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徐志频:一代文化大家左宗棠

2020年09月21日 14:16

 

QQ截图20200921140659

徐志频 作家、左宗棠研究专家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精彩观点

一、  左宗棠生平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时人、后世往往以“曾左”并称曾国藩和左宗棠。左宗棠童年时期非常不幸。他出生于清朝嘉庆年间,正赶上国家经济整体滑坡,民生开始出现凋敝。左宗棠从小吃不饱,因为贫寒,其母乳汁不足,只能用米汤来喂养他。据《先考事略》中记载,左宗棠小时候没有吃到足够的奶水,长大后又经常饿肚子,渐渐地肚皮鼓胀起来,变得大腹便便,肚脐突出。

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是清朝的秀才,有教书育人的资格,可以教育儿童。所以左宗棠五岁开始随父读四书五经,与其他人一样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但是困苦的生活,让左宗棠明白很多事理,使他的性格有些与众不同。《清史稿》中记载,左宗棠“喜为壮语惊众”。

14岁那年,左宗棠的智慧就表现了出来。1827年(道光七年)他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当时的长沙府是很大的一片区域,大概相对于现在三个市的范围。但不幸的是,他参加院试时,母亲突然病重。古人讲“百善孝为先”,照顾父母是头等大事。所以左宗棠自愿放弃考试,回去照顾母亲。但他的照顾并没能挽留住母亲,15岁那年母亲去世。古人的规矩是守孝满三个年头,也就是25个月。左宗棠守完母孝,父亲又去世了,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三年,他又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了。

1832年(道光十二年),二十岁的左宗棠还没有通过院试获得秀才功名,没有资格参加在长沙举行的乡试。于是他找亲戚朋友凑了108两银子,捐了一个监生的功名,直接获得了长沙乡试的资格,并最终以第十八名的成绩考取举人。这个成绩是很不错的,但不幸的是,他的功名就止步于此。1833年(道光十三年),左宗棠首次进京应会试不中。1835年(道光十五年),左宗棠再赴会试,录为湖南省第十五名,不料因超额而被撤下,左宗棠不甘屈就,弃职返乡。1838年(道光十八年)左宗棠第三次落第归乡。其后他做了“湘上农人”,专心研究科学种田等事,并在亲家两广总督陶澍家里教书。

1852年(咸丰二年),左宗棠独到的能力让别人发现。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他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第二年,左宗棠随张亮基入湖广总督幕府。同年,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不再随往,转而返回湘阴。1854年(咸丰四年)4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左宗棠在这期间,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获得了朝廷重臣潘祖荫给出的“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的评价。也就是说,到48岁时左宗棠还在做幕僚,虽然事实上他是在主政湖南,但身份还是民间人士。

从48岁开始,左宗棠突然开始一路“火箭式”晋升,最后成为了名垂青史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1860年(咸丰十年)农历的端午节,朝廷在权衡考虑之下,任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至此左宗棠正式出山。随后,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上了浙江巡抚。1863年(同治二年),左宗棠升为闽浙总督。闽浙总督是什么呢?就是福建省和浙江省,两个省的一把手,这一年左宗棠51岁。

 

从51岁到73岁,左宗棠做了很多大事。比如1866年(同治五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可以说,左宗棠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始人。还比如:1868年(同治七年),他协助李鸿章消灭了西捻军;在同年入京觐见慈禧太后时,指出平定陕甘仍需五年时间,并于五年之后如期完成。他凭这个功劳封了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职。但左宗棠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止于此,所以最后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带棺出征新疆。

除此以外,甘肃的文教事业,也是左宗棠开创的。民生方面,比如西北的现代工业、轻工业,都是左宗棠花了非常大的代价,从德国购买的产品,然后办了甘肃织呢总局。一个官员在任上,能够花五六十年的时间做成一桩这样的事,足以留名青史,而左宗棠做的大事随便一数就有十来件。

二、左宗棠精神气质中的草野之气

我认为,左宗棠的性格与湖湘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和隐秘关系。中国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传统说法,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与当地的水土气候、风土人情、民情风物等方面有关联。所以当要深入研究一个人时,这些内容也需要去深入挖掘。孕育湖湘文化的土地——湖南,流动着怎样的文化传统与精神性格特质?

