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农家书屋”的实践与探索

2020年09月18日 15:49

1

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读者出版集团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农家书屋”工程旨在解决农民“借书难、看书难、购书难”问题。贵州省六枝特区积极探索以“农家书屋”资源为基础,整合县级图书馆、新华书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学校资源,采取“融合共建”方式,增强“农家书屋”实力,更进一步推动和推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文化振兴。六枝特区落别乡、郎岱镇、梭戛乡、新场乡、木岗镇、岩脚镇等乡镇,盘活“农家书屋”资源的典型做法对建设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五化建设”打造群众的暖心阅读阵地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是我国唯一以“特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划,全区有18个乡镇(街道办)、243个村(居)、75万余人,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区建有“农家书屋”243个,实现村村全覆盖,每个“农家书屋”图书至少2000册以上,能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

(一)建设标准化。六枝特区2007年开始营建打造第一批“农家书屋”,均设在村委活动室,每个“农家书屋”现有藏书2200余册、报纸期刊10余种,配有书柜、阅览桌、阅览椅、门牌、管理制度牌等。

(二)管理规范化。“农家书屋”的管理由村委指定专门人员进行日常兼管,做到责任到人。管理员负责每年补充更新图书的分类、编目、贴标、排架。“农家书屋”图书排架井然有序,阅览环境干净整洁,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且上墙,标识标牌规范醒目,书目登记和借阅登记条目清晰。

(三)图书形象化。“农家书屋”所选图书多为农业科技类,图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需要。近年来还针对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所选图书绝大部分拥有大量插图说明、直观性强,让群众一看就懂,易于观看。

(四)内容农技化。为了让群众更多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农业生产发展技术。从近几年选配的图书来看,均配备了大量政治理论读物和农业生产发展、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市场信息类等图书,让图书上接“天线”下接“农味”,更加贴近农民群众的需要。

(五)借阅灵活化。为了方便农民朋友借阅图书,六枝特区制定了书屋开放时间,并将书屋管理人员联系方式公布给群众,不仅在开放时间内保证群众随到随看,对一些开放时间外的群众需要借阅图书也保证“随呼随到”,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朋友看书难、看报难问题,在推动农民群众成为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个融合”共建群众的暖心阅读家园

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六枝特区主要采取了“四个融合”共建,达到了全方位、多层面覆盖,有效发挥了“农家书屋”的作用。

(一)融合“图书馆”共建,把农家书屋的“钙”补起来。一是找准相同职责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图书馆藏书量大、辐射面广的资源优势推进“农家书屋”规范化建设,并把之作为激活“农家书屋”资源的一个有效路径,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效;二是找准相同之处统一管理。借助区级图书馆打造文化示范区契机,统筹推进“总分馆”建设,把村级“农家书屋”纳入成为区级图书馆分馆统一管理,实行统借统还;三是找准相同难点统一培训。结合“农家书屋”和图书馆管理中的难点,组织人员开展“面对面”“手把手”培训“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并指导他们做好图书分类、系统运用等业务知识;四是找准相同规则统一系统。把“农家书屋”图书信息分类录入区级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借还信息共建共享,打通了村级“农家书屋”与区级“图书馆”各自为政的状态,解决了图书跨村借书不便等管理难题。

(二)融合“新华书店”共建,把“农家书屋”的“气”提起来。一是抢抓“新华书店”融合农村机遇,探索“新农”共建。把“农家书屋”建设与新华书店的站点打造有机结合起来,“农家书屋”的图书可向市场开放销售,所售出图书由新华书店进行实时补充,将售卖的图书利润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家书屋”管理员管理费用;二是以“群众需求”为服务宗旨,试行“买补”结合。把新华书店学生复习资料纳入“农家书屋”,学生可在“农家书屋”借阅或购买复习资料,若贫困学生购买复习资料困难,可进行登记领取复习资料或书籍;相关费用由新华书店、宣传部门、教育局、当地政府按照1:1:1:1比例给予补助。

(三)融合“乡村学校”共建,把“农家书屋”的“血”造起来。一是整合图书资源,让“农家书屋”强起来。如高兴小学、索考小学等一些乡村学校利用丰富图书资源,与“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互通互流”,增强了“农家书屋”的实力;二是整合管理资源,让“农家书屋”活起来。“农家书屋”通过和学校图书馆整合后,利用了学校图书馆专业管理老师对“农家书屋”进行了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农家书屋”各项规范化管理工作;三是丰富阅读形式,让“农家书屋”动起来。如采取“速记式”开展阅读记忆比赛、采取“读后感”方式开展征文比赛、采取“演讲式”组织学生演讲比赛等,有效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形成了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四)融合“文明实践站”共建,把“农家书屋”的“魂”立起来。一是学习与实践结合,争做新时代最美农民。如花脚村把“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建设结合起来,群众或学生在借阅图书时,也可观看学习视频、听宣讲,参与争做“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活动,形成了群众争做新时代最美新人氛围;二是拓展学习范围,争做乡村振兴“百事通”。运用“农家书屋”藏书丰富优势,引导群众借阅法律、医疗、等书籍,以开拓群众的阅读视野,让群众争做乡村振兴“百事通”,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四个不足”找弱项补短板

