水隈”。“蒹葭”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描绘湖泽水草蔓延的景象,说明当时这里仍然水草丰沛。到了19世纪末,晚清光绪时期,旗人学者震钧还描述这个地方为“窄港相通,石桥互接,或倚茂树,或亘颓墙。金晃刹竿,最多古寺。花依篱角,略辨人家”。我都舍不得翻译,因为原文太美了,相信大家应该能读懂,能够理解他希望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感受。“虽不能遽角胜江南,亦无复东华尘梦矣”,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什么PM2.5,什么塞外的风沙,到了这里全都忘了。其实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仍是一派有野趣的地方。著名古玩大师王世襄老先生特别喜欢抓蟋蟀、养蟋蟀,那时候他到赵登禹路抓蟋蟀,还能抓到个头儿大的呢!今天大概是不太可能了,这还是50年代的时候。

为什么《红楼梦》怡红院里那两棵海棠树,宝玉高兴它就开花,贾府衰落它就死了;为什么芙蓉花在女孩子年轻的时候开得那么美,女孩子伤心的时候就一朵花都不开?今天我们可以作出一种特别的解释,因为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生活真的和自然离得不远。相信今天很多人都去过国外那些大城市,对吧?像巴黎、柏林、纽约等欧洲大都会,那个城市是以人力规划出来的,所以房子很整齐,风格很统一,一眼望过去雄伟壮阔,但是你几乎看不到什么具有自然野趣的景观,而我们北京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什刹海旁边都是酒吧,非常热闹,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什刹海还不是这个样子,它的海岸线很长,海岸上长了老高的蒿子。我们去调查的时候,很多老住户告诉我们,河边的蒿子都是半人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叫《卧虎藏龙》的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清末民初旗人小说家王度庐的作品《卧虎藏龙》,讲的是一朵莲花刘太保追碧眼狐狸,这碧眼狐狸简直太坏了,但是因为武艺高强的玉娇龙老保护碧眼狐狸,所以一朵莲花刘太保就总也追不上她,每次追到什刹海边上就没有踪影了。当时赵登禹路基本就是个野地,是南来的士子缅怀江南风光的地方,是我们亲近自然的地方,可以抓蟋蟀、打兔子,说不定还有个黄鼠狼在你身边窜一窜,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自然野趣的地方。

过了石桥之后有一条胡同叫柳巷,柳巷北边叫魏儿胡同。当时的魏儿胡同是正红旗官学所在地,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胡同。

下面这幅图叫《乾隆京城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实测图之一,

绘制完成于1750年,即乾隆十五年。

6

明清两代,很多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并且开始和中国的皇帝打交道了。在传教士的帮助下,从康熙皇帝开始,我们就掌握了制图术,所以康熙和乾隆都很热衷于画地图。上面这幅图是在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指导下,由当时的内务府大臣海望等人主持绘制的。这幅图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它的比例尺极大。大家看图上有很多小格子是吧?小格子拼成了一座座房子,比如画五个小格子,那就说明是一栋五间的房子,一个小格子就是一间房。除了房屋之外还画了所有的设施,比如在有水井的地方画一个圈,有栅栏门的地方画一个小栅栏门,要是有假山、园林就给你画一点山石园林。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今天我们想要复原乾隆时期的北京,拿着这幅图就完全可以重新造出一个当时的北京,它不仅把每一间房子都画在了上面,而且比例尺、位置关系都足够精确。许多老先生们已经对此做过很多研究,证明这张图是非常非常精确的。精确到什么程度呢?连这个墙是一道厚墙还是一道薄墙都给你画出来了,要是厚墙就给你画两道线,薄墙就是单线。连这样子的细节它都没有忽略,所以真的是一份非常伟大的地图。

早在明末,传教士就来到了中国,那时候他们的天文观测手段比我们先进,做的一个贡献是帮助我们修正了历法。但是在清代的时候,传教士与皇帝之间的交往造成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对西方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为什么西方历史上有工业革命,有科技的突飞猛进,又有整个资本主义列强,殖民地国家的兴起?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背景是西方经历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大家都听说过“启蒙运动”这个词吧?启蒙运动中有三位重要的思想巨头,其中有一位是伏尔泰,大家知道他的启蒙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吗?给大家解释清楚这件事情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北京这座城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整个大历史中的高度和价值。

