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任大援: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
2020年09月27日 13:54
任大援 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长青学者
怎样才能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深入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这就讲到学习的问题,一个是学习的内容,一个是学习的方法。我们今天侧重讲学习内容,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什么。要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础性的方法就是读书。所以,我们要谈到经典的阅读问题。而在谈经典的阅读问题前,我们要先介绍经典。要先了解有哪些经典,再讨论怎样阅读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广义上的经典,按照中国古代固有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我们今天就讲“经、史、子、集”中的“经”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孔子刚刚开始传播古代文化的时候有六部经典,所以叫“六经”。“六经”后来怎么样变成了“五经”呢?我们今天就要讲这个过程。所以我今天讲课的关键词就是“五经”“十三经”“四书”。这就涉及传统文化中“经”的部分。当然,我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单纯学习“经”的部分,还要学习“史、子、集”的部分。“史”就是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书籍。“集”就是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已故学者朱自清先生在1942年写过一本书,叫《经典常谈》。从1942年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但是我认为这仍然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虽然这本书很小很薄,但是内容非常好,价值非常高。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讲今天的重点——“经、史、子、集”中“经”这部分,具体来说就是“五经”“十三经”“四书”。 为什么说“经”在“经、史、子、集”里特别重要呢?因为中国古代的这些经书,即狭义的经典,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主要承载者,而儒家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又占特别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分四个问题来讨论中国古代的“经”。
第一,我们讲经典现象。第二,我们讲经和经学。第三,我们讲经学的发展和演变,即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过程。“五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变成“十三经”。清代有一个大学者叫阮元,他主持编写了一部书,叫《十三经注疏》。第四,我们讲另外一个经典——“四书”。“四书”是从“十三经”转化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化?“四书”有什么意义?下面我们就一一展开讨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现象
什么叫经典现象?如果把人类文化放在一个综合平台上来考虑,我们就会发现,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文化,都以经典作为人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准则。当然,这些经典大部分是以宗教的形式呈现的。但是也有例外,中国文化就不是以宗教的形式来讲经典,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中国也有经典,就是儒家的经典文献,它叫作“经”,但是它却不是以宗教为依托。儒家的经典没有宗教的外衣,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这点特别值得注意。
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就讲了一个文化现象,从而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二、中国古代的经与经学
(一)经与经学的概念
“经”这个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经,织也。”“织”就是织布的“织”,“经”和“织”都是形声字。“经”的本义就是经线。织布的经线和另外一种线相对应,是什么?纬线,经线是竖着的线,纬线是横着的线。
相比较而言,在织布时,经线更重要,因为要等到经线码好以后,再用纬线来进行编织。织布机就是在纬线和经线中来回走动,最后织成布。经线是一个原则,经线乱了就织不成布。
所以从经线的原则引申到具有原则性的文献也叫“经”,在现代汉语中叫“经典”。“典”就是册,“典”和“册”都是象形字,就是一片一片的竹子或者木片。因为经线是带有原则性的,作为文献里带有原则性的那些文献就被叫作“经典”。当然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古代的书都是用线串起来的,把竹简削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用麻绳等连接起来,所以就叫作“经”。但是主要是取其具有原则性的含义,它是一个准则。经线是织布的准则,经典是古代书籍和文献的准则。这就是“经”本来的意思。
在先秦早期,“经”并不是儒家所独有。在其他诸子中,比如墨子、管子也有叫“经”的篇名,比如《墨子》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但是在汉代以后,“经”就为儒家所独有了。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叫作“经学”。
(二)经学的确立
