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以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0年10月21日 15:14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将贫困户吸纳到园区、捆绑到产业链上,因地制宜引导和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一是发展特色种养业:九里滩村经济联合社引进牦牛16头发展牦牛养殖;阳周村经济联合社引进湖羊20只、小尾寒羊30只,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发展特色养殖的同时保障集体资金安全;阳周村整合流转集体土地1000亩,引进2个山药新品种推广种植,亩净收入8000元以上。二是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沙畔村经济联合社建2座大型温棚建设采摘基地,发展采摘农业;九里滩村将脏臭黑水沟予以整治,建成休闲垂钓园向外承包,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三是发展农机服务产业:沙石峁村经济联合社经营大型农业机械,每年盈利3万元左右,带动脱贫户稳定脱贫。四是发展股份经济:杨二村经济联合社向驻地企业注资入股,每年分红2.4万元左右;九里滩村6户贫困户依托光伏产业项目,每户年增收520元,受益25年。
为了打造杨桥畔镇乡村振兴示范村,突出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作用,杨桥畔镇将全镇最大的行政村九里滩村作为样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总要求,以党建为统领,认真调研,精心谋划,实施了熊小河乡村振兴项目。
在初步调研中,镇党委、政府发现九里滩村内有一股清泉从村中心涌出流经小河沟最后汇入芦河,据当地村民讲这是全村乃至全镇仅有的清泉,也是赋予九里滩灵气的生命之泉。可是,由于河道狭窄,加之随意丢弃的垃圾日积月累,导致河水不流通,河面变黑发臭,成了一条臭河浜,严重影响了村民健康和村内生态环境。杨桥畔镇党委、镇政府决定以治理河道、恢复清泉为该村乡村振兴建设的切入点,一方面,筑建水坝,建设休闲垂钓园,发展集体产业养殖园,壮大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治理美化环境,为村民提供一个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截至目前,泉眼清理、河道清淤、河道垃圾处理、芦苇栽植、护坡建设、拦水坝建设、防护网建设以及坝边小广场建设等基础性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垂钓池也已建成并承包给个人使用。如今,建成的和谐园已经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游玩,放眼望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一幅美丽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6月8日至10日在宁夏考察时提出:“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因此,以党建为统领,找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切口,全面建成和谐美丽宜居乡村,是当前基层政府的首要任务。
以党建为统领,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党一贯以来的方针政策,也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基础条件。镇党委要充分研判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利用换届选举、后备干部管理的契机,大力选拔任用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并对照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薄弱环节,举一反三,逐一整改,以“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夯实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规范管理和运行,增加村民收入,防止返贫,进而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抓好党员管理教育,促进党员履职尽责。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了基层党员的勇气和本领。杨桥畔镇的党员领导干部纷纷冲在一线,主动请战,他们主动帮助村集体规划发展模式,用消费扶贫、志愿服务等形式实现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两手抓、两手硬。通过日常的“党员三类五星管理”“固定主题党日”“党员履职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党员的勇气和本领在疫情爆发的危机时刻得到了充分显现,切实发挥了先锋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通过一场历练提升了党员的思想政治站位,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储备了高学历、高本领的后备管理人才。
支部建在网格上,发挥党组织的最大效用。阳周村是杨一村和大桥畔镇的合并村,历史遗留的矛盾纠纷较多,严重限制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了营造稳定和谐、安定有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环境,镇党委领导阳周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召集离退休村支部委员、新乡贤、老党员组成矛盾纠纷调处小组,化解了一个个“拦路虎”,顺利推进了项目的正常施工运行。将支部建在网格上,以党建为统领,镇党委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先后实施了沙畔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沙石峁、九里滩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项目、杨二村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建设项目和九里滩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了“美丽杨桥畔”建设。
基层党支部要以党建为统领,促发展,促稳定,建强党组织队伍,建立起党员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明党员干部奖惩制度,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产业,增加村民收入,丰富村民生活娱乐方式,建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推动建成和谐宜居、美丽安全的新时代乡村。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1021/11047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