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20年度
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
2020年10月01日 09:21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进入决胜攻坚期。今天我跟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全面小康做一个历史的梳理,全面小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千年梦想;第二,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书写的新篇章;第三,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的内涵,它主要体现着全面进步、全面共享;第四,怎样认识全面建成小康对中国、对世界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一)伟大民族,伟大梦想
《诗经·大雅·民劳》里曾经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小康”,把小康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来描绘,向往那样一个美好社会。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有哪些区别?西汉《礼记》里对小康社会作了比较系统的阐发,认为它是通向大同社会的一个阶段。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小康社会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同社会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理想社会。
“小康”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我们常把中国历史上一些盛世称作小康。杜甫有一首描写开元盛世的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诗中描绘了一幅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的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但好景不长,在宋璟、姚崇以后出现了几个奸相,如李林甫、杨国忠,玄宗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八年,整顿吏治,废除苛捐,减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记载,“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明成祖朱棣是第一个明确把“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作为自己统治理念的统治者。他认为,“衣食有余,家给人足”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很多政治家也把“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追求。如康有为,他在《大同书》中提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升平世”指的就是小康社会,“太平世”指的是大同社会。
孙中山先生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时也认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等于大同世界,超越小康的大同世界。
(二)奋发图强,斗争不息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昙花一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康”这个伟大梦想一直都不能真正实现,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表达了一种对小康社会的向往。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从农民起义的口号,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理想社会或者他们心目中的小康社会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诗经》里强调安定、稳定、安宁,慢慢增加了“均贫富”、“等贵贱”这些美好的理想。
(三)千年梦想难以实现的原因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而农业文明是靠天吃饭的。靠天吃饭就难免会遇到天灾,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很难一直都是风调雨顺。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杂交水稻,有化肥、农药,每亩地的产量很低。而中国人口比较多,人多地少,特别是由于地租与税收都很重,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很难解决温饱问题。
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响,封建社会由于广大农民没有土地,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地租和很多的税,即使在丰年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谓的民本思想,也很难贯彻落实,因为统治者把人民当成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此外,封建王朝还存在历史周期率现象,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还能励精图治,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但渐渐地就开始贪图享乐,横征暴敛,最后导致农民起义,这样周而复始。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进行大肆掠夺,广大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想改变这种局面,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共和立宪、辛亥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要实现小康,就必须走一条新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二、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书写的新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小康开拓了新的方向
中国人民要翻身得解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20世纪30、40年代,毛泽东同志进行了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系统分析了中国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状况,在贫困根源上,他明确指出,现今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就必须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找到了出路,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推翻“三座大山”,把人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提出,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个既简单又响亮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让广大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我们党也向广大人民承诺,我们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到那时,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被赶走,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奋斗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仅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还要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打压,面临着“开除球籍”的危险,虽然当时没有实现小康,但是为实现小康打下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富”。1955年,他信心满怀地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因为小农经济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的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仅仅实行土地的小生产私有并不能保证广大农民能够摆脱贫穷,所以,从1953年开始,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的道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之所以能够以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密不可分。我们修建了8.4万座水库、17万公里河堤,新增3亿亩灌溉面积,把灌溉动力从12.8万马力增加到7122万马力,根本解决了产粮区旱灾问题。这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中坚性作用。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建成各类水库9.8万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兼顾到少数民族。比如,成昆铁路。成昆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全长1096公里。从1958年7月成都至峨眉段全面动工建设,到1970年7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历时12年。成昆铁路最初的设计方案是走中线,通过比较平坦的地区,但是最终却选择了走西线。西线方案一路奇峰耸立,沟壑纵横,地形极端复杂,以至于当时苏联专家认为这是铁路的禁区。为什么我们选择西线方案呢?因为铁路线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成昆铁路建成后获得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成昆铁路建成后,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和生活水平,使广大少数民族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年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同时,我们也为修建这条铁路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每修建一千米就牺牲2名建设者,仅攀枝花到昆明不到300千米的铁路线就牺牲了525名建设者。铁路沿线共有22座烈士陵园,长眠着约2100名烈士。这条铁路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还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国家愿意来中国投资?就是因为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家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可以看到,由于我国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很快我们就很好地解决了医疗物资供应。反观一些发达国家,连口罩都生产不出来或者产量不足。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还建立了低水平的、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通过赤脚医生制度,在比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得到大幅度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1980年的68岁。又如,通过农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病的基本问题。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受到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高度称赞。
(三)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接续奋斗小康的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国有7.9亿农村居民,其中2.5亿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100元,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当时农村人口的30.7%。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消灭贫穷。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谈到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从此,“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目标。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康就是超越温饱,而解决温饱问题就要解决贫困问题。所以,扶贫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1.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扶贫
1984年5月,《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在头版刊登这封来信,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自此之后,为了实现小康,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一棒又一棒地致力于扶贫工作。
1986年5月16日,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当时称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我国的扶贫标准。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9月,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12月,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2年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此全国开启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
