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过常宝:从诗歌看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受

2020年03月26日 11:52

 

QQ截图20200326114239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今天我要谈论的是李商隐。李商隐的诗很能代表晚唐的诗歌风格。我们主要通过李商隐的几首诗看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悟,另外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有情怀的人在末世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一、李商隐忧伤的根源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家庭,他小时候便没了父亲,举目无亲,天下之大无立锥之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李商隐从小文采特别好,受到了当时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之后一直在令狐楚家生活,并得到令狐楚儿子的推荐和帮助,考中进士。但是令狐楚死后,李商隐又进入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并在第二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这件事对李商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晚唐正是牛李党争的时候,令狐楚属于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由牛党的令狐楚抚养大,得到令狐楚儿子的帮助中了进士,后来却转投李党,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牛党的信任。牛党认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叛徒,而李党觉得他是半路过来的,也对他持有质疑的态度。于是李商隐后来的仕宦前途一直很不顺利,可以说,他在党争的夹缝中断送了自己的仕途。李商隐的后半辈子除了短暂地任过一些朝廷的低级官职之外,大部分时间都辗转在各处幕府中打工。因为朝廷不用他,他就要到各地去找工作,而在各地最有能力接纳他的就是幕府,他有文采,可以做幕府参谋。就这样,他一直做着不稳定的服务型工作,过着漂泊无依又毫无前途的生活。

从这个简单的经历可以看出,李商隐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漂泊在江湖中,但他不像王维、孟浩然一样能在山水中安顿自己,他对官场政治有深切的牵挂。贫寒出身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前途格外的渴慕。李商隐26岁时应试博学宏词科(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没有被录取,写下了《安定城楼》这首诗: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意思是在春天这么美好的季节,像贾谊、王璨那么有才华的人却只能在外面漂泊流浪。当然,他是在借贾谊、王粲说自己没被录取的事情。“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次我再漂泊流浪到江湖里就再也不回来了,在江湖中寄托终身。最后一句,说你们都把我当成竞争对手,整天盯着我,但是你们不知道我的心思。我是高飞的凤凰,你们这些鹓雏底下的小鸟还要嫉妒我,我跟你们不是一路人。诗里虽然说入江湖再不回头,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诗中有很多未了的激愤之情,所以他很难在江湖得到安生。

此后李商隐还模仿杜甫的诗作了一首《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以揭露社会中的种种危机。他为什么要揭露社会危机?就是想让皇帝和大臣们看到他是有政治眼光的,希望他们能够起用他。

李商隐写过很多咏史诗,其中很多都有抱怨的情绪在里面。比如《贾生》,写的是西汉时期的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是少年得志,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汉文帝召见贾谊的时候跟他谈了很多鬼神的事情。在李商隐看来,汉文帝既然那么赏识贾谊,为什么不向贾谊请教如何治国治民,反而问那么多鬼神之类无用的事?由于其他大臣反对重用贾谊,后来汉文帝只好疏远了贾谊。李商隐为贾谊抱不平,说贾谊的才华被埋没了,实际上还是在借贾谊为自己抱不平。

所有这些诗句都说明李商隐牵挂着现实政治,牵挂着自己的政治前途。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他离江湖很近,但却不可能在江湖中安顿自己的身心。当然,如果李商隐只有牵挂、激愤、抱怨,那么他不可能成为一名大诗人。我们用“忧伤”这个词来形容他,毕竟激愤在他的诗里不是很多见。李商隐把他心中的不平、激愤转化为忧伤,实际上就营造了一种悲剧性。悲剧是唯美的,就像李商隐说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到底是在赞美夕阳还是在惋惜夕阳呢?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会看出不同的含义来。

 

二、李商隐的人生感受之忘不了的此时此刻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政治失落的人一般有两条出路,一条是跻身江湖,在自然中感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是庄子给出的出路,很多人选择的都是这条路,比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另外一条路是我们在辛弃疾的词里读到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红巾翠袖”指歌妓舞女,这条路就是在女子的温情中流连忘返。没有一个理论家给出这一条路,这是很多诗人自己悟出来的。李商隐这个人比较敏感,他选择了后面这条路。

在李商隐漂泊的生涯中,仅从仕途上看,他是很辛苦、很绝望的,但是在情感上,他有过数次的爱情体验。现在这些恋爱对象大多数都无从考证了,据说有女官、宫女,也有官妓。对李商隐来说,每一次爱情体验都是一次对生命激情的消费。对他来说,每一次情感都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此时此刻,这种激情的感受一个接着一个,非常清晰。一个个此时此刻连起来,能不能连成一条人生道路?如果可以,这条路会通向哪里呢?