前面讲到一个叫郎世宁的意大利传教士指导我们画了《乾隆京城全图》,那么还有一位叫白晋的法国传教士,这个人跟康熙皇帝的关系非常好,他在中国期间就不断地写信把他和康熙皇帝交往的过程以及他在中国的见闻汇报给法国国王。这些书信随后在法国社会流传开来,掀起了一股极为巨大的思潮。那时候文艺复兴刚刚过去,法国人刚刚开始从中世纪的神学、上帝的概念中苏醒过来,他们某天突然发现在遥远的东方有这样的一个国度,那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上帝,但文明程度居然如此之高,生活得如此之好,这会对他们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伏尔泰认为世界上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一个由开明君主所领导的立宪制度,他所指的开明的君主就是康熙皇帝,他觉得康熙皇帝是完美君主的典型。可以说,正是18世纪北京的政治体制、风土人情、知识结构直接影响了法国,促使了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兴起和整个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生。这段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忽略的。

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资本主义的整个经济生产体系存在着危机和隐患。为什么全球会变暖?为什么资源会枯竭?为什么亚马逊大丛林,地球最大的绿肺,给我们提供氧气的地方不断遭到盗砍盗伐?人类不断地在索取,而忘记了自然生态平衡,这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马克思非常伟大,他很早就给我们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永远没办法统一。这就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索取,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是否需要在东方思想之下再来一次启蒙呢?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东方文明中有很多很宝贵的思想财富,比如倡导天人合一、节度为用,强调顺时而动、顺天而行的基本行为理念。为什么我们有二十四节气?到了什么时候就吃相应的时令产品,这是最符合天时地利的做法。我们干嘛非得要去吃反季节蔬菜?非得要吃800里之外,不知道澳大利亚哪个小岛上生产的一种得花大量的汽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我们运过来的可能还不太好吃的水果?到了什么时间吃什么菜是顺天而动的表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中国智慧。

我们讲西方传教士带回到欧洲去的政治思想、人本思想促成了他们的思想启蒙,那么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那样,好好地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发掘和理解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中的宝贵财富,再为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新的贡献?

 

四、北京胡同里的佛教禅宗故事

柳巷胡同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叫朝阳庵,在《乾隆京城全图》上有标注出来,不过有点模糊了。这主要是因为《乾隆京城全图》画好后一直被收藏在内务府里,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这幅图的存在,一直到日本人打进来打开了我们的内阁大库,这幅图才为世人所知。

7

朝阳庵是中国历史上禅宗里特别有名的一座寺庙。大家知道禅宗吗?“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佛教是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的,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很长一个中国化的过程,禅宗就是佛教本土化之后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寺庙都是禅宗寺庙,像我们熟知的少林寺就是禅宗寺庙。

北京曾是禅宗活动的一个重要活动点,有很多禅宗寺庙,那么朝阳庵为什么重要?因为万历年间这里住着一位著名的禅师笑岩德宝。这是一位很奇特的得道高僧,关于他的故事在北京历代地方治里都有记载。大家知道地方志基本都是官修,官修区别于野史和道听途说,是得到了当时的“北京市市长”认可的一些记录。据地方志记载,笑岩德宝禅师是位得道高僧,所以北京很多大寺庙都想请他去当住持,管理庙务,但是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想退养清修,然后就住到了朝阳庵里,平常也不许人去打扰。有一天来了一个印度僧人,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得知笑岩德宝禅师隐居在朝阳庵的。印度僧人轻轻叩门,笑岩德宝便出来给他开门,也不知道笑岩德宝是如何知道他来了。门开了之后两人也不进屋,就在门口站着,印度僧人也不说话,开始用手一会儿指天,一会儿指地。笑岩德宝禅师也不说话,用拐杖在地上画圈圈,画各种各样的符号。俩人就这么聊了大半天,饭都顾不上吃。笑岩德宝禅师的徒弟也不敢问他,怕打扰到他们清谈,就在旁边看着,终于觉得他们可能聊完了,只见印度僧人深深鞠了一躬又退后了两步,突然腾空而起就不见了。这名弟子就觉得非常不能理解,于是问他师父笑岩德宝刚才都说了什么,笑岩德宝禅师笑了笑说,此乃阿罗汉西天秘密语,不能告诉你。后来这件事就被其弟子记了下来。单靠手势就聊了很久,说明大师的佛法精深。