2.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国内生产总值到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实际上198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比1980年翻一番了。第二步,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90年翻一番,实际上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比1990年翻一番了。针对这样的现状,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之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新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进入脱贫攻坚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在长期扶贫当中,好解决的都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都是难解决的硬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全国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9899万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扶贫任务更加艰巨。
2.实践精准扶贫新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扶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搞“大水漫灌”。经常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针对这种情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年11月29日,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任务,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我国的脱贫标准用老百姓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一”就是一个收入,国家的收入标准是2010年的不变价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按照物价等指数,到2019年年底现价是3218元,计划到2020年是4000元左右;“二”就是不愁吃、不愁穿,这个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了;“三”就是“三保障”,即: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现在我们还加上饮水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初心使命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他进一步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地震灾区到祖国边陲,足迹遍布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六年先后召开七次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脱贫攻坚的不同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引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
3.构建起党委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22个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脱贫攻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唯一的由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立军令状的工作。五级书记抓扶贫,贯彻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
从2015年开始,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派出干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加入到扶贫大军,通过构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文化扶贫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4.克服疫情影响,脱贫攻坚不能松懈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到2020年2月底,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三、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一)经济更加发展
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经济取得连续39年平均每年9.5%的增长速度。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汇率折算首次突破1万美元。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左右,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和稳定之锚。
(二)民主更加健全
中国政治长期稳定,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而在政治制度里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是根本。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比如,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一些西方国家把资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施所谓“群体免疫”,相互推诿、指责、“甩锅”,牺牲普通民众的生命,新冠肺炎病例不断突破新高。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人民得到的是真实的、广泛的多层次民主。一些西方国家总自诩尊重人权、保护人权,而新冠肺炎疫情就充分暴露了西方民主的虚假。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两种重要形式。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世界众多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誉。比如,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美中公共事务协会会长滕绍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在现实中,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路易斯·保利诺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帮助6亿多人脱贫,充分说明这种制度是非常有效的。
(三)科教更加进步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随着该卫星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大棋局”的落子定盘,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7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了火星探测之旅;7月26日,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
同时,我们也有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四)文化更加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文明有一种密码,有独特的精神支撑着它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解读是,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比如,公共图书馆,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201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3176个;文化馆,1949年全国文化馆仅有896个,2018年全国文化馆共有44464个;博物馆,1949年全国博物馆仅有21个,2018年全国博物馆共有4918个。
此外,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4%和99.25%,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戈壁还是高原,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所有地方人们都能看上电视。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走出去日益增多,文化更加繁荣。
(五)社会更加和谐
这里举一组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的数据。比如,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75%,此后逐年走高,2016年是92.9%,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顺党心、合民意,高度凝聚起党心民心,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成效越来越满意。
国外的统计数据也是如此。“根据哈佛大学最新国际调查结果,中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满意度超过90%。”2020年7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发“推特”,引用了一份哈佛大学最新调查报告。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三位专家于2003至2016年间在中国进行了8次调查,与超过3.1万名中国城乡居民进行面对面谈话,以追踪中国公民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各级政府的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从2003年到2016年,中国民众对中央、省(直辖市)、市县、乡镇四级政府的满意度均有所提升。2016年,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1%,其他三级政府的民众满意度均超过70%,省(直辖市)、市县、乡镇四级政府的满意度分别为81.7%、73.9%和70.2%。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像中国政府获得如此高的民众满意度,这也充分说明中国社会稳定、和谐。
(六)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我国告别了物质匮乏年代、票证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消费丰富多彩。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2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消除了绝对贫困,圆了中华民族千年小康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
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的扶贫成就令世界瞩目,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
中国减贫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联合国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表示,精准扶贫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反复试验的成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战略意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指出,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中国实现了巨大飞跃,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社会民生也得到显著改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一方面证明了自身发展方式的正确性,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参考。
(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均年收入3万元人民币,但有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可能会有一些人返贫,巩固全面小康的成果需要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同时,我们还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升“西”降、“社”升“资”降趋势日渐凸显。美国以其经济、科技、金融、军事优势对我国进行打压、遏制前所未有,我们面对的矛盾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总的来说,全面小康,必须历史地看,它承接中华民族千年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接续奋斗的结果。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坚定“四个自信”。
全面小康,必须辩证地、系统地看,它不是单维的、片面的,而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我们要扬优势、固根基、补短板。
全面小康,必须发展地看,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不能松懈,要巩固成果、坚定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1001/11071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