李商隐写过不少爱情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十四首无题诗。我们一般认为这些无题诗是他隐秘情感生活的写照。因为他的恋爱对象在当时看来都是不正常的,比如他爱上了主官的妻妾,这个事情说得出来吗?说不出来。爱上官妓,也说不出来,因为在当时官妓是在籍的,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她们可以嫁人,但必须由当时的主官来指配。越是隐秘的恋情越充满了诱惑,当然背后也就会有很多的忧伤。

我们来看一首无题诗: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实随便拿出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读来都会令人很有感触,我们就用这一首来举个例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不期而遇的爱意。从“昨夜星辰昨夜风”到“嗟余听鼓应官去”,从昨天晚上到第二天早晨城里的鼓敲起来,李商隐该去上班的时候。这是一场通宵达旦的宴席,晚唐时候,这种宴席是很正常的官场交际活动。当时每个官衙里都有官妓,她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陪酒,喝酒时还会有人唱歌跳舞。陪酒一般是一个官员一个歌妓这样隔着坐,所以诗里写“隔座”。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场酒宴中李商隐对一个陪酒的歌女产生了感觉,同时他觉得歌女对自己也产生了感觉,两人在一片嘈杂声中共享了一份温情。

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的是情感萌发时的两情相悦,还没有到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刚刚开始的状态。对这个阶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可能是一个互相怜惜的眼神,或者两人的手碰到一起悸动的感觉。诗人没有说清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想象一下什么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也许在整个喝酒的过程中,诗人都不知道女孩叫什么名字,或许他也不想知道。在整首诗中,你说它有什么故事,其实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一切都平淡如常。所有的感受都淹没在嘈杂喧嚣中,没有表白,没有承诺和任何约定。到了第二天,上班的鼓声响起来,一切又都消失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心动的感觉,大部分人早上醒来洗洗脸就过去了,不会把它发展成一段故事,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将它发展成故事。李商隐所描述出来的温馨情境仅仅是昨晚的一种感受,就像逝去的星辰和风一样。当然,当他第二天早晨醒来时,心里会有一点恋恋不舍,会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也可能是一种深切的感动,然而更多的是挥之不去的忧伤。这首诗实际上只描述了一个情景。我们之所以喜欢读李商隐的诗,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类似的情景,但我们说不出来。

身无彩凤双飞翼”使人感到一种无奈,是诗人在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其中包含现实的困顿和绝望。前面我们简要介绍过李商隐的生平,他少有才名,小时候骈文就写得特别好,得到了大官显要的赏识。年少的李商隐觉得自己就像鼓足了风的帆,锦绣前程历历在目。但是因为一次轻率的举动,这个年轻人的前途被断送了。李商隐为什么要离开令狐楚家,投奔王茂元家呢?因为他的一个朋友跟王茂元的女儿结婚,他很是羡慕,就跟他的朋友表达了这种羡慕之情。然后他的朋友告诉他,他的老婆还有一个妹妹,问要不要给他介绍一下。李商隐一听有这样的好事,完全没有考虑到后面复杂的政治背景就答应了。李商隐很有才华,王茂元对他也很是赏识,就同意了这桩婚事。但是王茂元想的是你来做女婿就好,并没有打算培养一颗政治新星,于是后来事情的结果就跟李商隐的人生期待不一样了。李商隐以为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后应该能够扶摇直上,获得更好的前途,但事实却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彼时,一个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或者说一个被其背景抛弃的年轻人,在社会上是很难得到成功的。李商隐成为了一个漂泊无根的人,在多年的游幕生涯中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这正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第一个含义。另外一层含义则是在感慨不能拥有一对能够双飞双栖的翅膀,与情人相守在一起。人的情感随时随地可能发生,但却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成立。也就是说,想把一段感情发展成一个故事,再让故事拥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真的太难了,必须要作出很多很多的努力。第一,别人可能会阻碍你,毕竟这个世界不只是你们两个人的,是由很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第二,你需要拿出时间来经营这段感情。从一个眼神的相交到最后双飞双栖,不知道要共同经历多少事情。所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是互相赏识、两情相悦,也是同病相怜,对彼此命运的一种认同。李商隐漂泊江湖,看似自由,实则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无情的命运控制着。歌妓也是一样,她在官方的花名册里,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感觉到一种温暖开始酝酿,随着温情而来的是令人沉醉的激情,这也正是诗人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

本来两个人互生情愫之后我们应该期待后续有故事发生,但从诗中看不出有这样的迹象。“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仔细读这十四个字,我们会发现里面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悲伤气息。第一句诗里一连用了两个“昨夜”,这提醒我们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在做的只是回忆。从“走马兰台”四个字来看,诗人是在第二天上班的办公室里回忆,点了卯之后坐在那里开始发呆。这里我们要先说明,李商隐不喜欢工作,自然也不喜欢他的办公室,因为他做的工作跟他的期待相差太远,他把工作当成自己漂泊流浪的一种象征。让自己的思想沉浸在对温情体验的追忆里,坐在办公室里发呆,这正帮助了他逃避让自己厌恶和厌倦的现实生活。

故事是个创造性的东西,但李商隐的诗中没有故事,有的是对温情的体验。对李商隐来说,这种体验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克服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厌倦。通常人在经历一段感情波澜之后,即便没有真实行动,也会憧憬或谋划。发呆的时候想一想今天晚上怎么找个机会问一下对方的电话号码,或者好奇她喜欢什么,看能不能通过谁来接触一下,再或者憧憬我跟这个女人有了感情以后在一起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年轻人在感情刚刚发生时往往会是这样的反应,但李商隐没有。他没有谋划,没有憧憬,有的只是回味。这表明诗人已经对这个感情事件作了了断,已经决定放弃她了。“昨夜星辰昨夜风”,如果你足够敏感的话,就能从这七个字里感觉到诗人心中由于放弃而产生的忧伤和失落。辛弃疾召唤温情,说唤取红巾翠袖,那李商隐为什么要放弃呢?这个决断有什么意义呢?