关于“文化”和“精神”,我觉得易中天先生有一个解释非常好,他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精神就是人身上存在的一种精神气质。

大家应该都听过黄帝战蚩尤的典故。小学老师讲个故事时,我总觉得是一些神神怪怪的东西,但现在回头一想,觉得还是必须要学的。因为神话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反映时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我们应该透过这个神话故事去了解这种价值观念,而不是单纯地看一个故事。因此,通过研究发现,蚩尤是作为草野之气的渊薮,作为一种精神气质,在当地流传下来的。

中国在氏族社会时期,蚩尤与黄帝之所以发生战争,据《史记》中记载是因为“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当时黄帝命令蚩尤将当地的部落整合起来,然后统一归顺。这场战争最后是黄帝战胜了蚩尤,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显示了科技的力量。因为蚩尤的部下都有血气之勇,可以以一抵十。但是黄帝非常相信科技,我们知道古代在山里面打仗,特别容易迷失方向,所以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并通过它战胜了蚩尤。

这段历史对湖南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蚩尤战败后,就逃到了湖南的大熊山,即现在的梅山。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梅山文化就是湖湘文化最早的起源之一。那么这个历史影响有多久呢?我们知道,蚩尤逃到大熊山后,与中原地区基本断绝往来,一直过着自己的生活。直到宋神宗熙宁五年,梅山一带才正式纳入朝廷的管制。在这之前,这里的人都是呈一种野性自然、生命本真的状态。

在这样一种环境里什么好处?就是人们可以根据本性去生活。而且湖南的本土山高、林深。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一种原始的野性,这种原始的野性直到民国时期还很明显。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我归纳为草野之气。这种草野之气以当时朝廷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化外之地,是非常头疼的事;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按自己的生活方式,保留了人的本性,没有被压抑和异化,人心人性很自然、很真实。

左宗棠出生在长沙府的湘阴县,此地属于洞庭湖的丘陵地带。一般来说,生活在山地中的人,性格的刚烈程度会非常强。而他出生的地方是山水文化的交接地带,所以左宗棠兼有山地的刚烈,又有水边的自信。

三、左宗棠精神气质中的豪气

中国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诸侯会盟时,在诸侯们喝酒、吃肉时,周天子却打发他去烧火。楚庄王很不服气,回去就努力发展国家。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

儒家文化逐渐发展并被大家接受,就像一个同心圆不断地膨胀、扩大。儒家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中庸,所以孔子讲“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思是人不能走极端。但楚庄王与中原的传统文化不同质,他曾说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什么?就是因为诸侯会盟时,周天子让他去烧火,环境对他的刺激。而左宗棠小时候困苦的成长环境也有这种刺激。

此外,一个地区与人的气质上有着共同之处。这方面可以做一个类比,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与左宗棠的军队都叫楚军,为什么呢?因为项羽的军队打仗最厉害。左宗棠也有这样的豪气,所以把自己的军队也叫楚军。

 

但是项羽好的方面要学习,不好的方面避免。《史记》中记载,项羽“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意思是,他既不学习古人,甚至也不听从身边谋士的建议,想凭自己的武力征服天下。关于这一点,左宗棠是有分辨的。左宗棠从九岁开始“喜为壮语惊众”;24岁时,在家门口题联自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26岁罢科考;29岁自写挽联。48岁进入体制;到50岁,做了浙江巡抚、封疆大吏。他的处事风格与办事风格与楚庄王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谋而合。

    四、左宗棠精神气质中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我用两个字概括它的特点,就是“真实”。湖南的土地与湖北中间隔着“八百里洞庭”,这一点对地方的文化影响非常大。为什么呢?在1723年湖南、湖北两省分开之前,湖南的考试地点在武昌(现武汉),所以需要坐船漂过洞庭湖。而八百里洞庭风高浪急,还有会吃人的江豚。所以古代的湖南读书人,首先要是一名勇士,要身强力壮,胆量还要好,否则就漂不过洞庭湖。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湖南和中原更加被隔断了。所以湖南地区没有中原文化,儒家的礼仪文化、仁爱文化去同化,维系着本土的率性和自由。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记载:“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重义轻财,这一特点在左宗棠身上可以明显看到。以上这些特性,塑造出了一个在晚清的官场中特立独行的左宗棠。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回忆曾国藩的时候,写了一句非常感慨的话。他说曾公这一辈子,“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意思是曾国藩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用来对付打仗,百分之五十六十的精力,用来对付官场文化,对付这些难搞的事。可以想象,当时的官场文化有多么让人讨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左宗棠用他身上的自由、野性,用他的率真,冲掉了官场的伪气。举个例子:

1855年,左宗棠在做幕僚时,扳倒了湖广总督杨霈。杨霈这个人办事能力很一般,但皇帝要官员们认可他的贵族血统。左宗棠觉得,当时是战争的状况,我在前线流血卖命,杨霈却在后方瞎指挥,让这种人当一把手不行。所以就联合了胡林翼、曾国藩、骆秉章等人通过各种方法,将庸官杨霈扳倒。左宗棠当时只是一个幕僚,他没有霸蛮硬干,而是通过智慧的方法,以民间的身份将一个朝廷的庸官扳倒了,非常了不起。

