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悬崖村群众下“天梯”、上“楼梯”,昭示的硬道理
2020年07月20日 13:59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84户人家居住在这里,这个村处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所在位置就像三层台阶的中间那级,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没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险的。
当地的一位乡镇干部向媒体介绍:他知道的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个,有村里的人,也有外来的人,而摔伤的人更多。
阿土勒尔村的一个村民摔下了悬崖,村子里的大人对在山下读书的孩子更加担心。阿土勒尔村有15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勒尔小学上学,孩子们平时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回家,每次上下山,家长们都会轮流接送。
2017年,通往山上的2556级钢梯建成,村民出行的时间大大缩短,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20年5月12日到14日,是这里84户贫困户的“大喜日子”,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群体,他们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这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搬迁。它是旧生活的结束,也是新生活的开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又迁入带有楼梯的新房。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们一步步丈量着岁月的变迁,亲身体验着时代的温度。如今,走在这条不知走了多少次的“天梯”上,村民们满心喜悦,告别“悬崖村”,山下不远处等待他们的,是崭新的、向上的生活。
这是一次具有标本意义的搬迁,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战贫斗困的现实演绎,标志着距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又近了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接近完成。但是,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悬崖村”就是典型一例。从这个角度来说,“悬崖村”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扶贫脱贫工作的一个动人缩影,对于接下来打赢脱贫攻坚的收官战更是一次巨大的信心鼓舞、斗志砥砺。
下“天梯”,上“楼梯”,苦岁月熬到头,好日子刚开头,这是“悬崖村”村民当下生活与心情的写照。对他们来说,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他们还要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独特的资源,或进城打工增收入,或兴办民宿吃“旅游饭”,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下“天梯”,上“楼梯”,“悬崖村”千百年来多少代人的梦想终于成真,这样的故事在广阔中国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已经或正在发生。它们如同一首首深情、厚重的乐章,共同汇聚成中国脱贫攻坚的壮美史诗。以“悬崖村”的真实故事为激励,只要立定决心,全力攻坚,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一定能如期实现,摆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一天终将到来。
悬崖村84户群众西迁新居,昭示了一个硬道理:共产党说到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习近平同志对凉山州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高度重视,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习近平同志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凉山州的代表了解彝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总书记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绝大多数去过了,还没有走到的吕梁和凉山会尽快去。
2018年2月11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乘车到四川凉山州看望慰问少数民族群众,考察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在彝族村寨,习近平同志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与乡亲们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了良方。一是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解决他们交通出行的难题;二是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随着基础条件改善,乡村旅游也可以发展起来;三是加强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能够通过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稳定增加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强基层党支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真抓实干,不图虚名,不搞形式,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共产党给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习近平同志为大山深处彝族同胞描述的易地搬迁的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悬崖村84户困难群众下“天梯”,上“楼梯”,搬进了设施完善、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悬崖村群众下“天梯”,上“楼梯”,并不是扶贫攻坚工作的终结,彝族群众下“天梯”,上“楼梯”,是苦岁月熬到了头,好日子刚开始。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山西大同考察时再次强调,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要把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从产业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要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习近平对广大基层干部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所做的艰苦努力表示肯定。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现在不收提留、不收税、不收费、不交粮,而是给贫困群众送医送药、建房子、教技术、找致富门路,相信乡亲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易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由过去的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确保群众既能住上新居所,又能过上新生活。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彝族同胞描绘的美好愿景和致富良方,凉山州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快悬崖村群众致富的进程,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加大力度,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目前,乡村旅游为彝族群众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彝族群众对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习近平同志心里一直惦记着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多次走进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与乡亲们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给予暖心勉励。习近平同志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给人以温暖,给人以继续前行、接续奋斗的力量。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扶贫攻坚没有捷径,打赢这一仗,路径只有一个:撸起袖子加油干!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有决心、有信心彻底打赢扶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720/10941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