不从伦理的角度说,单从人生体验的角度来看,李商隐在诗中所表达的感受,甚至我们在读他的诗时所体会到的感受,都是属于我们个人的,是很难跟妻子或先生分享的。要放弃一段温情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所以诗人作为当事人才会在脑海里像慢镜头回放一样重新体味着昨天晚上发生的一切,体味那已消逝的星光、消散的微风,体味着永远伫立在那里的画楼和桂堂。我们会发现,诗人对一切都感到如此亲切,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会遗漏。“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每一个细节都给诗人带去过深深的感动、无限的惋惜和依恋,所以这是不包含任何希望的真正的追忆。未开始就已经放弃,这里面包含着李商隐生命深处的大绝望。“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春酒已经饮尽,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蜡灯已经熄灭,也许永远不会再点亮,至少不会再为他们两人点亮。“春酒暖”“蜡灯红”里有洋洋的暖意,给人以温润的感觉,这种感觉永远留在了诗人的心中。

我们知道宴席是很嘈杂的,追忆将嘈杂隐去了,只剩下星光闪烁、微风轻拂,只剩下温暖的酒和摇曳的灯。这首诗像无声电影一样,用追忆让那些参与饮酒的男男女女们都成了无声的背景,没有故事情节,无法继续向前推进,只留下温情。也许李商隐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所以他很自觉地放弃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是昨夜的美好又令他深情留恋。既然不舍,为什么又会心甘情愿地做出放弃的选择呢?其实这首诗是很矛盾的,忘不了又不能带着走,这种忧伤缠绵的感觉就是诗的主调。

现实仕途的绝望,人生信念的毁灭,对李商隐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在理性的世界里失落了,诗人想通过情感的世界来拯救自己,但是他太感性了,在情感的世界里无法把握住自己,也无法掌握一切。对李商隐来说,每一次爱情体验都是一次生命消费,都是一个煎熬。“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的诗里有很多描绘朝朝夕夕特别难熬的句子,一是恐惧时光流逝,害怕自己老去。恋爱时人最怕的就是自己会老,所以恋爱中的人常照镜子,越是年纪大越是如此,越照越悲观,越悲观越照。二是总觉得无法入眠,时间漫长,所有的爱情都不会有结果,最后只留下深深的伤害和痛苦。回过头来说,李商隐和他的太太(王茂元的女儿)之间应该也是痛苦的。既然每一个感情体验对李商隐来说都是毫无希望的忧伤和痛苦的追忆,那这些爱情还值得再次追求吗?

事实上,对追求过程中那些温馨又令人激动的生命体验,李商隐是没办法轻易舍弃的。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在人生中不断地追逐又不断地放弃,把自己搞得很受伤。他不光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但就是离不开。李商隐有了第一次就想体验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第三次,到了“画楼西畔桂堂东”时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了。离不开她却又得不到她,经历了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败后,李商隐选择追忆。本来可以有后续发展的,但他自己主动选择不去继续,刻意地追忆。放不下又得不到,于是他只能在心里营造一种虚幻的现实,利用这种虚幻的现实将真实的人生隔开。人生的虚和实在李商隐这里被完全颠倒了过来,实际的人生是他所恐惧、害怕的,是他想要却得不到的,他失去了自己真实的人生,取而代之的是虚幻的对温情的追忆。对李商隐来说,人生的每一个此时此刻都是可怕的、难以处理的。因为不让情节发生,只留下追忆,小心翼翼守护着追忆中的温情,追忆已经成了他最真实的生存状态。现实朝夕变幻,把一切激情变成一个个虚假的故事,在虚假背后是真实的悲伤。李商隐把真实人生中的每一个此时此刻都虚拟成一个情境,在其中为自己保留下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在他的诗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比如“何当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语时”,他说的是现在的体验,却要刻意把当下放下,保留为以后的追忆。再比如“留得残荷听雨声他不愿意看到荷花在盛夏的时候艳放,而是要等到秋天荷花枯萎时听雨声,雨声能使他回忆起夏天的花是多么绚丽。现在正是夏天,你为什么不好好看看现在的花,一定要等到秋天再来回忆它呢?

