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关于抓好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思考

2020年10月19日 11:19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过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从江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政治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探索出“115511”攻坚体系、“1+19+34+N”立体式帮扶格局、党建引领“365”有组织化劳务就业模式等有益经验。积极用好中国贸促会、澳门特区政府对口帮扶、杭州萧山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州定点帮扶资源,有效凝聚起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强化村级党组织引领作用,重点发展生态鸡、食用菌、百香果、蔬菜等富民产业,有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有效促进全县贫困人口均达到脱贫标准。坚持“一个”统领,增强脱贫攻坚责任意识。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从江县委带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6”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州委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安排部署。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将从江县833个党组织纳入“铸魂行动”平台管理,制定下发党支部组织生活规范流程,督促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三是抓好党员教育培训。组织78名新任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和实战训练;组织3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到安龙、西秀区等区县学习产业发展经验;于7月20—23日,采取“集中学习+经验交流+实地观摩+分组研讨”等方式,对150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理论辅导和专题教学,有效提升攻坚干部实战能力。及时制定《从江县2020年县级党员教育重点培训计划》,按照县级普遍培训、基层党委兜底的原则,拟分级开展9期党员教育培训班,切实提升打赢歼灭战本领能力。

建强“两个”体系,驱动脱贫攻坚强力引擎。一是建强指挥体系。建立“条块结合”机制,从块块上构建了县脱贫攻坚指挥中心,乡镇指挥部、村级指挥所三级作战指挥体系,组建19个县级干部领衔的驻乡镇督战督导队,并与所督导乡镇负连带责任。从条条上构建了“三保障”+安全饮水、易地扶贫搬迁和鸡菌果蔬+劳务就业等16个由县级干部领衔的工作专班,分别负责面上一项工作。严格实行“地方部门双追责”,与18个行业部门签订责任状,督促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召集97家县直帮扶部门一把手召开“三落实”专题会议,对责任再压实。二是建强包保体系。制定印发《督战作战方案》《县级领导干部“下抓两级”制度》等文件,县级领导干部带头“联1包3帮5”,即负责联系1个乡镇、包保3个以上贫困村、帮扶5户以上贫困户,每个月到乡村调研指导不少于4次;示范带动105个县直部门与207个贫困村结对帮扶,6554名干部与3116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村村有部门包保、户户有干部帮扶。

抓实“三项”主责,汇聚脱贫攻坚工作合力。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开展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实行“四个一”包保措施,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3个;全县377个行政村2226个村民小组,共设置党委1个、党总支135个、党支部379个,划分党小组1438个,在合作社建立党组织26个。按照“一好双强”目标,调整村党支部书记9名,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制,68个村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二是配强攻坚队伍。对全县19个乡镇、18个行业部门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进行全覆盖分析研判,对乡镇和部门空缺的班子成员及时配备到位。明确70%以上的机关干部下沉到村开展帮扶工作,全县共有2125名干部在一线蹲点帮扶,实现了每个村至少有4名以上正式干部。同时,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机制,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指挥所长、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网格员的到岗到位、发挥作用等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及时了解掌握情况,通过分析研判及时调整不胜任不尽职的8 名驻村第一书记、16 名驻村干部,同时对帮扶工作不扎实的4 名帮扶干部进行全县通报;提醒约谈57 名驻村干部和网格员。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将195名省、州科技特派员和县乡农技人才匹配到370个重点村的568个村级主导产业,有效推动产业和专家有效对接,专家“沉”下去,产业“扶”上来,帮助乡村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截至目前,各级共开展专家联系862人次,农业专技人才到田间地头服务698次,帮助解决问题453次。

注重“四个”管理,激发脱贫攻坚的担当作为。一是强化约束管理。制定印发《从江县脱贫攻坚“三率一度”工作问责办法》《从江县脱贫攻坚“十个一律”立案查处规定》,开展组织系统挂牌督战电话访谈工作,随机抽取县直帮扶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级指挥所长、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网格员共46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政策知晓、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等情况,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铁的纪律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二是落实激励政策。督促各乡镇及时发放村干部报酬,对全县1361名村(社区)专职干部开展健康体检;全县共有34名村干部(今年新增15名)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政策,形成了干事创业良好导向。注重组织激励,对在脱贫攻坚中表现突出的275名共产党员、169名党务工作者和100个基层党组在“七·一”期间作为“两优一先”进行了表彰,对120余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指指挥所长进行表扬,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三是落实培养使用力度。坚持在脱贫一线识别和考察干部,通过实地调研、随机查访、常态研判等多种途径,实行动态管理,深入了解掌握各乡镇、各部门一批表现优秀的干部,及时提拔重用和跟踪培养。4月以来,全县共提拔重用干部23名,累计储备优秀科级干部499名。开展好谈心谈话,帮扶部门主要领导为一线干部鼓劲打气、提振士气。四是落实待遇保障。跟进落实好驻村工作经费、生活补贴、健康体检、人身意外保险等政策,督促帮扶单位为派出干部和村级指挥所购置办公设备和生活用品,让他们安心战、加油干。

