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下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这盘大棋
2020年06月23日 08:25
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20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支持。自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以来,在国家重点扶持和西部地区自身努力下,西部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大幅提升。
在“大开发”中蹚出一条“致富路”。2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西部12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1.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20.5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由5086万人减少到323万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19年西部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万元和1.3万元,是1999年的6.5倍和7.8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大能源工程相继竣工,最后一批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有效解决。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全线贯通,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地区路段基本建成,高铁已连接西部大部分省会城市和70%以上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机场改扩建工程相继实施,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加密,西部省市间区域联通更加便捷顺畅。
在“大开放”中走出一条“共赢路”。1999年3月22日,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标志,西部开发开放的大幕由此拉开。经过20年开放发展,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不断崛起,西部大开发正越来越多地与“开放”这个主题相连。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明确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蓝图中有了全新定位,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提升西部开放型经济水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发展完善,国际经济走廊设施不断优化,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互联,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推进投资、经贸、基础设施以及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在“大保护”中探出一条“生态路”。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是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略。2001年相关部门出台《“十五”西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对未来5年西部资源开发做了“六个禁止、一个严格控制、两个限制”的严格规定。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着力落实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任务。20年来,西部地区按照科学治理方针,在退耕还林、防风治沙、退牧还草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风沙天气减少、绿色植被增多,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西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影响,其本身的战略价值不容小觑。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新一个发展愿景被清晰勾画出来,新时代的西部地区将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在开放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释放发展新潜能,铸就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理性审视西部大开发挑战机遇。经过20年发展,西部地区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物质层面匮乏短缺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但地区发展不充分、内部发展不平衡、内部发展分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深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地区发展融入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国际元素挑战,都是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同时,此次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近期和远期目标,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考核、产业、人才和组织保障等政策帮扶和支持,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人与自然和谐指明了方向。
树牢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此次《意见》出台,既有鼓励加快建设重庆、成都、西安等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可行性举措,也有提高昆明、南宁、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的战略远见,重庆、四川、陕西等内陆省市综合优势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西部地区要强化与东部沿海省份的交流与合作,牢牢抓住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各类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全面释放政策红利效应,充分发挥一些地区沿海、沿江、沿交通干线的区位优势,积极构建东西联动、南北呼应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激活西部地区区域间的经济内循环、促进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大循环,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要积极参与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国际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持续推进投资、经贸、基础设施以及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坚定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就是既要经济发展数量,更要发展质量,指标增长有效、发展稳定和可持续。传统产业仍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资源要素配置尚未完全由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产业发展呈现“双高”即高能耗、高污染现象和“双低”即产业层次低、产品品质低现象。西部地区要科学把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大开发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找准方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数量增长转向效益增长、从规模扩张转向转变。要坚持创新驱动,充分释放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智慧资源潜能,挖掘西部在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实现高端化、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提升西部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践证明,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一战略实施20年后再次升级,为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有理由相信,准确把握住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历史性机遇,在未来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必定可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623/10908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