另外,这位大师和顺治皇帝也有渊源。大家知道关于顺治皇帝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有人说他最后没有死,而是去五台山出家了。其实这只是个传说,顺治皇帝是得天花死的,但是为什么五台山出家这个传说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因为它也不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顺治确实笃信佛法,曾经剃度为僧,给他剃度的那个人叫茆溪森,正是笑岩德宝禅师的法徒。也因此顺治皇帝对这位隐居在柳巷里的高僧极为敬重。北京西直门外有个地方叫笑祖塔院,凡是叫塔院的地方其实都是之前埋葬高僧舍利的地方,是建塔的地方。笑祖塔院埋的就是笑岩德宝禅师,因为他是叫笑岩,所以那个地方就命名为笑祖塔院。笑岩德宝禅师的法脉在清代具有很高的待遇,受到了极高的尊崇,所以他本人历来在北京的佛教界中备受尊崇。顺治皇帝在世时曾三次到笑祖塔院去瞻礼,拜谒笑岩德宝的舍利塔。

当年北京有1500多座庙,但是庙和庙还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刚刚讲了胡同口的小土地庙、小龙王庙,还有像朝阳庵这样平时不对外开放,你不知道它里面住了哪位高僧大德的具有几分神秘气质的庙,另外其实也有像广化寺、善果寺这样每到节日都要举行盛大法会的寺庙。有人说叫什么庵的里面都是女尼,叫什么寺的里面都是和尚,也不一定。咱们刚刚讲的朝阳庵就是一例,虽然叫庵,可是里面是一位得道高僧在修行,所以其实这个界限也不是那么严格的。

 

五、从后半壁街的十四王爷府看皇权的至高无上

出了柳巷胡同西口,有条街叫南草场街,继续走是一条叫前半壁街的胡同。

8

这一片是今天西直门宾馆的所在地。西直门宾馆在西直门内算是非常大的一个地方了,大家从那经过的时候一定都可以看到。从康熙后期到乾隆时期,这片地方是大名鼎鼎的十四王府,那时候这条路是不存在的,人不可以过,为什么?因为这是王府门前。王府门前要设置路障,行人不得通过。如果你想穿过去,穿到西直门内大街上,那根本是不可能,早就被王府里的人给逮起来了。

9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幅图是《北京风俗图谱》套图中的一幅。清末民国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日本汉学家叫青木正儿,他来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非常热爱北京,就请北京当地的画匠画了一套表现北京风俗的图片,内容非常丰富,里面就包括上面的这一幅。因为是当时的人画的当时的情况,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大家知道十四王府住的是谁吗?好几年前穿越剧特别火,比如有一部叫《步步惊心》的,里面有讲十四阿哥允禵,就是那个远征西北攻打新疆的抚远大将军,风雨之中面不改色。康熙帝极为倚重十四皇子,不是还有个故事吗?说本来康熙皇帝临死前是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后来被他舅舅给改成了传位于四王子,传给雍正了。其实这事根本就不靠谱,怎么可能呢?从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来看就不可能。但是很多人都非常相信篡改诏书这件事情,就像刚才我们讲的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一样,你说它没道理,其实也有那么点道理。这个故事的道理是什么?说明十四王爷特别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家觉得他真是个好阿哥,希望他登上皇位。故事中寄托着这么一种感情。

