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20年08月07日 10:29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为了这个“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浙江、陕西、山西、宁夏和吉林考察时,都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号召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发展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

 

2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与升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内涵,必将推动我国疫情后期形成强大的生态保护全社会动员效应。

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内涵人类在自然界中主体地位几乎获得最大程度的彰显,而人类对自然本身价值、需求的关注依然极为有限,使得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更加复杂多样且愈加剧烈的形式爆发出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就是当今世界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表现,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是自然演化发展过程中不容规避的自然问题,深层审视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是人类长期思想和实践中忽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一体的同一性关系,将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片面强调人之于自然的主体性以及自然之于人的工具性、手段性,无视自然之于人的目的性、归属性以及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规律,最终导致人类失却或抛弃了对自然理应给予的敬畏感和敬重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最终带给人类的只是灾难。恩格斯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如今重温恩格斯的“自然报复论”,有助于我们敬畏自然界,保护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秉持我国文化传承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系统的基础支撑,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离不开华夏祖先的生态智慧。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基本要求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针对目前全球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可谓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都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努力建设普惠包容的幸福社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今年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很可能会使世界各国人民产生人类同处地球村应该守望相助的理念、人类必须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像这些理念,必将成为21世纪的人类新文明,它将凝聚全球向往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识,从而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后期推动形成强大的生态保护全社会动员效应。疫情初步完成了对全社会的动员,促进了民众对卫生观念的认同。疫情发生后,政府、媒体等每天都在提醒人们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许多有识之士都在高呼开展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启蒙;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民众也自发地通过社区宣传、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疫情信息以及公共卫生知识。这种情况说明,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客观上完成了全民动员,而且这种动员的效果远远强于过去日常宣传的效果。

疫情初步实现了对全民生态文明观念的启蒙。疫情暴发后,全国确诊病例、死亡人数、病毒来源、责任主体、诊疗方法等话题,成为全国居民关注的焦点,形成了针对疫情、卫生系统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全国性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全民生态文明观念的启蒙。政府对此采取的严格防控措施获得了明显效果,绝大多数居民因遵守政府规定而免于被感染,并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强制管理方式形成了心理认同。民众的心理认同是制度实施的基础。如果将这种非常时期形成的心理认同移植于维护公共卫生,则同样会降低居民因对新制度不习惯而带来的抵触情绪,从而有利于在全国大规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方法,普遍实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广泛提倡敬畏自然、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使爱国卫生运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807/1096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