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霍宏伟:菱花镜上行——白居易的镜中人生

2020年06月16日 10:04

 

QQ截图20200616095741

霍宏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视频

本期报告,我们通过镜子这一微观的角度,来谈一谈白居易的生活和人生经历。5

上图是比较公认的白居易形象,此图来源于《南薰殿圣贤画册》。在对白居易研究方面,除了这个图像外,考古工作者也有所发现。1992到1993年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洛阳市洛水南岸狮子桥村东边的田地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发现了白居易的故居遗址。

为什么能确定是白居易的故居遗址?因为考古学的研究是基于一种实证的方法。中国历史学家、学者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考古学就是这样,有一分材料就能确定一分事实。

用的什么材料呢?第一是文献资料,历史文献的记载。第二是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也就是王国维先生一直倡导的二重证据法。

6

上图的场景是隋唐洛阳城履道坊白居易宅院遗址的俯瞰图。中间的场地就是白居易住的地方,南边这块地方是一个园林。如何确定这块地曾经是园林呢?这就是考古用的手段——钻探。此地钻探出来大面积的瘀土,瘀土是什么呢?比如一个水池子,经过多年之后干涸了,里面残留下来的土就是瘀土。

在这片遗址中,还挖掘出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文字资料。

7

上图是一个已经残断的石经幢,在这个石经幢上刻有“开国男白居易造”的字样。河南博物院曾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大象中原”的文物展,我特意去看了这个展览,并且拍摄了照片,如下图所示:

9

 

这是石经幢的局部照片,从中可以看到“白居易造”的字样。河南省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温玉成曾提出一个观点并在《四川文物》上发表了相关文章,他认为,这个石经幢不光是刻有白居易的名字,甚至有可能是白居易亲自书丹的。下图为石经幢的拓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的字。

10

除此之外,在这个遗址中的唐代地层中还出土了两面铜镜,当时的考古报告当中只有文字资料,此图是我打电话给报告的整理者帮忙拍摄的。如下图所示:

11

我们不能确定这些镜子白居易是否使用过,但它们和白居易生活的空间和时间是同一的,它们或许见证了白居易的生活。那白居易和镜子之间的直接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呢?经过翻阅、查找古代文献资料,最终发现了白居易写的七十多首与镜子相关的诗。

怎么样把这些镜子诗有逻辑性地整理出来,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白居易与镜子诗的整体概况呢?我在经历过多次尝试后最终选择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把这些镜子诗分为五大类。

一、白居易的镜诗之讽谕:乃知天子别有镜

讽喻,与政治有关的一种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用比喻进行讽刺。白居易的讽喻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百炼镜》,这首诗前半部分是讲扬州铸镜的故事:天宝三年,扬州府进献一面“水心镜”,又唤“真龙宝镜”,镜面青莹耀目,镜背面盘着一条龙,形态生动,玄宗十分喜爱,深感此镜非同一般。玄宗问送镜官吏扬州参军李守泰,这面镜子从何而来。那李守泰说,五月初一之时,一老者与一小童到其府上,那老者没有说自己姓名,只说那个小童名叫“玄冥”,自己还有一女,住在凌波宫。而后,老者说自己会铸镜,愿意制作一面宝镜献于圣上,但需要一个大院子而且不允许任何人观看铸镜过程。李守泰感觉两人不是凡人,于是安排两人到了一处大院子。安排完所有事物后,将大院紧锁,任何人不允许靠近。三天后,大门自行打开,却不见老人和小童踪影,只有一面宝镜和一封书信,其中写道:“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野有像,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上清仙子,来献圣聪。”这就是讲述扬州铸镜的故事。

《百炼镜》后半部分不断升华,由一个事实上升到了思想的层面——“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学者王拾遗认为这首诗表面上是歌颂唐太宗“以人为镜”的美德,实际上是讽谕唐宪宗应向太宗学习。

 