经学是怎么产生的?经学是儒家所特有的概念,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一个表现。所以经学的产生有一系列的过程。
首先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有500多年的时间。百家争鸣的特点是什么?各种学说纷纷涌现,都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而在秦始皇时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叫“焚书坑儒”。秦始皇不允许各家各派再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秦始皇的时代是“以吏为师”,“吏”就是官吏的“吏”。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一种人员,叫“博士”,也叫“博士官”,是给各诸侯国王提建议的人。秦始皇的时代仍然有博士官。博士官经常对秦始皇提出批评,批评最多的一件事是什么?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这遭到了儒生的批评。秦始皇对这点非常不满。有一天,他找到一个借口,把这些又提批评建议的儒生全部杀掉了,同时下令把天下所有的书全部烧掉,“以吏为师”,于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情况荡然无存。这在历史上叫“焚书坑儒”事件。当然,秦始皇统治的时间很短,十四五年的时间秦朝就灭亡了。
接下来的汉代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汉初的时候,天下人无书可读。这样的形势也恰恰符合汉初统治者的思想。汉初统治者的思想叫作“与民休息”。“与民休息”是什么?就是用轻徭薄赋的方法让老百姓再恢复种田,过比较自由的生活。所以汉初的统治者推行“黄老无为”之术,与民休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但是唯一的缺点是基本上没书可看。
汉代的学校叫“太学”,是国家办的学校。太学里的老师是博士官来担任。所以太学里的老师就根据自己的记忆,把先秦儒家的书再教给学生。然后学生通过记录的方法,把先秦儒家的著作慢慢地恢复。也可以说,汉初在国家的大学里恢复了儒家的思想。用什么样的方法?老师讲学、学生记录,学生在竹简中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一个竹简,所以叫“汉简”。后来用这种方法保留的儒家著作就叫作“经今文”。汉隶是汉代的通行文字,用它抄写的儒家经书就叫作“经今文”,也叫作“今文经”。
所以在汉代太学里,是通过博士官(汉代太学的老师)给学生讲课、学生记录的方式,开始把儒家著作恢复起来。后来,在汉武帝时代发展出“五经博士”。
除了老师讲学这种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秦始皇下达“焚书令”以后,有些书籍被民间偷偷地保留了下来,比如《尚书》。秦始皇的时代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统一文字,叫作“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书同文”,就是整理统一的文字,叫“小篆”。但是小篆非常难认,所以汉代人不用小篆写字,而是用汉隶写字。因此,在汉初发现的先秦儒家典籍,比如《尚书》,只有少数人认识。所以皇帝就派人到发现者的家里,由发现者口述、官员抄写的方法来恢复典籍。
在汉代,儒家的书在文字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经今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抄写而成的;还有一种叫“经古文”,就是保留先秦文字的原模原样。读法有点别扭,所以今天很多人叫“今文经”“古文经”,也没有问题。
到了汉武帝时代,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汉武帝希望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他有这种想法?一方面,汉武帝有很多大将,比如卫青、霍去病,他们都是抗击匈奴的英雄,特别能打仗。另外还有一点,汉武帝不想再实行“黄老无为”的思想方针。所以他就要寻找另一种统治思想。他的一个想法就是用儒家思想作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
当然这也是有缘由的。汉代是用察举制选拔官员,地方上表现特别好的优秀人才推荐到朝廷,朝廷用考试的方法选拔。这叫作“举贤良”。在汉武帝的时候,有一次举贤良,选拔了在今天河北某地的儒生董仲舒。董仲舒在家里研究哪本儒家的经典?我们现在的史学家和研究者绝大多数读的是《左传》,也叫《左氏春秋》。因为这部书比较忠实于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恰恰董仲舒研究的不是《左传》,他研究的是《春秋公羊传》。董仲舒告诉汉武帝,他认为《春秋公羊传》有两个重要思想,他称作“微言大义”。哪两个“微言大义”呢?一个叫作“大一统”。就是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听到这个非常满意,因为他就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董仲舒说在《春秋公羊传》这部书里,“大一统”是它重要思想之一。
第二个思想是什么?董仲舒说叫“尊王攘夷”。“攘”有排的意思。“尊王”,就是要推崇统治者的权威、帝王的权威。“攘夷”,汉代人理解的就是抗击匈奴。这也特别符合汉武帝的想法。“大一统”和“尊王攘夷”这两点都特别符合汉代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状况。所以汉武帝决定把儒家思想作为全国的统治思想。所以他就提出了一个主张,叫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代非常重要的政策。从此之后,儒家思想就获得了最高的地位。所以汉代的太学(相当于国家官办大学)里设立了经学博士,一部经设立一个博士,专门讲一部经书。这个经书是指儒家的经书,一共有五部,就叫作“五经博士”。
通过这一系列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黄老无为”政策,然后是“五经博士”的出现,最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思想领域里的最高地位确立起来,这就是经学的确立。
(三)“五经”的内容和经学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汉代确立的“五经”有哪些内容,它的意义是什么。