由此可见,李商隐不敢去面对现实中的此时此刻,哪怕此时此刻就在他眼前,他也要逃避开。对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他是处于一种想忘却忘不了,又不愿意真正把它忘记的矛盾的生命体验中。

 

三、李商隐的人生感受之想不起来的此此世

对李商隐来说,人生是由一个个此时此刻的情感片段组成的,但等到他年老的时候回味平生,这些片段中的激情和苦难都不再真切了。这时候的人生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看《锦瑟》这首诗,有人说这也是一首无题诗,因为“锦瑟”正好是诗第一句的前两个字。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完这首诗的一个直观感觉就是它很美,但是不知道在说什么。可能我们抱着理解的心态去读它的时候觉得怎么也理解不了,等到我们把它放下了,不那么刻意想要去理解的时候,又会觉得这首诗是为自己写的,觉得它令人难以忘怀。这首诗就是给人这样一种很朦胧的感受。

中国古人解诗有一个习惯,一定要解出切切实实的张三、李四,或者是星期三还是星期四,就特别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的是哪些人的什么事。所以前人花了很多力气,对这首诗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解路数:

寄托说

“庄生晓梦”,状时局之变迁;“望帝春心”,叹文章之空托……“沧海”“蓝田”二句,则谓卫公毅魄,久已与珠海同枯;令狐相业,方且如玉田不老。卫公贬珠崖而卒,而令狐秉钧赫赫,用“蓝田”喻之,即“节彼南山”意也……可望而不可前,非令狐不足当之,借喻显然。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庄生晓梦状时局之变迁”是说晚唐时期军阀纷争,不久之后又爆发了农民起义,处在末世,时局特别混乱。“文章之空托”是说李商隐写了很多文章,希望皇帝、大臣能看见,但是他们看了还是没看李商隐没有得到一点消息。

后面的内容实际上写的是当时的牛李党争,我稍微解释一下。刚才我们介绍过,令狐家族属于牛党。“卫公”指李德裕,他是李党的首领。“卫公贬珠崖而卒,而令狐秉钧赫赫”,李党已经没落了,这个时候得势的是牛党。要知道李商隐写《锦瑟》的时候已经是晚年了,不管李党是否庇护他,但他毕竟身在李党阵营里,牛党对他很是痛恨。那么牛党得势对于李商隐来说肯定是个坏消息。寄托说就认为李商隐夹在牛李党争中处境尴尬,无法摆脱是是非非的纠缠,产生了虚幻的感觉。

这一说法可以说得通,很多人相信这个解释是对的,但把这么一首意境朦胧美好的诗解释成就讲了牛李党争这么一件毫无美感的事,在今天看来是糟践了这首诗。

悼亡说

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论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二十五年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意共人必婉约多病,故云然也。

——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朱彝尊语

这种说法认为李商隐是在怀念一个善于弹瑟的女子。李商隐对一个善于弹瑟的女人有感情,所以写了这首诗“睹物思人,因而论物起兴”。

古代的悼亡诗最初专指为悼念妻子写的诗,后来稍微扩大了一点,可以悼念自己的情人。而其他的场合不能用“悼亡诗”,比如说父亲死了,儿子给父亲作了一首诗,就不能叫悼亡诗。

“瑟本二十五弦”,瑟本来有二十五根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把瑟砍断之后弦断成两截,成了五十根弦。“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我们都知道续弦是太太或者丈夫死了再结一次婚,那续弦得有一个前提,弦断了才能续,所以“断弦”指一个人的太太或者丈夫去世了。因此持悼亡说观点的人推测“锦瑟无端五十弦”肯定是有人死了。“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二十五年而殁也”,是说这个女子在25岁的时候死了。

“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意共人必婉约多病,故云然也。”这个解释的人很聪明,仅凭有人死去的推测就将这首诗变成了一个很精致的故事。他说这名女子可能跟黛玉一样,平时就体弱多病,估计因为活不了很久,所以平时他们在一起就有一种忧伤的感觉。

我们确实能从诗中感受到散不尽的哀伤之情。李商隐的妻子早逝,他漂泊在江湖中又有多次没有结局的情感经历,留下了很多惨痛的记忆,这些都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表露了出来。若说《锦瑟》表达的是对某人的悼亡之情,这也是有可能的,估计他也遇到过痛失情人这样的事情。但说这个人25岁就死了,这个人是谁呢?我们不知道,编故事的人也编不出来,因为李商隐往往会在无题诗中故意隐去感情相关者的名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诗人中,李商隐的情感经历算是非常丰富的,他的掩饰工作也是做得最好的。其他诗人的情感经历我们能考证出来,人家也不隐讳,但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很难确切考证出李商隐跟哪个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他经常用朦胧的意向写思念某人的情感,但用朦胧的说法去表达一个人死了这样的事实在他的诗里也是很少见的。所以对于悼亡的说法,如果你喜欢可以相信它有,不喜欢就当它没有,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自伤说