“农家书屋”历经13年来的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资金支持难以为继、图书利用率低、管理混乱等现实问题。

(一)硬件设施不足,“驱动力”不强。部分行政村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家书屋”是和村委办公室共用场地,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大部分书屋缺少工作电脑,借还图书皆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登记。同时,受经济状况、地域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农家书屋”未开通互联网服务,影响了群众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使农村开办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信息未得到充分利用。

(二)后续管理不足,“保障力”不够。一是后续经费不足。行政村工作经费少,开支繁多,读书活动、农民科技培训、文化活动得不到必要的经费保障,阅读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如,牛场乡菁脚村干部反映,“农家书屋”是村里丰富的知识“宝藏”,也想开展不同类别的征文、阅读感想等活动,但缺乏活动经费的支持,导致活动开展的后劲不足,“农家书屋”作用发挥不好。二是人员配备不足。“农家书屋”管理员大多为村委会成员兼任,均为义务管理者,且一身兼多职,精力顾不过来。存在“农家书屋”人人都在管、人人都不管的窘迫现状,造成“农家书屋”沦为“图书仓库”的现象。

(三)书屋利用率低,“聚合力”不足。一是基数不足。随着市场经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且具备阅读能力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农民成为“村庄”最后的“守望者”,他们大多70年代以前出生,知识水平有限,能读书的人十分有限,造成了基数不足。二是动力不足。虽然“农家书屋”配备了一定比例的新型图书,指导农民增强专业技能,实现增收致富。但现在农村基本上都是固定化的农作物和固定化的农业养殖,很少有农民愿意去搞创新型农业,农民缺乏通过学习成为新型农民的“内生动力”。

(四)理念模式落后,“时代性”不强。一是与互联网时代脱节。2007年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时,恰当群众文化需求旺盛,获取知识渠道单一,“农家书屋”工程的营建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在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上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13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民朋友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纸质图书,农民朋友更愿意上网享受“音像”兼具的视频,从“寓教于乐”的视频中获取所需知识。二是与农民生活脱节。农民的生活节奏基本上是白天务农,晚上看电视、刷短视频,闲暇时间被娱乐化挤占,没人愿意花时间看书。此外,农民认为读书只是学生的任务,缺乏继续教育的意识,谁整天跑书屋里看书,容易被街坊邻居笑话,舆论容忍度低。“农家书屋”是村里的“亮点”,但却难以“亮”进农民的心里,“农家书屋”,沦为了“形象工程”。

“三个突破”共建新时代“农家书屋”

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做强做优一批示范书屋,规范提升一批标准书屋,让农家书屋有书读、有人管、有活动吸引,形成聚人气、有活力、可持续的生动局面。

(一)在基础设施上,力求“新标准”。一是整合不同层面优势资源把“农家书屋”建大。将“农家书屋”与区级图书馆数字化系统联通,同时与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农村远程教育室等资源整合起来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以节约“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成本,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和综合效能;二是持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把“农家书屋”建优。一方面,加快推进多媒体设备、电子借阅机的配备使用,拉近群众与现代科技成果的距离;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元素,推动“农家书屋”更好地满足家庭、个人的需求,让广大农民群众跟上时代的脚步;三是切实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把“农家书屋”建好。各级可采取一定的比例投入,不断加大对“农家书屋”的保障,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的软、硬件设施,解决管理人员报酬,支持各项活动开展,以满足群众的阅读需要。

(二)在管理服务上,力求“新突破”。一是组织多样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网上教学、现场指导、实地参观等方式,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为合格者颁发“农家书屋”管理员资格证书,并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二是实行多样管理。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农家书屋”,由新闻出版、市场监管部门核发经营许可证,由新华书店提供适销对路的图书,交给书屋代销,走借、售结合的发展之路;三是采取多样补助。每年挑选一批“农家书屋”推荐成为中央级、省级示范点,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填补“农家书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后续资金支持不足现状。此外,积极发挥示范点作用,对被“选优评先”的“农家书屋”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三)在内容质量上,力求“新农味”。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读书用书活动,引导村民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努力培养农民群众的阅读兴趣;二是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元素。依托“农家书屋”开展我眼里的“最美乡村”等征文或演讲比赛、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最美农民”“最美家庭”或“最美劳动者”等实用技能大比武,以提升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三是纳入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各级相关部门要将“农家书屋”建设及管理纳入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农家书屋”管理不好甚至不管的单位(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规定追责问责。

把“农家书屋”建好管好用好,是各级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基层宣传部门初心和使命所系。让“农家书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农村的理论传播阵地,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乐园。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918/11021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