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铁腕治顽疾 后进变后劲
2020年04月20日 15:38
花埠圈社区地处罗庄区中心城区,是鲁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早在1945年就成立党支部,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动村民编入回民支队,参加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涌现出百余名抗战英雄人物。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带领村民挖大井、修石渠、建市场,率先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曾被评为“山东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进入2000年以后,花埠圈村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了临沂有名的落后村、信访村,用村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小吵小闹天天有,大吵大闹三六九;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形象表现出了花埠圈的落后现状。近年来,花埠圈社区以党建为统领,积极探索村级治理新路径,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建机制、正民风、强经济,打造了一个和谐、稳定、富强、美丽的民族特色村,实现了软弱涣散村的华丽嬗变。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组织整顿,打造核心引擎。“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为解决村书记不担当、村干部不齐心的问题,2016年11月,盛庄街道党工委经过走访调研,考察物色原市人大代表陈贵成回村任职,陈贵成上任后,狠抓班子建设,筑牢支部堡垒,以班子坚强有力破解村庄发展症结,新班子带来新气象。一是转思想换观念。社区党委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先换思想后换人”的原则,先后多次与“两委”成员、“两代表一委员”谈心谈话,5次到军屯村、九间棚等地考察学习。村干部思想得到解放,思路进一步开阔,环境整治、整村开发等成为“两委”成员的共识,一个凝心聚力、务实担当的“两委”班子迅速形成,实现了班子“由散变聚”的转变。二是强班子练本领。坚持“择优回引”的原则,公开选拔1名副书记,招引1名大学生、2名在外能人回村工作,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建立日学习小结、周总结汇报、月工作简报、坐班值班、村民办事“零障碍”禁令等制度,每天早上8点雷打不动的召开碰头会,调度前一天工作,安排当天工作,凡事集体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坚持“四议两公开”决策,重要工作“5+2”“白加黑”全力靠上,班子凝聚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班子“由弱变强”的转变。三是抓队伍树形象。实行“干部包片、党员联户”,每年初社区党委建立“实事认领清单”,推行“实事考评积分法”,年初基础分值为“0”,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个人申报和集中认领实事,通过正向加分方式,实行“月积分、季评星、年总评、末位预警”动态管理模式,按积分奖优罚懒、评先树优,引导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认领-积分-激励-认领”的良性循环机制。几年来,全体党员干部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环保、移风易俗、征地拆迁、承包费收缴、环境整治等工作中申报和认领实事167个,完成践诺132个,靠实干实绩赢得了群众信任。
(二)制度+规范建设,释放改革动能。针对党组织工作不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混乱等问题,社区党委结合上级政策法规,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制定出台符合花埠圈实际的制度规范,新制度催生新动能。一是推行“党建+标准化”模式。大力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罗庄区委党建工作“1+N”质量标准体系为抓手,修订完善主题党日、党务公开、党员联系群众等党建八项制度和农村党组织工作质量标准,建立“八制度一标准”落实台账,做到操作标准、流程清晰、管理规范,不断提升党组织工作质量,2018年、2019年社区党委连续两年被评为“5星”村级党组织。二是创新“网格化+服务”模式。社区党委坚持把罗庄区“党建引领、民呼我应”社会治理体系和便民服务机制相结合,按照户数和街巷分布划分5个微网格,配备10名网格员,把梳理汇总的村级10个方面38项便民服务事项以分派和认领的方式分流到网格员和党员手中,按村民需求,限时办结。通过构建“民需有人问、民事有人管、民困有人帮、民忧有人解”网格化为民服务机制,最大限度对接群众需求,有效提高了村级社会治理能力。2019年,累计为民办理服务事项300余件,解决突出问题35个,群众满意率98.5 %。三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社区党委组织村干部分工逐户宣传动员,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聚焦反映强烈的垃圾乱放、道路损毁、违法建筑等突出问题,按照“易记、易懂、易行”原则,结合民族村特点,制定出台10条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包括爱党拥军、环境卫生、违建管控、平安建设、家畜管理等事项,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大家相互监督、共同遵守。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在党员群众大会上进行通报并公示,取消其在村里的各项优惠待遇,村规民约“约”出了议事好风气,养成了自治好习惯,营造了民主好氛围。在环境综合整治中,村民主动参与清理柴草杂物,拆除占道亭棚60余个、垃圾堆200多个,清理门前树木800余棵,自始至终没有一人提出补助要求,也没有出现一次上访行为。
(三)强根+铸魂并重,推动文化融合。针对村内各种矛盾积聚、多种思想交汇的现状,社区党委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从阵地引领、文化挖掘、活动支撑等方面入手,推动回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乡村文化软实力汇聚起社会正能量。一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建好用好“一馆一站一校一寺”文化阵地。建设民族特色村史馆,组织编纂《花埠圈志》,传承和保护花埠圈历史文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承办罗庄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宣讲11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优化整合回民学校,新配备校长1名、公办教师5名,探索促进民族融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换届选举,开展宪法及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不断引导宗教健康发展,发挥正能量,积极促进民族团结。二是倡树时代文明新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推选出新一届红白理事会,率先开展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开展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临沂市书法协会送文化、惠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文艺宣传等活动。深化“星级文明户”、寻找“最美家庭”、评选“乡村好青年”、表彰“好媳妇”“好婆婆”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着力挖掘好典型,引领新风尚。近年来,该社区已有6人被评为“罗庄好人”,有3人评为“罗庄区乡村好青年”。
(四)经济+民生带动,增强发展后劲。社区党委以解决集体经济造血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为着力点,坚持因村施策,储备一揽子项目、发展一批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实现集体增收和民生保障的双赢,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一是实施整村开发工程。立足打造“江北最美民族特色村居”的目标,坚持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理念,围绕民俗、清真食品、旅游、商业等支柱产业,加强产业项目谋划,储备了一批包括现代生态农业和花海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美食一条街、农贸商业综合体、牛羊交易市场等在内的产业项目,目前牛羊交易市场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可实现集体年增收16.5万元,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村集体收入可实现过千万元。二是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先后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硬化道路7.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2.3万平方米,疏通沟渠1.2万米,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聚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24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9.2万元,提高并发放退休老干部补助4.56万元,协调医疗服务下乡,组织健康查体、扶贫义诊907人次,为518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福利18万元,摸排并修缮村内危房4户,帮助20户困难户解决问题35个,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了村庄发展带来的实惠。
一要发挥群雁效应。党组织由弱到强、村级事务由管到议、乡风民风由差到好、社会治理由乱到治,花埠圈社区选出一个好书记,带强了一个好班子,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走出了一条具有花埠圈特色的发展路子,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必须着力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一批经验丰富、有发展眼光、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进班子,放大“头雁效应”,引导人才“回流”,加强后备人才储备,营造“头雁领航,群雁高飞”的生动格局,切实让人才守住乡村门,管好百姓事,实现农村发展行稳致远。
二要激活治理力量。近年来,花埠圈社区党委切实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创新“党员+群众”教育模式,完善村规民约机制,充分尊重民意,引导鼓励村民参政议政,真正实现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的转变。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必须动员起原生力量,挖掘农村优秀基层干部、村民代表、企业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让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威望高、口碑好的群体成为推动乡村自治、乡村善治的核心力量。
三要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内在要求,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花埠圈社区坚持整村开发,立足特色产业,储备并实施了一批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现民生与发展互促共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重建乡村文化。花埠圈社区作为少数民族村,始终坚持将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育群众爱国爱党、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使乡村文化在花埠圈开花结果、落实生根。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必须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现代文化的注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使用,推动移风易俗,更好展现新时代农村文明的魅力和风采,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420/10834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