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何焯

“此篇乃自伤之词”,“自伤”就是感伤自己的身世。“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是说李商隐年纪大了。“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过去的一切都像一场梦,等到下辈子再实现理想吧。“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珠在深海里,玉埋在地下,指李商隐一辈子被埋没。“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日和月是形容皇帝,意思是现在天下太平,皇帝英明,只有李商隐被埋没了,特别可悲。

自伤说认为《锦瑟》是李商隐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他年少才高,世所瞩目,到了壮年时更是诗文皆精。其实在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评价一个人的才华高不高不纯粹看他的诗写得怎么样,主要是看骈文。李商隐早年散文和诗写得都很好,令狐楚觉得他还缺一点,就让他跟着自己学骈文。因为李商隐非常聪明,后来骈文也是天下第一。可是纵然有这样的才华,他却蹭蹬官场、长期逐幕,不过到处去打短工,所以内心很悲伤、忧愁。

以“沧海”“蓝天”一句来说自己没有被赏识,这个可以接受,但说“月明”“日暖”是比喻世道清明就比较牵强了。怀才不遇的人自古就有,其实除了个别人以外,我们每个人事业不如意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大家所抒发的怀才不遇之情往往都是悲愤交加,但《锦瑟》只是忧伤,而且里面还有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个“此情”跟怀才不遇难以贴合,解释不通。所以关于自伤说,你也可以相信,但很难坐实。

关于《锦瑟》的解读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这三种,几乎所有文人的艰难处境都可以被用来解释这首诗,但没有一个被证实。说这首诗什么事实也没有,或者包括了所有的情况,这可能吗?当然不可能。李商隐虽然说“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毕竟还有“当时”两个字在,可见是特定的时间,那么肯定有与之对应的特定事件。不过他主动否定了事件与自己此刻的关联,说当时那件事确实引起了他今天的感受,但是他已经想不起来了,跟现在的他没有关系了。由过去的某件事引起的朦胧忧伤的情绪一直在生命里延续,哪怕你忘记了这件事,或者不想记起这件事,但这种情绪和感觉一直留存在你生命中。那么我们也不一定非得去寻找当时的故事。

 

如果要在前面列举的三种解释中选择一个,最好的解释是自伤说,我们就沿着自伤说的观点走下去,看看能走到什么程度。

诗中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但古代的瑟是二十五弦。关于“五十弦”有一个典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瑟原来是有五十根弦的,有一次素女演奏瑟时奏出的音乐特别悲哀,连太帝听了以后都伤感得不行。于是太帝就不让人继续弹这种瑟了,说就弹一半吧,把瑟砍成了二十五根弦。且不论前面我们提到的古人由“破其瑟为二十五根弦”推出了断弦、配偶亡故的意思,单就典故本身来说,五十弦之不同于二十五弦的地方只在于五十弦演奏出来的乐曲太悲伤。

在诗歌里,“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后半句是“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与“思华年”相互呼应,就只能解释成诗人快要五十岁了,“一弦一柱”,一根根地来数,说明他在逐年逐岁地回味平生。大概五十岁是最适合回味平生的时候,七十岁太老,好多地方都已经糊涂了,三十岁的时候没必要回忆。古人的年龄感跟我们现代人不一样,他们一直认为自己老,苏轼三十岁时已经自称为老翁,五十岁的人肯定就是老翁了。“无端五十”,所谓无端就是难以把握缘由。人生不是你自己能做主的,你怎么走到今天,你自己也说不清楚,无所依凭、难以理解。我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程度?隔壁的小二跟我一起长大的,他五十岁时怎么跟我不一样?就典故而论,素女何以如此悲伤?不清楚,这个你说不上来。人生如梭,忽然已经五十岁了,这五十年到底留下了些什么,踪迹全无。检点人生,半生如梦,生平事无所列举,或者说不值得列举,惟有深深的悲伤萦绕心间,这可能是对“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最平实的解释。

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之梦”见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意思是庄子半夜做梦,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在花园里、草丛中、树梢上翩翩起舞,非常自得。醒来之后,他坐在床沿上迷迷糊糊的想,我是蝴蝶呢,还是庄周呢?有时候人刚睡醒就是这样,某一个刹那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庄子是清醒的,只不过他可能认为我们在清醒的情况下是糊涂的。庄子说他分不清梦见庄子变成蝴蝶蝴蝶变成庄子哪一个是真实的,那么两个里面肯定有一个是真实的,或者说两个里至少有一个是假的,也许两个都是假的。电影《盗梦空间》里有一层一层的梦境,相对于下面一层来说上面那层是真的,但是在上面一层之上还有上面一层,所以你分不清自己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我现在在这里讲课,这是真的吗?我在梦里也讲过课,也许我一觉醒过来,又变成了另外一种场景。我在梦里的生活也非常真实、亲切、具体、细腻,不比在现实生活中差。也许大梦里还有小梦,有一天当我死了会又一次醒来,发现原来那又是一场梦。

