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余世存:把读经典当作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2020年03月31日 15:13
余世存 诗人、学者
一、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阅读经典不仅是消费,更是责任,只有阅读经典,才能激活经典,让经典融入当下生活,使经典更富有现代意义。
(一)经典中体现的时间属性
以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人生模型为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的时间模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人们借助于节气,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印、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具体到孔子说的这段话:
“三十而立”可以与立夏关联。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是为太阳回归年的5月5日或6日,北半球的春天算是过去了。“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春生夏长,中国文化不仅有“学生”一说,也有“学长”一词。学习生存,领悟生活之后,还要懂得成长的意义,懂得人生于天地之间的道理;学长在学生的基础上多了一种秩序感、责任感,多了一种给予、付出的精神。
“四十而不惑”可以与立秋关联。立秋是一个重要的时空分界点。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到了。
“五十而知天命”可以与秋分关联。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即为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这一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十二小时,人们命名为“秋分”。秋分日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这是一个重要日子。
中国古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从大自然的角度看,秋分的本质在于收养。春生春种,秋收秋敛。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六十而耳顺”可以与立冬关联。立冬也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一般在每个太阳回归年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时。这是有特殊意义的时间。先哲以为,在立冬这样的自然律令面前,人间也要注意收藏,低调,不能招摇,“君子以俭德避难”。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与冬至关联。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极重要的一个节气。古人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我们可以想象,先民曾经以冬至为年年岁岁的结束或开始的节点。中国的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在大时间序列里,冬至是坤卦时空和复卦时空的交汇点。坤卦时空的要义在厚德载物,复卦时空则是一阳来复,见天地之心。因此,如果在一年之中我们尽“命”去做好事情,那么在冬至我们就会“从心所欲,不逾矩”。否则,就会人心浮躁。
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时间都对其中的生命和人提出了要求。所以,孔子的这段话,我们不仅可以理解成人生中的目标,也可以将之与时节的变化相关联。
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很少有人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
(二)经典中体现的空间属性
比如,南方人身材小巧,北方人身材高大;南方人去北方居住后,身体特征、生活方式会与北方人趋同;同样,北方人去南方居住后,也会出现与南方人趋同的现象。所谓的入乡随俗,也是老子讲的“人法地”。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这么读。
所以,我们读经典会发现,经典从来没有远离我们。这就是古人讲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三)经典是生活的参照系与标杆
生活是有限的、片段的,经典作为参照系与标杆,能让我们知晓由来与去处,成为我们建设当下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我们人生的参照系与标杆,它时时刻刻打量着我们,看我们三十岁能否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否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否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否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否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如果没有做到,那我们就没有合格。
我认为从曾国藩到蒋介石,都没有真正做到“四十而不惑”。他们“不惑”的年龄要滞后三至五年,也就是说到四十五岁才有“四十而不惑”的感觉。这些我们从曾国藩、蒋介石的传记中能够感受到。
人一旦过了“四十而不惑”这道坎,在人生的舞台上就能够无私无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就是这样的,他抬着棺材出征,最终收复新疆,为国家领土完整立下汗马功劳。
此外,孔子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是我们生活的参照系与标杆。
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立得住的参照系与标杆,去打量我们的生活。否则,我们就会被潮流裹挟,陷入虚荣和虚无而不自知。因此,我们不仅要读经典,更要善于读经典。
二、现代人如何阅读经典
(一)用经典打量我们的生活
经典是文明演进的界石、台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些界石、台阶需要我们去一一领略。在日常生活中阅读经典是我们成全自己、安顿自己的方式。
马云认为,古圣人完全能够解读今天的人心。他曾感叹,“哪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有了这样的感受,读经典就上了一个台阶。所以,马云能够从众多的企业家中脱颖而出。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虽然全文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大至天地,小至尘泥,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比如,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有人说,《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的。它就像一把“尺子”,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与一般阅读有所不同,阅读经典是一种对自己的打开,把自己从外在的世界中找回来。这一特征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读进了经典、读出了自己的“尺子”。互联网时代,知识易得,智慧难求。遗憾的是,现代人容易忽略经典,倾向于在网上冲浪获取知识。
(二)我们与经典之间存在“时差”
我们要对经典有信心。经典是人类文明的财富,我们不应抛弃它。如果某部经典我们暂时读不下去,不要对它丧失信心,要先找到能与当下对接的经典,让它加持着我们的精神往前走,等我们再读这部曾有“时差”的经典时,会发现它很了不起。比如,我与《孟子》的“时差”有十年,与《金刚经》的“时差”有二十年。曾经我因为感到《金刚经》艰涩而与之失之交臂,直到二十年后重读,我一下子就读进去了。也就是说,我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把我和《金刚经》之间的“时差”倒过来。
我们要找到自信。很多人认为自己活得非常偶然,这个世界跟自己没有关联。经典能让每个人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跟这个世界最深刻的联系。如果你找到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那么你就能够得到身心的安顿,进而继续创造更新、更高级的文明。
(三)品读《论语》,认识孔子
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认字识文,是难以打开自己和经典之间的“封印”,更难以获得智慧的。比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从中要能够看到孔子的为学进程:乃少年时发于礼,中年时进于仁,中年以后治《易》有所得,乃挟其礼与仁,融通于易道。具体来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是孔子学礼有成;“四十而不惑”,这是孔子仁之心得的真切体认。礼与仁,一外一内,不脱人道范围。“五十而知天命”后孔子则进入天人思想阶段,“知天命”是由“人道”上贯于“天道”;“耳顺”是由“天道”反照“人道”;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天人融通至于无碍。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当代中国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去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应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行为中,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自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331/1080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