优化“六项”战法,推动脱贫攻坚精准有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推行“六战”,形成了“115511”攻坚体系、战术布局。一是始终紧盯“1个标准”战。严格贫困退出标准,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落实,既不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影响成色。二是持续夯实“1个基础”战。坚持扶贫对象精准管理,持续夯实建档立卡信息基础。探索运用APP对未脱贫的4027户精准到户到人挂牌作战,6月底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清零,深入开展常态化筛查,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疫情影响户的监测排查帮扶,严防返贫致贫。三是着力抓实“5项重点”战。聚焦工作基本要求,坚持户户见面,稳定住、巩固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成果,防止反弹;31872人搬迁群众已全部入住,持续加强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四是强力推进“4+1”产业战。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推广“党社联建”“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重点发展“4+1”产业。。目前,全县养殖生态鸡226万羽,种植百香果1.25万亩,种植蔬菜2.5万亩,种植食用菌0.3万亩,实施有组织化劳务就业14.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5万人。五是坚持强化“1个支撑”战。今年已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47亿元,比去年增长26.63%。同时,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国贸促会定点帮扶、澳门对口帮扶和40个省直单位支持保障从江脱贫攻坚机遇,千方百计抓资金筹措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六是全面加强“1个保障”战。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增强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持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增强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

 

2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要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集中优势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一、强化责任落实,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工作双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关键是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找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结合点,把“两张皮”拧为“一股绳”。要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把基层党建目标任务与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有机融合,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心放在挖“贫”根、寻“困”源、治“贫”病上,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做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同频共振”。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带头包保责任机制,强化党员领导示范带头作用,并探索建立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做到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各方协作、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用活用好各种扶贫资源,做到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就把党组织阵地建设“捆绑”起来,有产业链的地方就把党建工作融入进去,有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就由党员带头冲上去。

二、加强教育引导,从根源上解决思想贫困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坚持不懈抓好扶志扶智工作,不断激发脱贫的可持续内生动力。一方面持续开展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感恩教育,宣传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导向,激发群众自立自强意识;加强政策激励,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摘掉穷帽、斩断穷根,防止政策养懒汉。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并开展好非贫困村、非贫困人口普惠政策宣传,统筹整合资源加大支持,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自主脱贫致富,同步实现小康。三、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激发发展内生动力。抓实村级集体经济,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是实现贫困地区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的换件,各农村党组织要整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助力脱贫攻坚的一剂“良方”。要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以村集体为主导,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全力推进产业发展。采取村集体主办、党员干部带头办、支持能人办等多种创办方式,组织所有的贫困户都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合作社生产和经营活动,通过经济利益联结,保障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产和分配收益,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可持续脱贫,稳步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四、精准选派攻坚干部,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干部锻造成才的“淬火炉”,统筹做好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选派工作,持续推动各种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为攻坚一线工作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认真剖析基层致贫原因和发展滞后原因,深挖根源,找准症结,有针对性分类选派干部到扶贫一线。针对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要选派党性强、熟悉党务的干部去驻村帮扶;产业发展滞后的,要选派熟悉产业发展的农业技术人才去开展驻村帮扶;矛盾纠纷集中、热点难点问题较多的,要选派熟悉法律、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去驻村帮扶,切实让干部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特长,确保帮扶有成效。要严格实绩考核,制度科学合理考核方案,细化考核的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探索建立“三个一批”制度,对工作成效不大、贫困村和党员群众评价不高的工作队要坚决撤换,召回一批,进行“回炉再造”;对好的优秀驻村干部典型,表彰一批,营造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对那些真情帮扶、业绩突出的驻村干部,提拔重用一批,营造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确保把脱贫攻坚工作落深、落细、落实。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1019/11045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