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全社会要永续传承“三种伟大精神”

2020年12月01日 10:25

 

1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抗疫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

(一)9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并且指出,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出中国人民所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并且强调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三)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并且着重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2

敌人也好,病毒也罢,没有什么能让中国人民屈服。面对荆棘坎坷,中国人民凭着一股精神气概,无论如何也“杀出一条血路”来。

我们要永续传承这三种伟大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无论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都是凭借着伟大的精神,才取得的伟大胜利。“三种伟大精神”是让我们勇立潮头,不断产生巨大胜利力量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永续传承这三种伟大精神。

永续传承这三种精神,就要像前辈一样,以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姿态继续奋勇前进。70年前,正是凭着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祖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打出了中国人“钢少气多”的精神气概。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说:“当年抗美援朝,毛主席用诗意的语言总结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钢少气多,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精神气概,就是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的精神气概,就是已经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新时代,我国已经站在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今天,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以此,告慰那些为共和国流血牺牲的无数英烈,请他们放心,我们将永远铭记、永续传承“三种”伟大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永续传承这三种精神,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首篇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就赋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遵循、新任务。如果物质文明是为解决“富口袋”的话,那么精神文明则是为了解决“富脑袋”问题。新时代绝不能出现“富了口袋却穷了脑袋”的现象,新时代我们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牢记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首先,筑牢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魂聚气,引导人们学懂弄通做实,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使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共筑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次,坚持问题导向,将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引向深入。目前精神文明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还不平衡,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对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增进人际互信、强化公德建设、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等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我们要深入推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和集中整治并举,下决心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不文明陋习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1201/11108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