庄子的意思是人不必为飘忽不定的身份所限制。人应该安于当下的处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做当下的自己,这样才能体会到安逸。千万不要在做蝴蝶的时候想我是庄子多好,庄子是人,有思想、有力气,做蝴蝶连水杯都端不动,这样一想你就痛苦了;等到成为庄子、变成人的时候你又想,刚才我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翩翩飞舞,轻盈漂亮,现在地铁特别挤,路上拥堵,人还那么笨,就又痛苦了。所以庄子说千万不要分辨我是谁。

李商隐从梦蝶者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的事实中,感到人生不定、自我难觅,非常迷惑。他从小就设想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与庄子传达的意思相悖,给他自己带来了麻烦。所以“庄生晓梦迷蝴蝶”其实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反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悲哀。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也是有典故的,古代有个男人名叫杜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后因奸臣丢掉了蜀王的位置,就一直想要恢复自己的王位,最终都没能做到。他死了之后化为杜鹃,每到春天就开始啼叫,每次啼叫都吐出血来,闻者凄恻。“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是很忧伤的事,李商隐不可能感受到失去王位的悲伤,他所钟情的是那只在春光中泣血悲啼的鸟,那无处不在的啼叫声中寄托了一个生命的全部哀怨,也透露出清点平生的况味。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写的是很漂亮的景色。前半句色调幽冷但很清晰,后半句色调温和却很朦胧,每句内部都自成对比。大海无垠,月光如泻,天地之间一片明澈、宁静。珠是大海之宝,晶莹剔透,古人认为月圆的时候珠也就圆了,月亏的时候珠也就缺了。这里也有个典故,《博物志》云:“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珍珠集天水之灵,凝结了蛟人的悲伤,是鲛人的眼泪化成的。蛟人为什么要流泪?古籍中没有记载。李商隐把鲛人泣珠放在“沧海月明”的背景下,写出了苍茫中一种骇人心目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可能来自失侣无朋,也可能是渺茫微小的生命被遗失在莫大天地、无边宇宙间的大悲哀。“蓝田日暖玉生烟”,古人认为玉是有灵气的东西,蕴藏着宝玉的蓝田在晴暖的日光照耀下会升起缕缕轻烟,轻烟会一直升到天上去。司空图在《与极浦书》面写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我们从来没见过蓝田生烟的场面,但是古人传说有。李商隐为“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及的迷离着迷,这份迷离中有着无限的牵挂,来自玉的温润的诱惑,又有无从把握的悲哀,来自烟的渺茫。就在这恍恍惚惚中,诗人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幻的,这种感受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写的,“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

李商隐的后半辈子基本就处在这种感受中,朦朦胧胧、迷迷糊糊,不清楚现实与他自己想象的世界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有时他很清醒,清醒时会执意选择陷入到他所想象的迷离世界中去。迷离像梦寐一样常常纠缠着他,使他难以摆脱,也使他在反复体味中沉迷沦陷。

李商隐的后半辈子迷上了这份迷离,“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四句诗其实是他一生的感受。庄生梦蝶般的恍惚,杜鹃啼血般的哀婉,明月珠泪般的孤寂,暖玉生烟般的迷离,所有的意象都是迷茫、忧伤的,都有着无限的惆怅。这是很真切的情绪体验,庄生梦蝶和玉暖生烟,前者是关于生命本身的迷离,说的是此生此世;后者是关于人生种种境遇的迷离,说的是此时此刻。望帝啼春和月下珠泪是人生的悲凉,前者凄厉,后者寂寥。整首诗结构精妙、意境参差、意味悠远。

“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情”字指缠绕在一起的情绪,是人生末年检点平生时的百感交杂。自己的情绪何以产生,是什么导致的?有哪些具体的家国情事使他不能忘怀?回味到最后,只剩下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往事都淹没在朦胧之中了,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已经无法追究那些事是为何发生、怎样发生了。但其实也不需要想起来,在李商隐看来,不管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其结局都是一样的,都变成了迷茫、忧伤的感觉。

李商隐在《锦瑟》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自己的人生,我们用五个字来说明,叫“看起来很美”。轻盈的蝴蝶、悲鸣的杜鹃、碧海上晶莹的月、晴空下袅袅的烟,它们如此精致巧妙,和谐又错落有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人生,没有用心沉湎过的人是无法营造出这样的景致的。在将近五十年的一生中,他一定是费尽了心血的,也就是说他的人生不但美,而且是用生命营造的。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会很想知道,构成诗人人生的每一个此时此刻是什么样子。但是诗人想不起来,或者说不想想起它们,只要它看起来很美就够了。如果那些错综复杂、充满各种情感的此时此刻对李商隐来说是多余的,那去掉那些实实在在的此时此刻,人生还剩下什么呢?是什么使得人生如此美丽又忧伤呢?回首平生,年老的诗人已经开始明白生命的真正内涵,他所体会到的只是巨大的迷离和无限的孤独。他已经知道所有经历过的事,它们如此存在的理由,只是由于命运;它们无论如何存在,结果也只是一场空虚。空虚使诗人的人生充满朦胧、幽怨和优美,但就是对空虚的生命,诗人也饱含着深情的留恋。

 