大家看图上,十四王爷的府邸里有一片园林,里面有假山,有水池子。清代和明代不一样,明代时,什刹海边上全是巨商富甲的私家园子。现在北大还有一个餐厅叫勺园餐厅,为什么叫勺园呢?当年有一位巨富米万钟在那里建了他的私家园林“勺园”,而这位米万钟自己住的宅子就在什刹海边上。明代是可以自己从什刹海引水修建私家园林的,到了清代是不行的,清代整个三海的水都属于皇家御苑,

没有皇帝御批绝对不可以私自引水。所以后来那一带都没有私家园林了,这也是为什么有段时间什刹海边上跟野地似的,蒿子都长得老高。

寻常人家不行但允禵他们家可以,这也从侧面说明他爹是很喜欢他的。但是因为它的主人没能当上皇帝,这所大宅邸也确实是命运多舛,仅仅两代之后,允禵的孙子永忠就不可以再住在里面了。宅子被皇帝收回,永忠搬到了西直门北的北扒儿胡同,后来改成了北大安胡同,现在北大安胡同这个名字也不在了,永忠后来住的宅子也没有了。这是袭了爵的孙子。我们知道袭爵只能一个人袭,永忠是允禵的嫡孙,还有一位没能袭爵的子孙贝子永苏就搬到了大取灯胡同。大取灯胡同的这栋房子叫贝子弘旿府,如今还在,而且还修得挺好,外面的八字影壁很漂亮。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大取灯胡同的话可以去那看看。被皇帝收回之后,十四王府就变成了一座空宅,一直到同治初年,这个地方才成为了道光帝的第九个女儿寿庄公主的府邸。光绪末年,这个地方再次荒废,今天已经是西直门宾馆所在地了。

刚才我们说王府门前的路是不让人走的,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乾隆京城全图》上在本不该让人走的地方画了一个小小的院落,还写了几个字——地藏庵。如果不允许进入,为什么会有一座庙呢?为什么它离王爷府这么近还被画在了地图上?大家看过《红楼梦》吗?《红楼梦》就是以一个清代王爷的府邸为原形写的,《红楼梦》里有个“家庙”。家庙是做什么用的?祭祀。庙都是用来祭祀的,肯定都得有香火。咱们想《红楼梦》里的栊翠庵住的是谁?妙玉。贾府的家庙水月庵里住的是谁?智能儿和他的师父,是吧?跟他们家关系特别密切,经常来府中走动。这和当时王爷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第一,王爷一般不只有一位福晋,肯定还得有个侧福晋。王爷在世的时候还好办,可是王爷要是不在了呢,福晋要怎么办?老太太还在家里当家做主,可是侧福晋和那些陪房丫头呢?王爷用过的人呢?出家是最好的归宿。第二,大家看过一些清宫剧吧,前两年有一个剧叫《甄嬛传》,甄嬛是怎么进宫的?选秀女。没错,三年选一次秀女。可是我们要知道,那时候紫禁城选秀女,不是说只选当嫔妃的,宫里得有人使唤吧,还得选宫女呢!宫女得在宫里面服务到25岁才能被放出去自由婚配,在紫禁城和王府里都是如此,这在当时意味着什么?根本嫁不出去。那时候18、19岁没嫁出去已经是老姑娘了,25岁出去之后成婚的可能性就很低了。那怎么办呢?出家呗,你也不能跟着哥哥弟弟过一辈子。旗人姑奶奶很厉害,看过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知道,里面讲到他的姑姑非常厉害,但是也是一辈子没有出嫁。大多数的女性都不愿意在别人家寄人篱下,所以又出家了一拨,这就造成北京的尼姑庵特别多,远远多于别的城市。

再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北京最后一位蒙古王公的格格。蒙古王公永远是公侯伯子男这样世袭罔替的,永远是王公一级的,所以府邸总是很大。今天的柳荫街一带有一个阿拉善王府,不知道是哪个单位占着。这最后一位蒙古格格从小在北京长大,就住在阿拉善王府里,成年之后,可能将近30岁了才回到蒙古。

