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走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之路
2020年10月23日 15:53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全国各地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中西部22个省区市,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之路,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比如,云南独龙族通过发展草果、独龙蜂等生态产业,挣脱延续了千年的贫困;湘西十八洞村依托生态、文化优势,在乡村旅游的路子上按下了脱贫“快进键”;重庆武隆变“山区”为“景区”,全域旅游让数万贫困户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
一、云南独龙江生态脱贫闯出的新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地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近年来,独龙江乡闯出了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生态脱贫之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让群众增收?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独龙江乡瞄准了以草果为主的林下特色产业。在“老县长”高德荣试种草果的基础上,2012年初,独龙江乡大面积推广草果种植,林业、扶贫、农业、民宗等部门组合发力,通过免费发放草果苗、送技到家门等方式帮扶独龙族群众种植草果。从一户到几户、从一个小组到几个小组、从一个村到几个村,独龙江乡草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8万亩。红彤彤的小草果,成了独龙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金果果”。除了草果种植,独龙江乡还通过“林+菌”“林+畜禽”“林+蜂”等模式,带动独龙族同胞发展羊肚菌、独龙牛、独龙鸡、独龙蜂等林下种养殖业,极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独龙江峡谷自然景观独特,人文风情浓郁。针对群众“守着金山受穷”的现状,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推进独龙江风情旅游小镇建设和5A景区创建。怒江美丽公路、独龙江公路安防工程和独龙江整体提升行动工程也相继建设。近年来,独龙江乡积极开展旅游特色村项目,打造生态农业旅游、独龙美食文化体验、原生态民俗体验等特色村;同时,发挥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科考探险、人马驿道等生态旅游项目,有效带动了一批村民脱贫致富。
二、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凝心聚力 善作善成 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
一是红色乡村旅游“助发展”。认真对十八洞村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并组建花垣县苗疆旅游开发公司作为县级旅游发展平台,专门实施乡村旅游脱贫工程,与首旅集团、消费宝公司合作,全力开发十八洞乡村旅游。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已建设星级农家乐12家,同时组织开展十八洞红色旅游讲解员培训、十八洞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等,先后荣获“3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潇湘红八景”荣誉,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助推十八洞村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
二是实现村容“土”,环境“美”。着力推进农村“五改”,改善水电房屋基础设施,优化人居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传统古村落保护要求,进一步完善民居包装与保护。全村实施人畜分离、污水处理工程,实施竹板墙特色改造、改厕和改圈等。农网改造方面,全面完成全村电网转网、农网改造任务,家家户户用上放心电、同网同价电。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完成1千米水渠建设,自来水入户入厨。新修人饮及消防水池3个,完成3000多米消防管道铺设及消防栓安装。持续推进村容村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积极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在道路两旁种上紫薇树和格桑花,在全村栽种了桂花树、柿子树等。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级游客服务中心、村标准卫生室等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办事,也提升了村民享受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水平。
三、重庆市武隆:让好风景变为脱贫致富好“钱景”
一是聚焦“山水”发展全域旅游,让“山区”变为“景区”。武隆研究编制了《武隆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总体分三步走,到2030年,成为全国入境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全面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明确了“一心一带五区一网”的全域布局。一心:即以武隆城区为中心,打造“特色山水·滨江休闲”旅游城市。一带:即重点打造乌江画廊旅游带。五区:仙女山片区,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游乐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白马山片区,打造一个以度假、康养、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芙蓉江片区,加快建成亲水运动生态旅游区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大溪河片区,建成山乡文化体验旅游区;桐梓山片区,建成国际户外探险运动旅游区和旅游扶贫示范区。一网:即以7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区级层面打造的精品示范点和各乡镇(街道)建设打造的示范点,形成具有武隆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游憩网。
二是聚焦“旅游+”推进融合发展,让“产品”变为“产业”。武隆有着1400年建制史,全区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个民族,有土坎商周遗址等地面不可移动文物1563处,数量居全市第二位,有《后坪山歌》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武隆坚持“以文为魂”,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体育正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武隆积极推进体育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特别是发起并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共有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支运动队伍先后参赛,已成为国际性户外运动A级赛事,成为中国户外运动的一面旗帜和重庆体育的重要品牌。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武隆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武隆紧紧围绕绿色化、特色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培育打造高山蔬菜、高山茶叶和生态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中药材“2+6+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两场仗的成效既相互影响,又共同决定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意义重大。越是到了要啃“硬骨头”的攻坚冲刺阶段,就越需要我们拿出决心、干劲与智慧,在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找到一条科学有效的发展之路。
这条科学有效之路,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云南独龙江、湘西十八洞村、重庆武隆山区等贫困地区,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人居环境得到整治,山清水秀,产业落地,带来就业,外出务工的人纷纷返乡,贫困地区在观光旅游、生态康养、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发展潜能逐渐被激活,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供给能力增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生态扶贫之路越走越宽。这些新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生动诠释和深刻实践证明,好的生态环境自有含金量,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扶贫大有可为。我们既不能像以往一样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也不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斩断贫困区的发展之路,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实行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的协调发展、开放发展,还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挖掘生态优势,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让生态持续释放红利,将绿水青山科学、稳定地转化为贫困户口袋里的“金山银山”,源源不断为脱贫致富注入稳定、可持续的新动力,让脱贫成果更丰硕、更牢靠,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这条科学有效之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要把工作重心转换到稳定脱贫质量、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等工作上来。一是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不摘”政策,巩固脱贫成果,保证稳定脱贫。二是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和教训,并将一些好的经验运用到其他工作中去,如村庄治理、驻村帮扶、产业发展、监督考核等方面的经验。三是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从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发展转向以乡村振兴引领经济发展转变,在体制机制、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衔接,并在工作重点、工作方法等方面实现转换,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产业发展,使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再次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最新部署,强调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对脱贫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要求,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这条科学有效之路,是精准扶贫题中的必有之义。精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更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方法。对于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辗转来到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十八洞村拍了电影后,更是远近闻名,他们正瞄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努力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升级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精准”的重要性。他常用生动的比喻阐述“精准”: “下一番‘绣花’功夫”,“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而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次提及“精准”。其中,第五个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几乎篇篇强调“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1023/11047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