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北京要闻

“五好”家风代代传

2020年11月12日 10:16

上周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方面,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好的家风支撑好的社会风气,历史悠久的“五好家庭”评选功不可没。北京“五好家庭”的故事,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

1957年,“五好家庭”女主人唐淑贞很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每天下午她的女儿都和同学一起在她家温习功课。祖慧/摄

1990年,空军后勤部大院居委会“五好家庭”代表为亚运会集资,10岁的刘昕同学也把20元压岁钱捐献出来。吴强/摄

2001年,获得“五好家庭”称号的外地来京务工人家戴上了大红花。吴强/摄

1962年,“五好家庭”女主人、安定门公社被服厂女厂长郭俊乡在家里和爱人、婆婆一起共商家务。冯文冈/摄

“五好”评选的发起

1956年5月11日,《北京日报》5版

1958年6月21日,《北京晚报》3版

1964年2月20日,《北京晚报》2版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妇联倡导并发起了“争创五好家庭”活动。据本报1956年5月11日5版《职工姐妹积极参加先进生产者运动》报道,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时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主席蔡畅要求所有职工家属积极展开“五好”工作,更好地帮助自己的丈夫和亲人出色地完成工作岗位任务。

在1957年1月11日举行的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市民主妇女联合会主席张晓梅代表号召全市妇女积极参加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贯彻“五好”。“五好”的主要内容是:勤俭节约,家庭生活安排好;家庭、邻里团结互助好;教育子女好;清洁卫生好;学习好。通过开展“五好”,达到移风易俗、树立新社会新风气的目的。(1957年1月12日《北京日报》2版,《在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从这一年的2月初开始,本市各区县先后开展了“五好”宣传和评选,涌现了不少“五好积极分子”和“五好家庭”,在社会上形成了新气象。

说起东单区“五好积极分子”宋洁,正义路一带的居民都很熟悉。她不仅积极完成街道工作,更是个热心肠,串门时发现谁家有困难就主动帮助,如同亲人一样。她也是勤俭持家、学文化的一把好手。全家人想买一部收音机来听新闻和学习,她就订了一个分月储蓄的计划,全家都贯彻执行,攒了几个月,收音机终于买成了。家务繁重的她还很会安排时间,忙里忙外也能挤出工夫来学文化,本来是文盲的她两年就读到了初中二年级的语文水平。(1958年6月21日《北京晚报》3版,《把社会工作放在家务之上》)

海淀区永丰屯公社亮甲店大队的“五好家庭”刘文海一家共三口人,刘文海热爱集体着了迷,他领导的菜园组年年增产,文海和爱人邵淑琴在家务上也有敬有让,还有他们的女儿刘玉珍,也是个吃苦在先、干活讲质量的好青年。1964年春节,在大队举办的灯会上,争先恐后来参观的社员们站在“五好家庭”刘文海一家的画像前说:多光彩啊!全家上了光荣榜,咱得撵劲追呀!(1964年2月20日《北京晚报》2版,《花灯促人争先进》)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五好”宣传和评选,不少家庭改变了过去轻视家庭劳动的思想,注意安排好家庭生活、节约开支,在处理家庭关系和教育子女方面也有改进,邻里间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从“强英”到“水莲”的转变

1982年4月15日,《北京日报》2版

1982年3月6日,《北京日报》1版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精神文明在家庭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北京市妇联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五好家庭”评比竞赛活动,提出以“工作学习、生产劳动好;遵纪守法、执行政策好;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移风易俗、文明礼貌好”为“五好家庭”条件,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创建“五好家庭”活动的高潮。

据本报1982年3月6日1版《本市涌现大批妇女五好个人和集体》报道,在当年的三八节前夕,全市城乡共评选出“五好家庭”33842个。特别是在京郊农村,“五好”活动还组织观看电影《喜盈门》,提出“学水莲、见行动、深入开展五好竞赛”。延庆县通过这一活动,有205名强英式的媳妇发生了变化,1899名妇女被评为水莲式的五好个人。小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延庆县大榆树公社姜家台大队,26岁的贺连荣曾是个厉害得出了名的媳妇,人们都在背地里叫她“强英”。1979年她刚结婚时,婆婆看不惯青年人自己搞对象,不赞成这桩亲事,婆媳俩就此结了怨,结果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越来越糟的家庭关系还影响了生产,曾经有一个月,小贺一天工也没出。村里的人提起来,连连摇头:“真是放着好日子不过。”

其实,小贺并不是真不想好好过日子,只是有了厉害的名声索性就豁出去了。后来,县里开展争当“五好家庭”的活动,还组织看了电影《喜盈门》,这使小贺受到了教育,思想开始转变了。她暗下决心要做一个水莲式的好媳妇。她不仅不再同婆婆吵架,而且婆婆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每月还给婆婆零花钱。因为她的变化,一家人变得和和睦睦,婆婆还主动提出给她看孩子,让她一心参加生产。1982年,小贺家被评为“五好家庭”,小贺也被评为全县“强英学水莲”先进个人。(1982年4月15日《北京日报》2版,《昔日“强英”变“水莲”》)

柳荫街军民共建“全五好”

1984年3月15日,《北京日报》1版

1987年7月30日,《北京日报》1版

2002年7月29日,《北京日报》1版

在京城风景如画的什刹海南岸,有一条美丽的小街——柳荫街。这里,垂柳成荫,鲜花飘香,居民和睦相处,讲文明有礼貌蔚然成风。然而,过去的柳荫街可不是这个样子,环境脏乱不说,家庭不和、邻里纠纷时有发生。那这巨大的变化是怎么来的呢?