1.“五经”的内容
在讲“五经”的内容之前,我还要解释一个问题。在春秋时期,中国有两个私人讲学的开创者,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墨子。要讲学就要给学生读书和学习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就整理了六部古代的文献,当然有些是他亲自书写的。这六部书其中有一部叫《乐经》,这部书很早就丢失了,在战国时期就找不到了。所以在汉代只有五部经,没有关于音乐的这部经。因此,后来我们通常都说“五经”,而不再说“六经”。“六经”中关于音乐这部书哪儿去了?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通常学术界认为音乐这部经已丢失,所以我们现在的说法就叫“五经”。
“五经”的内容,今天我们依据的是《庄子》的说法,因为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战国晚期,庄子写了一篇名为《天下》的文章,文中就讲到了“六经”。后来,汉代的司马迁作《史记》,对六部经书的介绍和说法跟庄子也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就用庄子的说法。
第一部是《诗经》。庄子说,“《诗》以道志”,就是《诗经》这部书是讲人的志向。“志”就是志向的“志”。比如一个诗人到大自然中去,他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就会借景生情表达自己的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看起来是写景的,但是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的思想。所以诗不是单纯的为描写而描写,而是表达诗人志向的。这是中国古诗的特点。《史记》里怎么说?《史记》里说,“《诗》以达意”,“意”就是意见的“意”,和庄子的意思是一样的。孔子也说过一句话,叫作“诗言志”,诗是讲人的志向的。
第二部是《书经》,也叫《尚书》。《尚书》的“尚”常见的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比如大禹要治水,他发布一道政令,召集贵族,开一个誓师大会,就叫作“禹誓”。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作《尚书》。总之,《书经》(即《尚书》)这部经是讲古代历史和政治事件的,和夏商周时代的政治有关,所以叫作“《书》以道事”。
第三部是《礼经》,《礼》有点复杂。《礼》后来有三部。我们这里说的是《仪礼》,孔子给学生发下去的教材是《仪礼》。《仪礼》讲什么?“《礼》以道行”,就是讲人的行为准则的。《史记》里怎么讲?《史记》讲,“《礼》以节人”,“节”就是约束、制约的意思。礼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大夫见了诸侯要怎么样,大夫见了大夫要怎么样,诸侯见了诸侯要怎么样,这都是《礼》所讲的内容。所以,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读一部《论语》,要全面地学习。比如礼仪,包括礼貌,也包括语言上的礼。现代一些年轻人说话非常随便,甚至有一些粗俗的话随口而出。我们可以学习古代的《礼》,看古代人怎么讲话,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四部是《乐经》,关于音乐的这部书(现在已丢失)。《庄子》是这样讲的:“《乐》以道和”。音乐是讲和谐的,音乐也调节人的情志。
第五部是《周易》。《周易》这个经也很重要,叫“《易》以道阴阳”。《周易》是用阴阳两个概念来描述宇宙结构以及万事万物的变化,所以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里与哲学比较相关的。
第六部是《春秋》。《春秋》是一部历史书,讲什么?“《春秋》以道名分”。《春秋》是讲社会的等级结构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伦理为中心的宗法等级结构,《春秋》通过历史的叙述来表现这种结构。这个结构在中国古代就叫“名分”。什么叫“名分”?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安其分”,这就是古代的名分。《史记》讲,“《春秋》以道义”。义是什么?义是原则。在社会中,个人的处事原则与其地位有着密切关系,与其名分有关,名不正,则言不顺,什么样地位的人就要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当然,这是古代的规则,我们今天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六部书分别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有政治,有哲学,有历史,有艺术,有文学。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把古代的这些文献整理起来,开创私人讲学,把它流传下来;再通过后人的不断整理,不断丰富,变成了“十三经”。
2.经学的意义
经学的意义是什么?孔子给学生讲经书,有的学生对知识性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孔子反而给予批评。孔子说,你不要只注重知识性的内容,这些书既有知识性的内容,也讲做人的道理。知识的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要并重,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
孔子用经书把自己的思想贯穿起来,成为广义的人生教育学。什么叫广义的人生教育?教育不光是获取知识,只获取知识,那就是狭义的教育学。我们今天也有这样的问题。我小时候有一种说法,叫“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你学了数理化,不学习做人,那数理化怎么应用呢?所以,广义的人生教育就是把知识的教育与人生的教育结合起来,这就是经学。所以“五经”在今天的一个意义就是广义的人生教育学。不仅要学知识,同时也要学做人。
(四)经学的作用和特征
在汉武帝时代,经学通过博士官的转化,通过教育的渠道,成为汉代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前,经学都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学在封建社会有三个特征,我简单说一下。
第一,经学支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