扬州的百炼镜是什么样子呢?1988年,在苏门答腊海域发现了著名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的文物除瓷器外,还有金银器和铜镜,其中就有扬州的百炼镜,其镜铭曰:“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如下图所示:

14

在西安和洛阳也分别出土了相似的盘龙镜。

15

16

所以我认为这种盘龙镜就是跟扬州铸镜有关的镜子。

除此以外,白居易的讽喻诗中还提到了鸾镜。如《太行路》中的“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的“暗镜对孤鸾”。这种镜子在文物中有所体现吗?请看下图:

19

这是洛阳唐墓出土的双鸾镜。传说如果见到鸾鸟,天下就会大宁。另外,如果有圣君在位,鸾鸟就会飞来;如果国君没有德行,鸾鸟就会飞走。所以双鸾镜寓意着吉祥。

 

20

上图为孤鸾镜,这种镜子在长安地区的唐墓当中也有出土。

21

上图的镜子有“韵舞鸾鸳”的铭文。“鸾”是鸾鸟,“鸳”就是鸳鸯。

二、白居易的镜诗之赠友:晓日镜前无白发

《以镜赠别》中的“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和《感镜》中的“美人与我别,流镜在匣中”都提到了一种放镜子的器具,这个器具是什么样子呢?据文献记载,唐代人的镜匣和汉代人用的镜奁是一类东西,都是放镜子的。只不过现在一般认为镜匣都是方形或者长方形的,而镜奁一般是圆形的。

24

上图是在河南堰师杏园村李景由墓中出土的漆盒的线图。为什么用线图不用照片呢?因为出土的文物如果是漆盒或漆器的话,基本上已经朽得一塌糊涂,只能看到一个器形而无法提取上面的内容。这是一个镜匣或者说一个多功能梳妆盒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发现,它的上层是放梳子的地方,中间有个隔层,下面放置的是一面铜镜和一些粉盒。

25

上图是杏园唐墓李守一墓中出土的银镜奁。中间摆放的是一面瑞兽葡萄镜,如下图所示:

26

这种瑞兽葡萄镜在唐代以后才出现,既有瑞兽又有葡萄纹的纹饰充满了西域文化特色。这个镜子的内区有四个兽,其他空白的地方装饰有葡萄纹。

 

28

上图是洛阳唐墓出土的有六个兽的镜子。

29

上图是洛阳地区发现的一面最精美的八瑞兽葡萄镜。看到这面镜子,就能感受到唐代的富丽堂皇。这面镜子埋葬的时间是大历二年,比白居易出生早五年。

30

30-2

上图是一个清代的镜匣。镜匣中有一个机关,可以用隔板把镜子支撑起来。这面方镜也是葡萄瑞兽镜,而隔层之下可以放置小梳子、粉盒等梳妆用具。

 

31

上图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银镜奁,我们曾经不知道它是用来装什么的,经过一番研究,我认为是装镜子的。有什么理由认为他是装镜子的呢?如图下所示:

32

此银盒打开后,隔板中央有一个圆孔,它不是临时穿凿的,而是在设计之初有意预留的。银盒的功能决定了其自身的结构。这个圆孔应该是为了便于放置铜镜,将镜背的圆形镜钮固定于孔中。另外,隔层下面的空间可以放梳子、脂粉盒以及其他化妆用品。

这个银镜奁上的画面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我受邢义田先生所倡导的“榜题与格套”图像解读方法的启发,找到了释读此图的突破口。在诸多临镜题材的图像资料中,临镜图较多而临镜写真图较少,带有榜题的临镜写真图数量更少,仅有两幅。一是民间收藏的一面宋金时期的仕女画像铜镜,镜钮下方是一张鹤膝桌,桌前站立一名侍女,手捧大圆镜。一位女主人坐于桌后,临镜写真。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千秋绝艳图卷》,这是以历史上诸多美人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大型仕女图长卷,其中一幅为《薛姬临镜写真图》,如下图所示:

34

一位女子坐在桌前,铺开一纸,对着放置于镜台上的一面圆镜,挥毫作画,将自己的美丽面容再现于画幅之上。画面右上角有楷书题诗:“薛姬。几回欲下丹青笔,愁向妆台宝镜明。写出素颜浑似旧,请君时把画图临。”画上所写的“薛姬”,即唐代才女薛媛,题诗是从薛媛写给丈夫南楚材的诗作《写真寄夫》中演化而来的。《写真寄夫》收录于《全唐诗》卷七九九,最早源于晚唐范摅《云溪友议·真诗解》:

“濠梁人南楚材者,旅游陈颖(颍)。岁久,颖(颍)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楚材家有妻,以受颖(颍)牧之眷深,忽不思义,而辄已诺之。遂遣家仆归取琴书等,似无返旧之心也。或谓求道青城,访僧衡岳,不亲名宦,唯务玄虚。

“其妻薛媛,善书画,妙属文;知楚材不念糟糠之情,别倚丝萝之势,对镜自图其形,并诗四韵以寄之。楚材得妻真及诗范,遽有隽不疑之让,夫妇遂偕老焉。里语曰:‘当时妇弃夫,今日夫离妇。若不逞丹青,空房应独自。’薛媛《写真寄夫》诗曰:‘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根据这一历史文献所记述的内容,反观银镜奁盖上的这幅图像。仕女作自画像,前后左右共计有六位侍女。与其自身绘画创作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位侍女距仕女最近,即左前方捧砚台者、正前方持镜者及女主人右侧拿唾盂者,呈半圆形环绕状。与仕女空间距离较远的其他三位侍女,分别持以口部捆扎结实的椭圆形袋子、上小下大的袋子、长方匣。为什么在女主人临镜写真之时,三位侍女携带这三件看来与绘画没有直接关联的物件呢?

如果将这一画面与上述文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会较为容易地找到答案。唐代薛媛的丈夫南楚材被陈颖太守相中,欲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楚材家中有妻,却答应了这桩婚事,“遂遣家仆归取琴书等”。其妻薛媛见仆人归家取物,知楚材有异心,“对镜自图其形,并诗四韵以寄之”。此银镜奁盖中央画面所描绘的,正是薛媛“对镜自图其形”的场景。坐于桌前临镜写真者应是薛媛,距其最近的三位侍女捧砚台、握铜镜、持唾盂,与作画者有直接关联。另外三位侍女手持捆扎结实的袋子、长方匣,则是与楚材派遣家仆回家取琴书等物相关。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画面就是薛元临镜写真图的故事。

 

36

上图为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山水八卦镜高丽锦镜盒。这件镜盒结构相对简单,由盒盖、盒身两部分组成,盒身底部平整,中央也有一个圆孔,与大英博物馆的银镜奁有异曲同工之妙。

37

上图这面镜子就是放在山水八卦镜高丽锦镜盒中的镜子,可以看到一些织物、绳子的痕迹。它最独特的地方在背面,如下图所示:

38

背面是鎏金的银背山水八卦镜,纹饰非常复杂,上面绘有仙山、盘龙、鸾凤和一个吹笙人,镜子的周围还有一圈诗歌。

这面镜子上所绘的人是谁呢?据考证,画中人物就是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他喜爱和平,静坐吹笙,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王子晋庙》,其中“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讲述的就是王子乔吹笙的故事。

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写到“谓之握金镜”,那么,这个“金镜”是什么样的镜子?请看下图:

43

这面镜子让人想起大唐的诗句“花舞大唐春”。大唐的气息扑面而来,使人感受到大唐的盛唐气象。这是两种材质的复合镜,其背面由黄金打造,有繁缛的纹饰;正面是一个青铜镜。由于是把金的镜背镶嵌在青铜镜上,所以称之为“金背镜”。

 

45

上图是洛阳的唐代纪年墓中出土的鎏金银背镜。

三、白居易的镜诗之写景:恰似菱花镜上行

写景诗最具代表性的一联是“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到底什么是菱花镜?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在争论。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在《飞燕外传》找到了答案,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菱花镜是指下图这种菱花形状的镜子。