五、环境对左宗棠精神气质的影响

左宗棠出生于乡绅家庭。乡绅是什么?就是读书但没做官的士。因此左宗棠与胡林翼、曾国藩等人比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接地气。

古代乡绅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考上科举,但不愿意做官;二是当地比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三是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乡居养病的官吏。也就是说,成为乡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文化。古代做一切事情都是“文化+”,没有文化就会被一票否决。左宗棠当时就属于士,是一个地道的乡绅。

乡绅在古代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是由文化人组成的一个相对松散、相对独立的民间自治群体。他们有什么作用呢?很多时候这个团体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左宗棠就预感到鸦片战争要发生,所以他就给自己的老师写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一些意见。也就是说,乡绅作为一个民间的读书人,是可以去影响官员的。

左宗棠的一生,从21岁到73岁,经历了从“体制外的批评者”到“体制内的担当者”,最后变成“体制内的建设者”的过程。

从能力的角度看。1861年,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之前,就主动向左宗棠让位,也就是说,左宗棠在乡绅期间,积累了独到的能力,是同时期官员不具备的。同样的情况发生在1866年,陕甘总督杨岳斌扛不住任上西北军事的压力,让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

 

从文脉的角度看。湖南本土属于山地,少院落大户而多独立门户。如果是大户人家,就要处理关系,所以孔孟之道流行;但独门独户,以经营好自己为主,处理好关系是次要的。也就是说,湖南当地的民风、民情,或者说山地的特点,造就了左宗棠特立独行的性格。

从经济条件来看。左宗棠从小家境很贫困。左宗棠15岁母亲去世,17岁父亲又去世,在这种没有跪拜父母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使他的独立根性更为张扬。

从社会环境来看。清嘉庆年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开始全面下落。而左宗棠生下来的时候,他的家人说他是牵牛星下凡,这对他有什么影响呢?左宗棠从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他家庭情况很差、很落后,这种反差刺伤了他的自尊心,慢慢培养出了他刚正的性格。

左宗棠先后扳倒湖广总督杨霈、官文,扳倒乌鲁木齐提督成禄。他在官场里敢于主持正义,并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技巧和方法,将那些大家公认的贪腐之员毫不留情地扳倒,我觉得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找到其渊源。

六、左宗棠的为官之道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概括为“禹墨为本,老庄为用”。而左宗棠一生的学养文化,我总结为“孔孟为体,韩庄为用”。为什么这么说?“孔孟”属于先秦儒学。而宋明理学的特点是“存天理灭人欲”。我认为,理学发展到这一步时,有一些不适应时代的地方。明朝时期,工商业文明开始发展。而工商业文明是建立在人欲基础上的,如果人没有欲望了,就进入了低欲望社会、无欲望社会,工商业文明就不存在了。比如人之所以要买钢笔,是因为有写字的欲望;人之所以要坐车,是因为有远行、远足的欲望。工商业文明下,人的一个动机或一种行为,都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

从这个角度看,宋明理学在当时已经出现桎梏社会发展的特性了,这个特性到了清朝更加明显。清朝为什么会搞洋务运动?就是承认了人欲。所以左宗棠从来不会说“灭人欲”,他的理念是“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损人欲”是减少不必要的奢华的欲望,“而存天理”是让自己的良心心安,不要去浪费。“蓄道德而能文章”,是说要养成正确的爱好。左宗棠自己就是“蓄道德而能文章”,所以他能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可以说,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的区别就在于,先秦儒学是率性的、自由的。

“韩庄为用”中,“韩”是韩非子,“庄”是庄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是国家理想主义者。左宗棠治军用的就是这种思想。

庄子与老子的不同在于,老子讲的是无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而庄子讲的是自由人生、艺术人生。所以我们看左宗棠的一生是很率性、很洒脱的。“率性”一词,在今天看来是贬义词,但其实这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且率性绝对不是任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意思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本性,就能符合天道。“修道之谓教”不是要压抑异化人的本性,而是在本性的前提下,追求我们的超越性。 “韩庄为用”就是在左宗棠身上体现出的特点。

当然,左宗棠的理念对军和民是有区分的。孔子重“仁”,孟子重“义”,因此左宗棠以孔孟的儒学构建了王道的思想,用以治民;用法家思想的“霸道”来治军。那么,对老百姓能用霸道么?不能,要王道治民。王道是什么?“仁爱”“民胞物与”的思想。能用王道治军么?也不能,历史证明王道是治不好军的。而左宗棠正是以王道治民,以霸道治军,所以才能够成为1200年一出的历史伟人。

左宗棠一生优秀的方面太多,特别是他在晚清污浊的官场里能做到纯粹而明澈,我认为,其个人的成长修身,包括在地域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传承方面,都有自己非常独到的地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921/11016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