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青年政治引领研究述评

2020年11月19日 09:24

[中图分类号] D2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11-0040-03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加强对青年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加强青年政治引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具体指示,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首要任务。立足新时代,为推进当下青年政治引领,学者们从青年政治意识、青年政治信仰、青年政治参与的视角展开了青年政治引领研究,为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提供理论武器和实践力量。

青年政治意识研究

青年政治意识研究是从青年政治认知的角度,主要探讨青年政治引领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基础。基本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推进。首先通过观察分析和调查研究青年政治意识的外在表现提取青年政治意识现状的特点,其次结合心理研究和社会研究等分析探究青年政治意识产生的内在根源,最后提出解决青年政治意识问题的对策和举措。综合学者对青年政治意识的研究,青年政治意识的现状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自主意识与态度摇摆并存;二是政治热情与政治冷漠并存;三是意志坚定与方向模糊并存;四是观念淡薄与认知不清并存。学者提出提升青年政治意识的方法和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解决内在动力匮乏的问题入手,采取内源性激励措施提升青年政治意识;二是从解决外在条件不足的问题入手,营造有利环境,创新方法手段加强青年政治教育;三是从解决政治实践盲目的问题入手,引导青年参与政治实践,通过实践体验激发青年的政治意识。例如有学者提出,要加强政治文化的养成和促进政治社会化,通过政治文化的感染增强青年心理上的认同意识,通过引导参加政治实践提升政治意识,高校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政治意识动向,通过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发挥校内传播渠道的价值导向作用、组织大学生适当参加社会政治实践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表达能力。还有学者提出青年政治意识提升有认知图式、交往实践、利益诉求、价值认同四重向度,要从认知思维、参与实践、内源动力和目标指向四个方面提升青年政治意识。

青年政治意识研究是开展青年政治引领研究的基础,该研究成果为青年政治引领研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现实依据,学者以充分调研为基础,立足青年实际、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既有现实状况的描述又有外因、内因和规律的分析,使理论不脱离于实际,更能准确掌握青年政治意识研究的规律,激发学者提出更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对策,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青年政治信仰研究

青年政治信仰研究是从青年政治态度的角度,主要探讨青年政治引领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方向。青年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是影响青年政治引领的方向与动力的关键。对此,学者着力探究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政治认同、树立政治信仰,如何引领青年建立政治认同、树立政治信仰等问题。

关于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是什么的研究,根据《大辞海•政治学•社会学卷》(2010)的释义,青年政治信仰是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中的青年人对某些特定政治目标的高度接受和认同的心理状态, 以及对某些特定的政治主张、学说和主义的尊奉或崇仰。为什么要建立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源自对青年“信仰缺失”“认同危机”的关注与讨论。理论研究归纳造成青年信仰缺失和认同模糊的原因有:一是主观因素论,青年缺乏理想信念,认同和信仰的意志不坚定。二是客观环境论,社会制度不完善,认同和信仰的基础薄弱。三是教育缺失论,政治教育的长期缺位,认同和信仰的导向不明确。对于如何引领青年建立政治认同、树立政治信仰,有学者提出要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教育青年一要坚持对党的领导的信任,二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三要坚定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青年政治信仰研究深入挖掘了政治认同、政治信仰对青年政治引领的重要价值,阐述了政治认同、政治信仰的内涵,研究了政治认同、政治信仰产生的根源,提出了相应举措。相较于青年政治意识的研究,对青年政治信仰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多于调查研究法、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探索性研究多于描述性研究。从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需求来看,该研究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同时还应强化对引导青年政治认同、政治信仰等具体举措的研究,推动青年政治引领研究实效性的提升。

青年政治参与研究

青年政治参与研究是从青年政治行为的角度,主要探讨青年政治引领的参与路径和行为方式。学者围绕青年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行为等进行探讨,以求掌握青年政治参与主观意识和客观表现的现状及其规律等。

有学者从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等方面进行调研,认为当前大学生对国家政体、政治道路、执政党等信任度高,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履行职能能力、为民服务能力和清正廉洁状况等信任度较低,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高但参与效能低、获得感低。网络发展为政治参与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界提出“青年网络政治人”的概念,他们对推动政治参与和传播政治主流话语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政治参与行为表现出分散性、隐匿性、自由性,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舆情制造者”,诱导了社会舆论、干扰了司法公正、挑战了政府权威性。学者们对青年政治参与的阐释表明,政治参与作为一种主动的政治实践在不同的青年群体中表现不一致,既有热情参与、积极表达的新时代青年,也有无欲无为、安于平淡的都市青年;既有政治理性不断增强的城市青年,也有参与热情不断提高的农村青年;既有默默关注的青年网民,也有乐于表达的“青年网络政治人”。青年政治参与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且积极的影响,多位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有学者从中国社会政治变迁与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论述了青年政治参与对政治的重要影响,提出要引导青年政治参与,推动政治稳定。综合学者对青年政治参与的价值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年政治参与是青年政治意识、政治信仰的外化,是青年政治引领的“晴雨表”。二是青年政治参与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正确参与政治是政治环境的“稳定器”。三是青年政治参与促进政治体制的完善,是社会政治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关于青年政治参与研究,学者分析了青年政治实践的主观态度、行为方式以及产生的影响,结合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进行了现状分析、原因剖析、规律摸索和路径探索。目前该研究的实践指导作用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青年政治参与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发挥其在青年政治引领实践中的理论指导性,提升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学者分角度开展研究有较强的针对性,形成的理论成果为开展青年政治引领提供了实践指导,为推进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研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从本质上来看,可以将上述问题归纳为两个范畴,即青年政治价值观的范畴和青年政治实践的范畴。新时代青年政治引领既要引领青年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价值观,又要引导青年主动地、理性地参与政治实践。只有将青年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实践的研究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研究体系,才能推动青年政治引领研究,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朱凯玲,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1119/11073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