1982年秋,北京卫戍区某部一连和柳荫街居民携手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柳荫街成为全市第一条军民共建文明街,开创了在我国大城市中心城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先河。(1987年7月30日《北京日报》1版,《元帅和他的邻居们》)

柳荫街住着900多户人家,怎样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呢?军民共建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决定,在全街道开展创“全五好家庭”活动。

一连的干部战士、居委会的干部们分为六个组,普遍走访了每户居民家,一边谈心,一边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24个重点户,他们去了一趟又一趟,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

家住西口袋胡同11号院的一位中年妇女,与婆婆闹不合26年了,丈夫和孩子们都对她有意见,一家人经常吵闹,搅得四邻不安。干部战士和居委会的干部一连几十次来到她家,分别与她和其他家庭成员谈心,还陪他们一起去看电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婆媳几十年的积怨化解了,儿媳终于张口叫了婆婆一声妈。冷眼相对的一家人,第一次欢天喜地照了“全家福”,开始了新生活。这事在居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闹家庭或邻里不和的居民表示:我们也不能再闹下去了。(1984年3月15日《北京日报》1版,《柳荫春色浓 街美人更美》)

共建活动的如火如荼,引起了一位特殊的柳荫居民的关注——德高望重的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徐向前元帅。1983年初春的一天,徐帅欣然题写“柳荫军民文明街”。就在这一年,柳荫街涌现出260多户“五好家庭”。(2002年7月29日《北京日报》1版,《柳荫播撒文明花》)

在随后的几年里,柳荫街80%的家庭都成为“五好家庭”,形成了“团结互助,礼貌待人,遵纪守法,讲究卫生”的柳荫新风。(1990年10月24日《北京日报》2版,《徐帅,柳荫街永远怀念您》)

在上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一大批“五好家庭”,与文明单位、文明村镇一起,作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成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十项成就之一。(1986年1月27日《北京日报》1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十项成就》)

带动更多家庭爱上读书

1996年11月6日,《北京晚报》2版

1995年10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上世纪90年代,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本市“五好家庭”评选标准调整为“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细心对比不同年代的“五好家庭”标准不难发现,学习是历经时代变迁而始终不曾改变的一条硬杠杠。令人欣慰的是,本市很多“五好家庭”不仅自己热爱读书学习,还努力带动周边居民读书,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丰台区大红门,1000余户“五好家庭”积极带动周边居民读书,使更多人感受到读书学习的乐趣,“手不释卷”的居民越来越多。

在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百万庄卯区,不仅有大众读书会换阅点,还在居委会门前建起了宣传栏。“这宣传栏实际上就是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很重要。”连续四五年负责宣传栏内容的张连祥,是来自“五好家庭”的老党员。

就这样,读书看报渐渐成了卯区居民的习惯。通过学习,这个地区居民整体素质有了提高,“五好家庭”也由几年前的60%增加到85%。(1996年11月6日《北京晚报》2版,《卯区图书换阅点有特色》)

截至1995年,全市“五好家庭”已逾140万户,约占全市总户数的50%。“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在优化家庭生活素质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有调查显示,本市“五好家庭”与普通家庭相比,家庭成员在道德素质、平等关系、共同分担家务、民主理财等方面明显占有优势,采取平等、理解、说服的方法教育子女的“五好家庭”占68.4%,比普通家庭多11.7%。(1995年10月10日《北京日报》1版,《140万户荣膺五好》)

“文明家庭”更上层楼

2017年10月19日,《北京日报》10版

进入新世纪后,“五好家庭”的“成员”和伙伴更加壮大了。不仅北京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也能参加“五好家庭”的评选。而且,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五好家庭”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的评选。

2014年,北京开启寻找“首都最美家庭”活动,最终有50户家庭获得“最美家庭”殊荣。其中,有和谐美满的时任中国男子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家庭;有夫妻共同参与公益事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李高峰家庭;有致力于传播科学家教理念、教子有方的李岩家庭。虽然“最美家庭”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仁爱孝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爱国如家、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2014年12月1日《北京日报》1版,《50户人家获“首都最美家庭”殊荣》)

2016年,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北京共有8户“文明家庭”受到表彰,刘汉臣家就是其中之一。在西河沿住了41年的刘汉臣和老伴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除了组织照看社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每天坚持出黑板报做好楼门管理,还共同承包了正义路南口的“守望岗”,义务开展治安巡逻,每次值班早来晚走,刮风下雨无一例外。(2017年10月19日《北京日报》10版,《看完直播就去“守望岗”》)

就在上周,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的候选名单结束公示。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优秀家庭为北京人涵育家庭美德、弘扬优良家风提供学习的好榜样。

 制图:焦剑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1112/11066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