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从山东潍坊峡山获世界“艾灸之都”称号看加强中医药建设
2020年06月09日 11:39
日前在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举行的第二届世界艾草产业大会暨世界艾灸之都中国·潍坊(峡山)艾灸文化节上,世界艾草产业大会组委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灸保健推广委员会共同授予了潍坊峡山区“世界艾灸之都”牌匾。
第二届世界艾草产业大会之所以选址潍坊峡山区,主要是因为潍坊峡山区近年来全民艾灸得到广泛普及,全民艾灸知晓率超过80%,艾灸使用率超过60%,艾灸普及率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处于领先水平,已成为业内全面普及艾灸的一个成功典型。潍坊峡山区打造“艾灸之都”的经验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五个主导”推广体系。即“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卫生系统引导、志愿者辅导、村干部督导”。“政府领导”,即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召开全区全民健康会议,成立全民健康领导小组,转变计生干部职能同步抓健康。“专家指导”,即邀请山东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潍坊市中医院等专家开展“健康大讲堂”;与江西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热敏灸创始人陈日新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卫生系统引导”,即依托卫生院国医堂为主阵地进行推广,形成“卫生院+卫生室+健康主任”体系,从医学角度普及艾灸治疗疾病、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志愿者辅导”,即各村发展3-5名志愿者,组成艾灸推广队伍,培养退休干部、教师等“土专家”61名,组织巡回讲座400余期。“村干部督导”,即落实社区健康网长、村党支部书记、村健康主任责任,督导志愿者进村宣讲,督导常灸者使用艾灸和情况反馈。
二是创新推广模式。利用建党节、儿童节、中秋节、重阳节、妇女节等节日开展健康走访慰问活动;开展“小艾灸·大关爱”“关爱老人我们在行动”“全民艾灸进校园”“精准扶贫·金秋送健康”等活动,全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创作艾灸故事吕剧《艾满人间》,并广泛演出。搞好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街道政府投资建设艾灸体验馆、社区艾灸便民服务站、村级艾灸指导服务室,健全“街道、社区、村庄”三级硬件服务体系,让群众实现“三有”—有艾条、有艾具、有教材。主动走出去,参加世界艾灸大会、热敏灸学术大会,成功举办“健康中国热敏灸中国行——走进太保庄热敏灸小镇”活动暨山东省艾灸全民健康现场观摩会,积极分享艾灸推广经验。
三是产业化发展。注重大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医康养融合发展模式。利用峡山区丰富的野生艾草资源,在2个中草药园区探索艾草种植业和加工业发展,带动群众提高经济收入。建成绿康源养老中心、福乐源康复中心等养生养老项目,先后落户中韩黄金时代抗老化、荆卫生物等生命健康项目,探索形成了“1126+” (1个基金、1个智慧养老平台、2家养老机构、6家居家照料公司、13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失能群体救助新模式。培植特色中医药品牌,建成全球首家热敏灸小镇,打造中国艾·大健康运营中心,形成“地方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高端要素集聚”的健康综合体。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抗疫的“中国方案”主要内容之一,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亮点。要积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诊疗方面的强大优势作用,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不断作出贡献。
一是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强化制度引领,不断推动中医药领域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日前,国家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各地也应该相应出台贯彻落实意见和配套方案,从制度层面做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群众诉求和需要,大力推动提升公众意识、服务体系、人才科技、相关产业和发展政策,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实现大发展。
二是要注重加强中医药推广应用。推动建设高标准国医堂、中医馆, 开展中医药特色医院创建,推动综合医院和基层卫生院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救治,鼓励运用中医药诊疗,努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把中医药诊疗方案纳入医保体系,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病痛困扰,消除后顾之忧。鼓励建设中医药教育培训学校、中医药研究院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推动中医药教育科研发展。
三是要注重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中医药人才培养,但是当前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汇总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中医药人才培养时间较长,由于经济等方面因素年轻学生更多愿意选择西医等等。对此,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大力实施“中医人才千人培养工程”和“名老中医师带徒”项目,深入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大力支持中医药院校发展,鼓励引导年轻学生投身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在薪酬绩效、职称评定、考核评选等方面向中医药人才倾斜。
四是要注重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中医药+养老”“中医药+旅游”“中医药+食品(餐饮)”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特色园区、种植加工基地等项目,搭建中医药产业链,建设中医药产业园,促进中药基地化种植、连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中医文化园、传统医学书院等文化特色园区,打造中医药百年老字号品牌。在养老院、疗养院等康养项目中注入中医药元素,着力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
五是要注重加强中医药宣传引导。加大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开展中医药文化巡讲,普及中医健康养生运动,安排专家团队撰写中医保健科普知识,录制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等中医保健养生试教视频,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注重运用直播、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充分发挥名医效应,鼓励各地各单位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周、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等宣传阵地,扩大中医药影响力。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农村”行动,形成全民学中医热潮。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609/10896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