第二,儒家思想借助经学的形式,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基础。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什么儒学占统治地位?因为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是地位最高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以它就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当然,在今天的社会,我们要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
第三,儒家的思想成为经学以后,有没有消极的方面?这是肯定的。儒家思想借助经学的外衣,也就是借助统治者的权威,具有了独断性。什么叫独断性?就是不能批评,不能怀疑,不能指责。这种独断性就遏制了人思想的自由。所以儒家在封建社会也有这种局限性。
这就是第二个大问题——经与经学。在先秦时期,特别重要的经典才能叫作“经”。汉代以后,只有儒家的思想才能用“经学”这种称呼,它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三、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过程
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发展问题,就是讲经学在历史上的发展。首先,孔子整理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删繁就简,再加以注解、润色,给他的学生作为基本的读本。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非常简略,简明扼要。所以在孔子的时代,经也不是特别容易看懂的。这就需要有人加以注解,把内容充实、丰富一下。比如《春秋》里的“王正月西狩获麟”这么几个字,讲的是什么事情?“注”是对古书的注解,注解就要叙述多一点。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需要再细化、疏展开。后来,“五经”变成了“十三经”,清代人把“十三经”的注和疏都放在一起,就叫作《十三经注疏》。
首先是《春秋》。《春秋》是一部历史书,它讲的是孔子所在的诸侯国——鲁国的历史,但是在孔子整理《春秋》之后,紧接着就有人给它注解,有三个注解,这就把《春秋》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了。
有哪三个注解呢?一个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在汉代特别流行这部注解,叫《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还有一部叫《春秋谷粱传》。有一个叫谷粱赤的人作的传,谷粱是复姓。这一部非常不常见,今天见到的就更少了,研究它的人也不多。另外一个人就特别有名了,叫左丘明,《国语》也是左丘明所写。左丘明注解的《春秋》叫《春秋左氏传》,也叫《左氏春秋》或《左传》。这部书因为特别忠实于历史原貌,所以被史学家引用得最多。我们今天学习也大体上用这部书。
有一位注解《论语》的学者,叫杨伯峻,我也非常推崇。他为什么注解得特别好?有一个原因是杨伯峻先生,包括他的长辈,是研究《左传》的。所以,我们把《左传》研究清楚了,对《论语》中的好多内容更容易把握。因为《春秋》这部书是孔子家乡鲁国的历史,《论语》大部分是发生在鲁国的事情,和孔子有关系。《左传》这部书在今天看来特别重要。但是在汉代,因为它是用古文书写的经书,因此并没把它列为官学。
没有注解的《春秋》我们叫作“春秋白文”。但是《春秋》一出现就有人为其作注了。因此,原本的五部经书,其中的《春秋》变为三部,从数量上来说就变成了“七经”。
还有一部经叫《礼》,简单的说法叫《礼经》。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说法叫“三礼”。孔子整理的给学生做教材的那部书叫《仪礼》。《仪礼》是讲贵族之间行为准则的,所以叫“《礼》以道行”。但是为什么贵族之间要用这样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呢?司马迁说“《礼》以节人”,为什么要节制自己呢?因为有很多的道理。这个道理和西周的官制有关系。所以,要理解《仪礼》,还需要了解周代的官制。因此,后来又有人写了一部书,叫作《周礼》,也叫《周官》,是讲西周的典章制度的。有了《仪礼》,后来又有了《周礼》(《周官》),但是对礼仪还不一定能够理解得非常好,所以后来又出现了一本书,叫《礼记》,可以说是关于《礼》的笔记研究心得。
《礼记》是一篇一篇的,比如讲学习的叫《学记》;讲丧葬的,人死了以后,他的亲属穿什么衣服,有《丧服篇》;讲音乐的,音乐和礼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有《乐记》。《礼记》里有关于礼的各种讨论,这些讨论有的比较具体,也有的比较宏观。比如“四书”里有一篇,叫《大学》,它原本是《礼记》里的一篇。《大学》讲什么?讲儒家的根本性道理、宏观道理。还有一篇叫《中庸》,也讲宏观的道理,后人把《大学》和《中庸》单独抽出来,组成了“四书”的体系。所以,这些讲礼的书,有从宏观的角度讲礼,有从微观的角度讲礼,把它编纂在一起,又形成一部书——《礼记》。
在汉代有很多人研究《礼记》,比如戴德、戴圣,叔侄二人都研究礼。叔叔叫大戴,侄子叫小戴,大戴整理的《礼》叫《大戴礼》,小戴整理的《礼》叫《小戴礼》。清代人整理“十三经”的时候,把《小戴礼》放入“十三经”的体系。所以我们通常叫的《礼记》实际上在汉代是《小戴礼记》。
所以《礼》这部书本来是《仪礼》,后来有《周礼》《礼记》,所以也变成了三部。这样《春秋》变成了三部,《礼经》变成了三部,就变成了九部经。再加上原来的《诗经》是一部,《尚书》是一部,没有变化。《周易》是一部,有没有变化?有变化,但还是一部经。有什么变化?《周易》本来是《易经》,但是在战国的时候,学者给它加了传。有十部解释《周易》的传,叫作《易传》,但是合在一起还是一部书,没有改变它的数量,所以《周易》还是一部书。我们现在说的《周易》这部书是《易经》和《易传》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易传》多数掺和在经书的经文中,当然也有单独成篇的,比如说《易传》的《系辞》篇就单独成篇。
《春秋》变成了“三传”,《礼经》变成了“三礼”,再加上《诗经》《尚书》《周易》,就变成了九部。到了宋代,宋代人把《论语》加进去,把《孟子》也加进去。同时还把《孝经》也加上,因为“孝”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内容。再加上一部字典类的书,叫作《尔雅》。所以到了宋代,五部经书就变成了“十三经”,就是“春秋三传”“三礼”,再加上《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孟子》《孝经》《尔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十三经”体系。
