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信访难题不出镇
2020年05月08日 11:18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利用“镇、村、组”三级网络抓调处和“345”工作机制,成功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和疑难案件。重点案件办理上,杨桥畔镇与4户上访难缠户签定息诉罢访承诺书,成功化解了两个村五年来久拖不决的村界纠纷问题,使1000余亩耕地得以恢复正常耕作。
一、背景
杨桥畔镇地处陕蒙交界处,是靖边县的东大门,总土地面积201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时,这里是一片沙海。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发明了引水拉沙造地的办法,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现在已经是良田万顷。
杨桥畔在历史上曾设有一座劳改农场,关押着来自“五省十八县”的劳改犯,这些人释放后,有相当一部分就留了下来,因此全镇人口构成十分复杂,矛盾纠纷也就比较突出。
近年来,随着靖边县能源化工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区、现代商贸物流园区落户,太中银铁路和蒙华铁路在镇域内交汇,累计征占用土地达4万余亩,大面积征地带动地价上涨,原先无人问津的荒地现在飙升至数万元一亩,受利益驱使,群众围绕土地的争议激增,滋事、斗殴、上访事件轮番上演。
仅2017年,全镇排查梳理出的信访案件就有112件,镇党委、镇政府将主要的工作精力都用在了化解矛盾纠纷上,很难腾出手来抓发展。当年,该镇被列为全县信访维稳重点管理镇,营商环境很糟糕,严重制约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面对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镇党委、镇政府通过认真调查,仔细研判,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动员各方力量主动出击,按照市委“五治融合”抓社会治理的要求,夯实三级信访责任,实行三包、四定、五访“345”工作法,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类突出问题,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深入推进现代化社会治理。
二、做法和成效
1.建立了“镇、村、组”三级信访维稳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
杨桥畔建立了“镇、村、组”三级信访维稳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镇领导小组抓总;各村以包村领导和村支部书记包干;每村划分若干网格,派驻镇干部为网格员,负责本网格的法律政策宣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重点对象稳控等工作。简单的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一般性矛盾纠纷化解在村一级,较复杂矛盾纠纷由包村领导调查调处,疑难历史积案由镇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2.创新建立了以“三包、四定、五访”为内容的“345”工作法
群众上访有很多都是因为政策不清、情况不明造成的。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镇政府一班人通过认真研究总结,创新建立了以“三包、四定、五访”为内容的“345”工作法。
“三包”即包调查、包调处、包稳控。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抓到底。
“四定”即定时、定点、定人、定责。根据信访案件的需要,抽调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单位骨干成员,明确责任分工,限时办结。
“五访”即下访、约访、接访、带访、回访。主动下沉了解信访人诉求,调查原因,提出化解意见;对所排查的各类矛盾纠纷确定时间进行约访或定期接访;对涉法涉诉或者超出乡镇层面解决的问题,由镇政府领导干部带领信访人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答复解决,或引导信访人走法律程序;对信访结果进行跟踪回访。
3.成效显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的意识明显增强
2017年以来,全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54件,截至目前,已调处解决124件,带访、引导走法律途径解决14件,不予受理重复访5件,剩余11件正在积极调处,切实做到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17年底,杨桥畔镇顺利摘掉信访维稳单列镇帽子;2018年被靖边县委、县政府授予信访维稳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9年,在西北政法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学术研讨会上,靖边县杨桥畔镇人大主席王明润做了《基层矛盾调处的实践》交流发言,详细介绍了杨桥畔镇重点矛盾纠纷调解“三包四定五访”工作方法,充分展现了基层工作者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创造出的智慧以及所付出的心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
“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镇”。杨桥畔镇作为工业大镇,积极探索矛盾纠纷新办法,通过三级网格调处+“345”工作法,成功有效地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为全镇创造了安定有序的营商环境,有效帮助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生根发芽。对其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点启示和思考。
其一,主要领导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杨桥畔镇最近这件久拖不决的难题得以解决来说,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分体现了镇党委、镇政府对主要矛盾纠纷的重视,这才抓住了解决难题的主要关键点。
这件事中,杨桥畔镇党委书记靠前指挥亲手抓,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指定镇长和人大主席到村亲办并且限定时间。事情是有显著效果的!经验丰富的工作组,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很快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了解到了当事人的真实心理诉求。在得到镇党委、镇政府的许可后,他们当机立断,定下解决方案,如期签订调解协议,得到了事件当事人每一方的赞同、认可。
其二,坚持抓小抓早抓苗头,遏止矛盾纠纷蔓延。工业大镇的兴起,势必带来利益纠纷。在项目引进之初,领导干部就应当提前分析研判有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坚持以防为主,提前介入,摸清情况,研究对策,拿出解决办法。
小矛盾之初,就要及时解决。事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心也是慢慢由不满变成复杂的。抓小抓早抓苗头,就不会形成悬而不决的疑难杂症,也能成功有效地把小矛盾、小纠纷化解在村组,确保“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镇”。
其三,用好乡村中的“意见领袖”,发挥新乡贤热能。想要在一个村子里干好事,身边就必须有几个信任的村干部,心里要装着几个“意见领袖”。讲情说理,首先就得要村民放心的人来开路。有了人情往来,政策宣传才更达人心。
乡镇应当每年评选新乡贤,注重使用离任的老队长、老干部,积极培养宣传村庄中的“意见领袖”。靠着这些新乡贤、道德模范、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来发挥余热,成功调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精神文明积极向上新乡村。
其四,具体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及时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案件。如今,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谁的门谁看,谁的人谁管”成为共识。领导干部们是时候改变过去遇到问题推着干、拖着办的思想,要及时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案件。
从杨桥畔镇的典型案例分析,各乡镇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政主要领导接待日、岗位责任追究、追责问责、排查问题“零”报告、群众点名领导接访和下访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协调处理各类重大信访案件的具体安排。
另外,要在镇村两级设立信访联络员,实行信访信息直报;三级调处网格任务责任到人,为村民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信息网络。
其五,严格组织程序,从源头杜绝矛盾发生。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家庭院落,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为群众处理问题,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因群众白天要进行农业生产,经常找不到人,黑天半夜开会、调解就成了常态,挨骂受气更是家常便饭。
自从村级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等制度以来,不少村庄已从源头上,为村民杜绝了签字模糊、表述不清、公开不明等有可能滋生的各种矛盾纠纷。
今天,乡镇、村级要从源头上杜绝矛盾纠纷的发生,就必须严格组织程序,做好村级重大项目“四议两公开”,重大事项“三务公开”、村级财务定期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季度召开等制度。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508/10850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