49

这种镜子背面的题材比较丰富多彩,比如瑞兽花鸟。此外,还有反映唐代人体育运动的打马球镜:

52

狩猎镜:

53

由此可见,菱花镜纹饰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能够反映唐代人的生活。

 

四、白居易的镜诗之状物:背有双盘龙

白居易在《感镜》中提到“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和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那么,“背有双盘龙”的镜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查找了很多唐代的龙纹镜,但多数都是单盘龙镜,如下图所示:

56

或是双龙冉冉升起:

58

唐代的龙纹镜有许多种:有单盘龙镜,龙体缠绕盘旋,身形健硕,鳞爪飞扬;双龙镜则以镜钮为中心,左右对称,冉冉升起;还有单龙绕钮镜,龙体纤细,状如蛇身。那到底什么是白居易诗句中“背有双盘龙”的镜子呢?我们找了很多,都不符合要求,最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请看下图:

63

这就是符合白居易“背有双盘龙”诗句标准的那面镜子。第一,这是两条龙。第二,这是两条盘龙。只不过这两条龙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这面镜子现收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白居易在五十七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比较消极。他以前非常爱照镜子,将很多精美的铜镜写进诗歌,写进自己的人生历程,却在五十七岁之时想要以镜换杯,借酒消愁。《镜换杯》是白居易镜诗中一首极为独特的诗作,作者为逃避现实中的衰老,希望以铜镜换金樽美酒:“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樽白玉卮。镜里老来无避处,樽前愁至有消时。”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撰有《和乐天以镜换酒》,以唱和白居易《镜换杯》,成为诗坛上的一段佳话:“把取菱花百炼镜,换他竹叶十旬杯。”唐代文人宴饮作诗唱和的现象较为普遍,洛阳涧西晚唐陈曦墓出土一面高士宴饮螺钿镜,如下图所示:

66

镜背描绘了文人高士宴饮雅集的生活场景。这面镜子是比较独特的螺钿镜。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这种镜子是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形成一种特种工艺镜。下图为局部放大图:

67

画面左侧有位高士在弹阮咸,右侧一位高士手拿酒杯,他的背后有一位仕女。此外,画面中还有一些生活器皿,在画面上下有一些花束,“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派道家风范,有种隐逸的感觉。

五、白居易的镜诗之对镜:颜衰讶镜明

对镜诗,即描绘诗人日常生活中照镜子时的所思所想,并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细节。“对镜”一词源于白居易以镜为题的诗歌。在白居易十三首以镜为题的诗中,就有四首以“对镜”为题,分别是《对镜》《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各一首,两首《对镜吟》。诗中记录诗人对镜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体貌特征并抒发心路历程的变化。依其吟咏主题的不同,可细分为惜时、二毛、白发、发落、面容、晨照、夜镜七类。

“惜时”这一类镜诗,主要见于白居易三十二岁至三十五岁创作的诗歌中,属于最早的一批镜诗。这一阶段,诗人尚且年轻,照镜之时感悟岁月流逝,白驹过隙。如《秋思》:“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又如《感时》:“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

白居易镜诗中开始出现“二毛”,是在他三十五岁之时。“二毛”即黑发中夹杂着白发,头发斑白,显现两种颜色。实际上先秦的《左传》中就出现“二毛”一词。白居易三十五岁任周至县尉时的生活状态,见于《权摄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他在这时候写了《长恨歌》。到了“江州司马青衫湿”,也就是四十四岁的白居易自江州司马升至忠州刺史时,写有《新秋》:“二毛生镜日,一叶落庭时。”

白发是白居易镜诗吟咏的永恒主题,此类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日本学者埋田重夫专门研究白居易的白发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十项。与镜子相关最早的一首诗作《初见白发》,大约作于三十六岁至三十七岁:“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及至四十不惑,在照镜时或有所悟,或被白发所困扰。如四十一岁时白居易所作的《闻哭者》:“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而四十五至四十七岁时,又有《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五十多岁时,白居易创作的镜诗反映出他已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满头白发的事实了。如五十四岁有诗《秋寄微之十二韵》云:“览镜头虽白,听歌耳未聋。”

