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19-12】噪音为什么总扰民

2020年01月15日 13:51

近年来,噪音扰民问题持续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涉及噪声的举报占比为35.3%,仅次于大气污染,排在第2位。而噪音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噪音、施工噪音、生活噪音、交通噪音等,在全国噪音问题举报中,施工噪音扰民问题以43%的比例占据首位。这些统计数据与人们日常经验正相契合,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噪音扰民为什么难消除?从根源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相生相伴的“副产品”。现代化大都市是一个时空高度压缩的聚落,一方面,现代社会对效率的积极追求,使得各种生产昼夜不歇,直接表现为企业、工厂、工地、货车的连续运转,不免产生工业噪音、建筑施工噪音、交通运输噪音等;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不断聚集,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们在同一个时空中存在,少数人基本文明素养的缺乏,使一些生活噪音扰民的问题凸显。

管理方式的不足也是造成问题的一个原因。为改善声音环境质量,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环境噪音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并取得积极成效。许多城市按照噪音来源分类,采取分工负责的方式进行治理。例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工业和社会生活中固定源噪音监管,公安部门负责社会生活噪音监管,住房城乡建设和城管部门负责施工噪音监管,交通部门负责各类交通噪音监管,等等。这种管理方式明确了噪音的治理主体,但也存在联动性不足影响协同治理效果的问题。以工地夜间施工噪音治理为例,施工企业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城市交管部门往往在白天对大型车进行交通管制,而企业为赶工期需要在夜间加班加点运输材料和施工,噪音难以避免。不同部门分别从各自职能出台管理措施,难以形成噪音治理的监管合力,影响了治理效果。

治理噪音扰民,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优化治理机制。“九龙治水”免不了“按下葫芦起了瓢”,只有统筹兼顾,攥指成拳,坚持目标导向,形成治理合力,才有可能构建减少噪音污染、改善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北京探索推动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实践,就是通过政府治理方式的创新,引导职能部门力量下沉到一线,协同解决老百姓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实践中,这可以成为提高噪音污染防治工作水平的重要借鉴。

同时,治理噪音污染还需充分借助先进科技力量。例如,在城市核心区域、噪音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设禁止鸣笛区,并科学布局鸣笛抓拍系统,让违法者付出一定代价;住房建设部门可结合建筑施工监管和考核,将使用低噪音先进施工设备、技术工艺,优化场站噪音控制等指标纳入文明施工管理;交通、城管等部门要理顺建筑施工渣土收纳场地开放时间、相关车辆上路时间和噪音污染禁止时段之间的连接问题,破解守法难题。当然,对噪音制造者来说,不断提高文明素养,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从来源上减少噪音制造,无疑也是缓解噪音扰民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115/10737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