四、李商隐的人生感受之醉卧花丛无限怅惘

这部分我们通过对比来更清晰地认识李商隐。刚才我们介绍了李商隐是一个很认真、很痴情,但生活得很幽怨、很苦的人。那么有没有另一种更聪明的活法?答案是有的。

这里我们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

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又是一首优美、伤感的诗,说的是诗人去看花,迷恋于花的美,醉倒在花间,酒醒之后发现把花期给耽误了,想抓紧时间再看一看,所以点了蜡烛来赏残花。

前人感慨李商隐惜花深情,这个不难理解。花叶绚丽缤纷,但花期短暂难久。古人对花的感受跟今天的我们不太一样,因为花期短,他们对花的感受是比较忧伤的。初唐时刘希夷有一首《代悲白头翁》,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桃花和人面都是转瞬即逝的,可是花落了来年还会再开,人类的生命却有去无归。花朵年年的开和落凸显出人生命的无常,所以古人的爱花之情里有一份很深沉的哀婉。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里说:“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他不愿意春去,不愿意花败,所以就说要花不要开得那么早,迟一点开就会迟一点败,表达的是对春光稍纵即逝、花朵凋谢的无奈之感。

既然春光短暂、生命有限,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多地去把握。这里我们要用苏轼的《海棠》跟李商隐的《花下醉》作比较。相对于李商隐悲惨的人生,有一种更为聪明的活法,指的就是苏轼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方式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看两首诗的对比。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跟《花下醉》有很多相似之处,唐朝的李商隐和宋朝的苏轼,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晚上秉着蜡烛去赏花,传递的是同样一份对花的痴情。他们为什么夜里去看花?背后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悲凉感受和恐惧。古人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太短了,还有一半时间是在晚上度过的,睡觉就睡过去了。到了汉代的时候,大家觉得人生已经那么短,还有一半时间是睡过去的,这样太亏了,所以就人手一根蜡烛出去玩。“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出自汉代的一首佚名诗,李商隐和苏轼的秉烛看花都源于这里。

秉烛而游虽然不能把生命延长,但是可以把生命的密度加大。汉代人秉烛而游是为了在悲凉中求得一份热闹,表达的是人类整体的意愿,想活得长一点。唐宋诗人李商隐、苏轼等人则是为了逃避喧嚣。别人都是白天出去,我晚上去,求一份独处的真实,是独特的个人体验。这一点汉代和唐宋的诗人不太一样。

以花为伴,同游寂静。看花、赏花实际上是对花的认同,与花形影相吊,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认同。花期短暂,人的生命也一样短暂,人与花同病相怜。就这点来说,李商隐跟苏轼没什么区别。那么二者的不同在哪里?

李商隐的《花下醉》思绪更加复杂,情感也更加幽微深沉。李商隐性格非常敏感,苏轼当然也很敏感,但我们一般不说他敏感,而是说他聪明。李商隐的敏感说的是他的感性,苏轼的聪明说的是理性。之所以后世认同苏轼的人比较多,就是因为他是理性的。

感性跟理性的区别在两首诗中表达得很清楚。李商隐身世浮沉、情事迷离,难免会触景伤情、伤神,流连于一抹过眼烟霞,寻芳而醉,倚树而眠。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对灿烂春光的迷恋,他的情感是放纵、沉溺的,看到一片繁花就喝醉、睡倒了。而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有一份悠然之情,他接近花要经过一道道走廊,穿过一道道帘幕,态度比李商隐要矜持得多。李商隐比苏轼多一份天真,醉倒在花丛中是他对生命的执着追求,是他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真实写照。如果说秉烛夜赏花是为了自我体认,那么苏轼所见的花跟李商隐所见的花是不一样的。苏轼见到的是高烛下依然辉煌的“红妆”,李商隐看到的只是片片“残花”。

古人也发现了两首诗的不同。清朝马位编了一本诗文评论叫《秋窗随笔》,书中他说“李诗有雅人深致,苏诗有富贵气象”。苏轼诗中写了重重的院落,还有很多走廊,肯定是“富贵气象”;李商隐可能是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野花丛,所以应该是个风雅的人。他这样说虽然只是皮毛之论,但毕竟也看出了两个人的不同。

寂静深夜中的华灯跟红妆显示出了超然出尘的清雅和安宁,这也是苏轼对待浊世的一贯态度。李商隐为什么偏偏欣赏凋零的残花呢?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求仁得仁。“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醉眠花丛是一种高昂的兴致,一份乐而不返的安逸,等到树边醒来,夜深客散的时候,留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寥。他举烛四照,只有残花点点。残花点点是有象征性的,它收藏了诗人朦胧的记忆和真切的忧伤。想象一下这种感觉,你刚来的时候,漫山的“流霞”使你陶醉,你睡着了,醒来之后,当你持烛照亮的时候,那些使你陶醉的流霞都不在了,只剩下残花点点。你白天的迷恋和沉湎最终使你收获了什么呢?答案很清楚,就是人生如梦的况味。对李商隐来说,不管在现实生活中付出多少激情,最后得到的都是一片虚幻。苏轼清楚地知道付出越多的激情,落空之后产生的空虚就越有力量,他清楚地知道这些空虚会绞杀你。所以他说“只恐夜深花睡去”,他不希望花睡去,希望它永远保持这个状态。李商隐醉了、睡了,好比真实的人生,爱过、恨过,到了晚年时一切皆空。苏轼刻意逃避梦境,他不想有这样的经历,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不让自己睡过去。