比起“五经”,“十三经”体系在分量上就大得多了,而且注家也特别多。因为到了宋代以后,中国印刷术蓬勃发展起来,宋代既有雕版印刷术,又有活字印刷术。所以宋代人大量地刻书,同样一部书,注解的人很多。到清代以后,这种情况甚至变成一个负担,所以清代大学者阮元,专门组织人将“十三经”的注和疏加以整理,把最好的集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全部儒家思想的完整版本。
五、“四书”及其意义
从春秋时期孔子整理了六部古代经典,到后来一部亡遗,剩下“五经”。“五经”在汉代以后慢慢发展成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并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丰富,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烦琐。所以唐代李白就曾有诗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所以,唐代人开始思考:能不能找到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把它精炼化,让老百姓比较容易掌握?当然,唐代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有一些历史因由。一是经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同时也越来越烦琐,因此它内在的发展需要简化、精炼化。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开始只在少数百姓中流传。汉亡以后,魏晋南北朝混乱时期,佛教得到广泛流传。唐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所以玄奘(唐僧)到西天去取经,了解它的真义。在唐代的时候,佛教对儒家的正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唐代皇帝非常信佛,不仅如此,唐代皇室还尊奉法门寺佛祖舍利为“护国真身舍利”,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为佛骨迎送供奉,这引起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反对。
有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叫韩愈,他就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叫作《谏迎佛骨表》。但是宪宗不买账,所以韩愈就被贬走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但是韩愈的《谏迎佛骨表》表现了儒家知识分子想争回儒家正统地位的思想。所以韩愈就想,我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把儒家的正统地位恢复过来?他写了一篇文章,这是《韩愈集》里面很有名的一篇文章,叫作《原道》。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什么叫仁,什么叫义,什么叫道,什么叫德,都写了,还有你读什么书,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东西等,他把整个儒家思想都加以描述,在文献上、在理论上总结了儒家思想。
另外,韩愈还做了一件事,他试图把儒家思想的核心找出来。他把《大学》《中庸》拿出来加以表征。他认为《大学》《中庸》很重要,读这两篇就等于把儒家思想把握了。然而韩愈做这件事并没有做彻底,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得到知识分子的响应。
到南宋,中国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把《论语》《孟子》从宋代的“十三经”体系拿出来,然后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放在一起,称作“四书”。同时朱熹用毕生精力注解了“四书”。他认为如果让天下百姓读这四部书,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儒家思想,而且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所以,“四书”在封建社会后半段的地位变得特别重要。
从韩愈到朱熹,他们做的简化工作不是简单化,而是精炼化,给后人学习儒家经典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直到今天,要学习儒家经典,我不建议一上来就读“十三经”,也不是一上来就读“五经”,而是先读“四书”。所以,“四书”的出现给天下的百姓提供了一个学习儒家思想的方便之门。当然,朱熹的《四书集注》也把他自己的理学思想渗透到了其中。
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中国古代的经学发展在形式上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孔子整理了“六经”,然后变成“五经”,发展成“十三经”,是越来越丰富的。所以我们要真正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认真地读“十三经”,读各种注本。但是对于初学者,对于青年人,先读“四书”。所以“五经”到“十三经”是一条道路。“五经”到“四书”又是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简化的道路,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方便。
所以,我们讲文化自信,首先要读古代的书,要阅读经典,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建议大家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作为入门。今天我们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经”的部分作了概括说明。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0927/1102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