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20-03】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中国智慧

2020年03月24日 16:36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①。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文艺在促进新时代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新时代文艺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文艺与时代、文艺与道德、文艺与教化、文艺与人格关系等重要问题的论述,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渊源,蕴涵着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丰富中国智慧。

文与时进,反映时代、引领时代

文艺应与时而进,发时代之先声,谱时代之华章。文艺创作不仅要反映时代风貌,也要引领时代风尚。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指出了文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文艺的盛衰随时代而变化;文艺不仅是社会状况的反映,也应当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②这个论断充分肯定了文艺在历史变革时期的重要作用,强调文艺要引领时代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文艺和时代的关系,认为文艺并不是孤立的,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兴衰密切相关。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安定的时代政通人和,音乐就充满了安详和欢乐;混乱的时代政治乖戾,音乐就充斥着怨恨和愤怒。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枢中所动,环流无倦。质文沿时,崇替在选”。这句话强调了时代是文学的枢要和中心,文学的风格与世道相牵,文学的盛衰与时序相连。在波澜壮阔、华彩纷呈的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不断有新的作家或作家群体引领了文学发展的新时代。诸如:汉末建安文学打破了诗歌创作在两汉四百年的沉寂,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局面;唐初四杰引领了文学革新的前进方向,突破了南朝齐梁以来宫体诗藩篱;韩柳古文运动推翻了骈文的统治地位,革新了文体和文风;北宋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开启了北宋文坛的新风尚。可见,文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随时代变化而不断革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赵翼诗句那样:“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遵循“文与时进”的规律,既要反映时代,又要推动时代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实践,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在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下,史诗般的实践已然挺立,史诗的素材已经铺就,关键就要看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否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挖掘创作素材,从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汲取创新灵感,创作出与这个伟大时代相称的优秀作品。

文以载道,弘扬核心价值观、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艺是道德的载体,道德是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要承载道与德,要弘扬真善美,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①文艺的使命是反映时代精神,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传统,讲求文与道的统一,提倡文艺创作者要体察道、领悟道,要用文艺来彰显道。荀子讲:“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这是说,圣人因其通达道的精髓而被后世尊敬。《诗》《书》《礼》《乐》作为圣人所作之文,都是道的集中体现。唐代韩愈曾言:“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他提倡古文、传承古道,重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承的道统,足见其志道的精神。韩愈的门生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这明确指出了韩愈“文以贯道”的创作原则。北宋周敦颐认为,文以载道就如同车以载物,修饰文辞如同车的轮辕装饰,装饰因其外观精美而博得人们喜爱,但其本身是无用的;文章里如果没有承载道的精神,就像车子里没有货物,徒有外观之装饰,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可见,文和道二者缺一不可,道是文的灵魂,没有道的文是空洞、无意义的;道也离不开文,没有文这个载体,道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贯彻“文以载道”的原则,用社会主义文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优秀的作品建造一个美好的文化家园,使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归宿,有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和一以贯之的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国人民不断向前进步的深厚动力支撑。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和源泉,才能够使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枝繁叶茂。

以文化人,用优秀作品教育人民、鼓舞人民

文艺创作要用文艺来鼓舞人、塑造人,要用文化来教化人、培育人。这个过程不是强迫和灌输,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春风化雨、阳光普照般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①这个重要论述明确了文艺铸造灵魂的神圣职责,文艺创作要深入人的精神、触及人的灵魂,进而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

中国古代向来注重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重视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文”和“化”连用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为天之理,人文即人之道,通过观察日月星辰之运行,可以察知四时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道理,就能以此教化天下之人。《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育人之道就在于使光明的德行明亮起来,让人们革新旧有之染污,从而安止于至善的境地。强调要用文化的力量鼓舞人、振奋人,进而使人迁善改过、自新其德。“以文化人”就是要用文明和道德教化人们的内心,使人们自觉地接受认同,主动地提升进步,最后达至化成天下的目标。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明确“以文化人”的使命,用社会主义文艺铸造灵魂。文艺工作者应当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把文艺放在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充分认识文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自己的艺术理想融入到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作品,用优秀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培育人的心灵,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日用而不知地贯穿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生命要素,不仅成为人们内在的价值追求,也成为人们外在的行动指南。

文如其人,用心灵抒写文章、用人格充实作品

文艺作品的灵魂来自文艺工作者的灵魂,文艺作品的品格源自文艺创作者的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②这个论述强调,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优秀作品如同崇高心灵的回声。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从《诗经》开始就把诗和心、文和人联系起来,诗文与人心是相互贯通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孔子把《诗经》的主旨总结为“思无邪”,认为好的诗歌所包含的思想应当是纯正善良的,如此才能感发善心、惩创恶心,才能陶冶读者纯正的性情。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诗歌创作者要有一颗无邪的心灵。这种思想观点在后来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刘勰的《文心雕龙》讲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内心情感发动就会表现为言语,内心思想表达就会显现为文章;把内心隐藏的情理外化为显著的文章,是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内与外是符合一致的。从文章就可窥见创作者的内在修养,诸如才能之高低、气质之刚柔、学养之浅深、习染之邪正。总之,文心即是人心,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现,作品的内涵依赖于作者的内在修养。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坚持“文如其人”的标准,用真善美的心灵创作作品,用高尚的人格支撑作品,实现作品和人格的统一、养德与修艺的统一。文艺作品可以反映出作者的修养,作者的修养从根本上塑造了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必须下大力气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要培育自身高尚的人格、善良的心灵,以此作为立身立文的根基;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各国优秀文化,结合时代进行创新创造;要坚守艺术理想,远离浮躁,摒弃低级趣味,抵御市场诱惑;要注意作品的社会效果,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如果没有内在修养的充实,华丽的外在形式就变得毫无价值。文艺创作不仅是创作作品,也是重塑人品;不仅要立言,也要立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满了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创作方向与理论指引。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不断创作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梁]刘勰.文心雕龙[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5][汉]毛亨、[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湖南:岳麓书社,2002年.

(作者简介:常馨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324/10803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