苏轼的诗词文章中有很多谈喝酒的事情,但他是喜欢别人喝酒,他自己喝酒的时候却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喝醉,有时候就用树叶盛一小口。苏轼知道每个人在现实中都会沉湎,会醉倒,醒来都会空虚,他不会欺骗自己,他不想经历空虚,所以想方设法保持清醒,假借着某种赏客的姿态在一旁观看。“只恐夜深花睡去”里有一份绝顶通透的人生智慧,大家都认为苏轼很高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苏轼一直冷眼旁观,保持着不让自己陷入到任何事件里的状态,无论是政治事件还是感情事件,他都警惕而机敏地跟它们保持距离,不让自己产生激情。跟激情保持距离就是跟空虚保持距离,因为激情过后一定是空虚。警惕让苏轼总是能从熹微的光影和缥缈的淡香中寻觅到优雅的海棠,他的《海棠》是很优雅的,有能力使他在深夜中也一直保持着优雅的姿态。而不那么超脱的李商隐就远没有苏轼幸运了。要知道,有沉湎就一定有挣扎,有梦想就一定有绝望,当所有的激情在某一个时刻被宣布为只是一场春梦的时候,他会醒来。当他醒来,面对的是无法摆脱的无限空虚和忧伤。在这个瑟瑟不眠之夜里,他是不是只能欣赏自己的哀伤呢?这是李商隐《花下醉》中“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意味。

如果单独把《花下醉》中的前两句跟后两句进行对比,还有一重更加复杂的意味。“寻芳不绝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先是“醉”,后来是“沉眠”,这个过程表现了李商隐沉湎于赏花,迫不及待跟花融为一体的感情,也是他对生命激情投入的体现。这是他此时此刻迸发出的激情,是他通过体验这份激情而实现自我的过程。但是酒醒人散后,在一片虚寂中秉烛与残花相对的两句,则是面对虚无之后的自我反省。从后两句来反观前两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激情的沉醉恰恰是寂寥空虚的源头。

有激情就一定有空虚,激情最多的人空虚也最重。从中我们也会反省,这种沉醉作为一种生命实现的方式是令人怀疑的。诗人、小说家或摇滚乐手或许乐意体验它,靠它获得灵感,但对普通人来说,我们还是应该学习苏轼,警惕一点。当我们以满腔的激情领略繁锦似的现实世界时,实际上是在消费生命。

经历了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之游,面对着空寂中的点点残花和摇曳在烛光中重重叠叠的影子,流淌在诗人心中的只有无限的惆怅。我们可以把激情换成另外一个词。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描述现代人生活状况时用了一个词,叫“沉沦”。对诗人来说,“此在”的沉沦不管多么热烈,终究只是空虚,而孤寂中锥心的虚无无论多么凄凉,反倒是他能够捕捉到的唯一的真实。人生的虚和实在《花下醉》中被底地颠倒。

荒凉的人生需要用激情来点燃,这在《红楼梦》里也是一样。《红楼梦》说需要一对有情感的男女到人间走一遭。干嘛要走一遭?来给人间补情。人间太荒凉,需要用感情来点燃它。感情本身是个麻烦的东西,一旦点燃,激情之后总是空虚的。但是只有直面空虚,我们才能去追忆那些逝去的激情,体味那些无可挽回的忧伤。就像对于李商隐这样的人,你到底是希望成为他,还是不希望成为他,你是喜欢他,还是不喜欢他,真的很让人矛盾,很难作出回答。

李商隐在省悟后认同了直逼眉睫的孤寂人生,这是苏轼所不肯感受的世界。苏轼避在凡俗之外孤芳自赏,逃避了李商隐的困境,这就真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吗?“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局,端着蜡烛照着鲜艳的花朵,它也是一个悬置的状态,虽然我们可以对它产生很多遐想,但它也无法逃脱岁月的阴影,终究不能令人心安。李商隐在花叶凋零之际追问生命根处的虚幻,在令人寒噤不止的同时亦有一种凛冽的人格和冷艳的美学力量,他坚持着人生的孤寂,很是让人感动。对于苏轼,我们只好学习他保持距离的看客态度,会感动、会悲伤,但看着就好,不过多投入。

通过对两首诗的对比,大家可以对李商隐的人生状态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苏轼相比,李商隐可能比较傻,比较天真;与李商隐相比,苏轼更加的理性、机智,更有人生智慧。

今天我就简单介绍了一下李商隐的人生感受,谢谢各位。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326/10805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