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020年07月08日 12:24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刻阐释了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与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指明了方向,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标志着我们党对卫生健康工作、公共卫生工作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正在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现实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切实履行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神圣职责。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健康根基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从有生命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特别是重大急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危害巨大,不仅破坏生产发展,影响国家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还会造成人心恐慌、社会不稳。一战期间暴发的大流感导致5000多万人死亡,14世纪的黑死病使当时欧洲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留下了触目惊心的时代印痕,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镇江考察时作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十九大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在党中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擘画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国际政治带来重大挑战,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了新变量,也使各方面更加深刻认识到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我们要把卫生健康工作、公共卫生工作作为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来思考、把握和谋划,主动置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之中,不断增强做好卫生健康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健康根基。

高度警惕和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总体安全观作为重大国家治理方略,既重视传统安全问题,也高度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作出前瞻性部署,而防控新发传染病始终是重要内容。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优势,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独特优势。应在肯定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总体有力有效的同时,认真分析并总结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在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方面的短板弱项,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强化忧患意识,增强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探索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规律,对卫生健康领域潜在风险作出科学预判,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补短板、扬优势,针对薄弱环节,进行积极稳妥的改革,织紧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民健康。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方面要求,每个方面都包含丰富的内容,卫生健康系统将把这些要求具体化、精细化,尽快转化成为可操作的政策举措。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重点是理清思路,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步伐坚实。针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疫情中暴露出的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下决心深化改革、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理顺体制机制方面,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功能定位方面,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以四级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着力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提升专业能力方面,要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着力培养真正能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的人才。

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处置能力。重点是提高敏感性准确性,强化三个环节间的衔接。在发现环节,强调及时发现是有效防控重大疫情的前提,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重大风险分析研判能力。在应急响应环节,强调快速有效响应是控制重大疫情的关键。着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在协调指挥环节,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工作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重点是把握好平战结合原则,提升能力。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立足平时,补齐短板,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加强重症医学、呼吸科、麻醉、急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储备能力。研究提高传染病工作等待遇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高水平医务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着眼战时,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是创新方式、群专结合。要总结经验,丰富内涵,推动工作内容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把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健康生活习惯坚持下来。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重点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建设创新平台、组织科技攻关,推动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深入研究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重点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大投入,不仅要在急需的新冠肺炎抗体药物、疫苗和诊疗方案攻关等方面取得突破,还要集中力量就生命科学领域、医疗健康领域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同时,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

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重点是加强法治保障、做好法律衔接。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相关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做好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守法意识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

深化抗击疫情国际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抗疫经验做法,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援助,携手应对,共克时艰,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708/10923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