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要坚决刹住“调”“研”分离的不正之风

2020年01月22日 15:3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党历来就重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毛泽东同志的“解剖麻雀”式调研,还是陈云同志的“九分调研、一分决定”式调研,都为我们秉持调查研究这一科学决策原则提供了行动指南,值得长期发扬和坚持。但部分地区、部分单位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始终遵循科学的调研方法,在“结合”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出现了“调”“研”分离的不正之风,存在调研前“拍胸脯”,调研后“拍屁股”的现象,调研效果大打折扣。

只“调”不“研”要不得。有的地区、有的单位喜欢搞“兴师动众”式调研,调研组主要包括领导干部和服务人员,热衷于“开着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基层为了迎合上级调研,花大力气打造“点位”,准备汇报材料,精心设计调研路线,一旦“点位”看完了,汇报听完了,调研组就回单位,留存一下照片、网上找一些类似调研报告稍作修改,调研就算完成了,使调研成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地区、有的单位虽然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搞了调研,但在“成果转化”方面做得不到位,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看到了成就,只是“望洋兴叹”,内心的“触动”慢慢就变成了“波澜不惊”,说到底,还是由于许多领导干部疏于理论学习、疏于实践积累,在症结思考、原因分析、提出对策方面捉襟见肘,调查和研究的中间环节“断链”。因此,要狠抓作风建设,只“调”不“研”的风气必须刹住。

只“研”不“调”要叫停。如果说只“调”不“研”问题主要出在领导干部身上,那么,只“研”不“调”就要归咎于一般的政策研究部门了。众所周知,县级及以上党委都设立了政策研究室,作为党委的工作部门,它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当好党的参谋助手,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很少有时间、有机会出去参与调研,一般忙于“埋头故纸堆”,喜欢“关起门来当领导”。很多时候,出去调查的都是领导干部,为什么不带上政策研究室的同志呢?理由是:他们忙着写稿子,没时间出去跑调查。所以,经常出现领导出去调研,把被调研单位呈送的材料交给政策研究室,然后拿一份调研报告出来。然而有句话就叫“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政策研究室的同志没有深入实际开展调查,对“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几乎为零,就算给他们再多的“二手资料”,无论现在的搜索引擎多么发达,工作人员写作水平多么高超,写出来的调研报告都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对科学决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贻误党的事业。因此,要让“研究”的人参与“调查”,防止只“研”不“调”,才能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研”结合出精品。调查和研究不应是分裂的,应该是有机的整体,要将调查和研究从“物理分离”转为“化学聚合”,既防止只“调”不“研”,又反对只“研”不“调”,让调研的人既调查又研究,让“调”“研”成为决策参谋的有力手段。要精心组成调研组,调研组的组成要为出调研精品服务,不仅要有熟悉调研单位、调研地区的领导干部,更要有善于通过调研归纳分析问题、剖析原因经验、提出可行性对策的工作人员,让调研组“不虚此行”,收获满满。要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方式调研,杜绝走马观花、杜绝只看点位听汇报,真正奔着问题“调”、带着思考“研”,在基层一线发现问题、收集问题,在学习现场获取数据、收集经验。要发挥“最强大脑”作用,政策研究室的同志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经验成绩、剖析问题症结,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责编:张慕琪;校对:赵一頔)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0/0122/1074696.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办公室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122/10746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