然而,让白居易苦恼的是,在头生“二毛”的同时,掉发这个人体衰老的信号也悄然而至,令其无限伤感。在他三十九岁之时,就开始将掉头发这一现象写入诗中。如《早梳头》:“夜沐早梳头,窗明秋镜晓。飒然握中发,一沐知一少。”还有《渐老》:“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在诗人六十九岁之时,无论是黑发还是白发,掉落得令人惋惜,头发稀疏,以至于让白居易都感到了头巾的重量。《春暖》:“发少嫌巾重,颜衰讶镜明。”这首诗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对镜观察,诗人外表呈现出的不仅是逐渐华发满头,发落无踪,而且朱颜已逝,面容苍老。更有《醉歌》:“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州李中丞》:“杯前笑歌徒勉强,镜里形容渐衰朽。”

白居易的镜诗大多较为悲观,但有一首写于六十四岁、题为《览镜喜老》的诗,是难得一见的乐观之作。该诗创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洛阳履道坊宅第:“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白居易还将此处的“荣启期”看作自己的老师,见于《北窗三友》:“嗜诗有渊明,嗜琴有启期。嗜酒有伯伦,三人皆吾师。”《不与老为期》:“百忧非我所,三乐是吾师。”

 

“荣启期三乐”的典故见于《列子·天瑞》。传说春秋时期,孔子游至泰山,见到了行走于郕之野的隐士荣启期,身穿鹿皮袄,腰系绳索,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孔子好奇地问:“先生为何如此快乐?”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可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为一男子,是二乐也。人的寿命有时短得死于娘胎、亡于襁褓之中,而吾年已九十,是三乐也。”这一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唐人更是熟知,在铜镜上也有反映,铸造以此为题材的“三乐镜”。如下图所示:

85

在白居易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喜欢夜里照镜子,那样能够隐藏须发皆白的客观事实,他甚至已萌生了辞官归隐田园的想法。如作于杭州刺史任上的《祭社宵兴灯前偶作》:“夜镜藏须白,秋泉潄齿寒。欲将闲送老,须著病辞官。”唐长庆四年(824年)秋,白居易来到洛阳,购买了履道坊杨凭故宅,作为退隐之地,此时仍不忘夜照面容,写有《自咏》:“夜镜隐白发,朝酒发红颜。”

六、白居易的人生历程

《草》这首诗各位都耳熟能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有一段轶事:白居易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名声还不大。他拜访了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以他的名字打趣,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等到披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但据学者考证,这段佳话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不是真实的事情。

那么,真实的白居易是什么样呢?谢思炜先生的《白居易年谱简编》对其人生的履历作了一个介绍: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到846年生命之火熄灭,在洛阳去世。纵观白居易的一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二十九岁中进士,让他从平民步入仕途,此时的他踌躇满志,心怀天下。二是四十四岁谪迁江州,官场失意使他的人生观开始转向独善其身。在他写给元稹的信《与元九书》中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即“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成为他中年之后的人生准则,而他的镜诗则明确显露出从“兼济”到“独善”的转变过程。

下图为现代人所画的白居易和顾况对话的想象图:

90

此外,我收集了一些白居易的图像,大致能分为两种类型。从面容来看,一种是丰满型,如图:

92

另外一种是瘦削型:

93

 

还有一张独特的图——白居易拄拐棍的画像:

95

除了这些画像之外,我还收集了一幅白居易的书法作品。下图为他书写的《楞严经》局部:

96

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在他落款的地方写的是香山白居易书。这个“香山”指的是洛阳龙门的香山。