格格名叫塔祉华,据她回忆,她小时候特别调皮,她的阿玛和额娘为了让她学规矩,就把她送到了胡同口的尼姑庵里面去学规矩,之后一待了好几年,直到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才接回家里。这所尼姑庵被我考证出来了,叫圣泉庵。

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前面我们提到魏儿胡同里有个正红旗官学,那时候北京有很多学校,政府建了很多,八旗内部专为旗人建的学校也有很多,另外还有自己开设的私塾,只要给老师一点钱就可以去上学,所以北京城市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很可观的。问题是只有男孩子可以上学,女孩子不能,那女孩子怎么接受教育呢?都像林黛玉那样请个家教先生在家里教她?不现实。我们刚才讲尼姑庵里大多是什么人?宫里的宫女和有宫廷生活经验的人。她们本身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懂得礼仪进退,还能读会写、能掐会算。尼姑庵实际上就成了女孩子们的学校,她们在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持家,如何与人打交道,维持社会关系。《红楼梦》里有大户人家的女人之间相互来往送礼的情节,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作方式,这个社会分工其实是非常明确的,不要说那时候的女性没地位,家里仓库的钥匙都是王熙凤把着,贾琏想用点什么东西,那得求王熙凤。按照传统,我们总说中国古代的女子要三从四德,这也没错,而在实际运行上它也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女子因为掌握了很多待人接物的礼仪性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东西,所以实际上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家庭力量。一个家庭想要维持人脉,他们家的先生想要升官发财,说不定还就得靠他的太太跟人家去打几圈叶子戏呢!此类场景我们经常可以在民国时期看到,也就是所谓的“太太外交”。得太太先外交好了,我们才能建立起正常的外交途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很多民间的外交活动其实是靠女性在推动的,例子就不举了。

以上是我们讲到的尼姑庵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女孩子的学校的情况。

下图是1930年的时候拍的地藏庵。

10

非常漂亮,大树掩映之下非常整齐的房子。

沿着半壁街一直往西走,然后顺着西直门南小街往北一拐,就到了西直门内大街。

11

上面这张图不是西直门内大街,是从它背后拍的城楼子。给大家看这幅图是想说明什么?试想18世纪的北京,房子都不高,基本上就是一片两三米的房子,王府稍微高一点,可能四五米左右,但也高不到哪里去。在房子都比较矮的情况下,当我们到了西直门内大街,向左手边一看,看到将近40米高的连着城台的西直门城楼(40米是当时普通房子的20倍左右了),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12

这幅图与我们的一段比较屈辱的历史有关。当年,八国联军从天津塘沽口上岸,一路长驱直入从西直门进了北京。上图是他们的随军记者画下的对北京城的第一印象。我也能够理解,对一个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一路上看惯了低矮平房和田野风光之后,乍一看到这么高大的西直门城楼确实会有这种感受。这张画传达出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俯视、控制着人们的强烈意味,我想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现代人,也能从这幅场景中感受到当时北京城作为帝国中心的荣耀感。每当城门一开,那就热闹了,整个西直门大街变成了川流不息的海洋。骆驼、驴子、马车驮着货物不间断地从西直门的门洞子里涌进来。乾隆五十年,一个英国使团受英国皇帝的派遣来到北京拜访乾隆皇帝,为首的官员叫马戛尔尼。后来,使团中的一个人在他的日记里记述了对北京的印象和感受,他说,天哪,你不能想象北京的大街上有多少人,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你必须把双臂放在胸前,用你的两个胳膊肘左推一下,右推一下,才能够往前走,否则你是没有办法走过去的。他说,我这一辈子都想象不到,有那么多的人同时出现在一条大街上。可见当时的北京是非常非常繁华的。