根据白居易诗的叙述,他曾经在六十多岁的时候,登上了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据考证,唐代的乾元寺在如今的龙门东山,清代香山寺上面。“回看官路三条线,却望都城一片尘。”他往北看,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他生活的那个城市——隋唐东都洛阳城。这个遗址和白居易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居易晚年回到洛阳后,他的好友、诗友元稹去世,元稹的家人把元稹生前骑的马、马鞍子以及其他物品,约值六七十万钱给了白居易,作为他替元稹撰写墓志铭的润笔。白居易一生为官清廉,从不接受钱财,最后他考虑再三把这笔钱捐给了香山寺,让香山寺用来修补殿堂。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并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白居易不光爱写诗,还喜欢喝酒。下图为白居易宅院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唐代酒遗迹:

109

 

除此以外,白居易还喜欢游玩,“南出鼎门十八里”中提到的“鼎门”,实际上是就是定鼎门。定鼎门就是洛阳外郭城中轴线最南端的门。

在会昌五年(845年),也就是白居易去世的前一年,他在履道坊的住宅当中举办了“七老会”。邀请七十岁以上闲复闲赋在家的好友宴饮、吟诗。同年夏天,又邀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禅僧如满等八位七十岁以上的友人在洛阳龙门之东的香山结成“九老会”,在其家中聚会,欢醉赋诗,作九老诗,绘九老图。唐代的九老图已经失传,但是南宋人想象当时的场景所画的九老图流传了下来。

846年8月,白居易在其宅第去世,同年11月份葬在了香山,即龙门东山。为什么叫香山?因为那里出产一种叫香葛的植物。“白园”是白居易的墓园,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下图是1994年《文物志》中的图片,当时的墓园比较朴素:

121

后经过修建,碑楼修建得更为高大,而且用的是石材。原来砖砌的墓垣也都由青砖改成了石砌。在周围还有一些碑林,以前这些碑都很朴素,现在加盖了碑楼,上刻《琵琶行》等白居易所著的名篇。如下图所示:

122

122-2

白居易为什么要葬在这个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龙门石窟是个佛教圣地,从北魏到唐代都有大量的石窟开凿。这里总共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艺术宝库,和云冈、敦煌并列为中国三大石窟。白居易晚年信佛,葬在这里包涵了他的信仰。二是此地旁边就是其僧人好友如满的佛塔。三是此地能眺望西山。白居易曾写过“水碧玉粼粼,龙门秋胜春”这样的诗句,所以他选择了这里作为终老之地。

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属于高产作家,共作有两千八百余首。流传下来的也较多,因为他在写了一定数量的诗后就会出诗集,并让人腾抄,其中一部分会交给寺院保存。比如他在洛阳的时候共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格律诗有八百余首。他把这八百多首结集为《白氏洛中集》,腾抄了一部放在了香山寺。由此可见,白居易很爱惜自己作品。

白居易的五大类镜子诗中,讽谕和赠友诗表达的是白居易乐观进取、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写景、状物、对镜诗,反映的是诗人退居田园、独善其身的隐士情怀。这些镜诗既客观记录了诗人的生理渐变:从黑发惜时到头发斑白,从满头华发到发落半秃,又写明了诗人的心理变化:从积极进取到退隐山林,从兼济到独善,由儒家的自强不息走向道家的无为隐逸,最终归于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白居易的一系列镜诗,既是一部铜镜使用的生活小史,也可以进行诗史互证,映照出的不单是他个人的生命历程,更是一位唐代为官者颠簸的仕途命运。晚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以白居易为镜的赞美诗《七爱诗·白太傅》,其中写道:“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诗中还说到白居易有些不顺的地方,但他仍然能超然物外,从中解脱出来。最后一句“仕若不得志,可为龟镜焉”,意思为如果做官不理想的话,可以以白居易作为为官者的一面镜子。

在文史学界,一些老前辈曾提倡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诗歌来研究历史。本期报告我们所讲的白居易的镜中人生,实际上就是通过白居易的镜子诗来研究其生命史。通过阅读分析白居易的镜子诗,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其一生的生活状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616/10898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