下面这幅图还是我们刚才说的康熙八十大寿的时候画的那张,图上是西直门附近。

13

你看,想把商业赶出城市可能吗?大家可能看不太清,大街两边已经开满了店铺,有卖布的、卖染料的、卖烟的,有南北川广道地药材、南北川广杂货、四川广东的杂货,有石马名烟、云南的烟、浙江的烟、福建的烟,还有玉容肥皂,这是进口的东西了,各种招牌幌子到处都有。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早期的幌子一般都是实物,你要卖桶,就放一个桶;你要卖煤,就放一块煤;要卖布,你就放点布;要卖酒,你就挑一个大葫芦,基本上是这样,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得看到东西才知道是在卖什么。再看上图,到了康熙八十年的时候文字幌子很多了,说明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高了,你去采买东西的时候,至少那些小厮都是认得字的。

图中绝大多数人梳着大辫子,有的垂下来,有的盘在头顶上,都是旗人打扮,但实际上你在西直门内大街上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为什么?因为离护国寺不远了,护国寺是内城最大的东西两个庙之一,叫西庙,每个月开三次庙会。每到开庙会的时候很多蒙古王公都会来,因为这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即喇嘛庙,蒙古王公很多都在这个寺庙里进行他们的祭祀活动。除了蒙古人,你还能看见高鼻子、蓝眼珠的外国人,为什么?西直门内大街上还有西堂(西直门天主教堂圣母圣衣堂)。我们的西堂始建于雍正元年,那时候教堂里的传教士有七个人之多。王府井也有一个小教堂,是东堂(王府井天主教堂圣若瑟堂),旁边有一小块空地,欧洲来的传教士特别怀念家乡,就在那个地方开辟了一个小葡萄园,每年在那种葡萄,自己酿酒。如果有人去拜访他们,他们还经常邀请人家喝自酿的葡萄酒,非常有意思。另外传教士还对外看病,康熙乾隆年间,中国已经出现了西药。为什么康熙帝跟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关系特别好?就是因为有一年康熙帝得了疟疾,白晋用特效药治好了他的病。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大家跟我一起在18世纪的北京的几条胡同里游历了一番,相信大家已经对当时的胡同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我想说的是,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建筑,也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的方式,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州”。今天我们把中国称为神州大地,因为它是由神性和人性共同构建起来的空间,好比胡同里的小庙,是我们给祖先留下的一席之地,好让我们觉得离祖先并不远。北京的胡同五方杂处、肝胆俱全。在这里,王爷和乞丐比邻而居。十四王府旁边就有乞丐住的小小土地庙。红尘与番外一墙之隔。老舍先生说得好,北京的胡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你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可以在百步之内解决,就算你真的过腻了,觉得世间特别不美好,想出家,你也不用到深山老林里面去,胡同口里的庙就可以出家。高僧就隐居在胡同里,你可以在胡同度过你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所以它可以称得上是你真正意义上的家。你生在这里,就算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我们还认为你在这里,在土地庙里,留着给你的香火。正因如此,我说从前的胡同就像缩微的神州大地一样。我们住在北京城里,可以在大街上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见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我们同时也能体会到乡村生活的乐趣。河槽就离我们不远,可以抓点野味,摸点鱼虾,我们自己家的院子里可以种蔬菜、庄稼。我们的视野很广很广,登上景山,登上钟楼鼓楼,一眼就可以望见西山。甚至不用登上那么高的地方,我们站在银锭桥上就可以看见西山。我们的生活空间永远是熟人社会,左邻右舍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胡同里的小广场是我们见面、聊天、说事的地方。逢年过节,我们除了互相串门之外,还在一起行香走会、拜神、演戏。胡同口有搭台子演戏的地方,我们在一起看戏,演员都是熟识,什么时候该叫好,什么时候该轰他下去,都不必跟他客气。我们一同在胡同里住了很多年,大家彼此信任,知根知底,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都能自行解决,根本用不着麻烦顺天府尹。当我们老了,睡思昏沉,也没有力气再做更多的事情的时候,大槐树底下总有那么几个交了几十年的老友,陪我们聊天,陪我们走到最后,让我们永远不会孤独。这就康乾盛世胡同居民的生活。

梁思成先生说北京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想正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就了这个杰作。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要求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希望大家都能像爱护我们的生命一样爱护我们的这座老城。

我今天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102/1072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