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党建引领“365”劳务就业模式助民就业增收
2020年12月02日 10:31
贵州省从江县作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之一,2019年底,还有有贫困人口4027户11870人。今年来,从江县突出党建引领,紧盯脱贫目标任务,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探索推行“365”劳务就业工作模式,狠抓有组织的劳务就业,积极推动“引导式自发就业”向“有组织的劳务就业”转变,有效助民就业增收。
一、基本情况
从江县是贵州省未脱贫深度贫困县,全县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农业产业发展条件先天不足。长期实践证明,仅依靠土地难以解决农民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问题。加上从江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低,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工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条件有限。在这种特殊的县情条件下,从江县因地制宜,把发展劳务产业,推进有组织的劳务就业,作为脱贫攻坚收入达标的主要战法,积极推动“引导式自发就业”向“有组织的劳务就业”转变,打造“不依靠土地也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确保稳定实现农民群众收入达标,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在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速乡村振兴。
从江县农村劳动力19.2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55万人。今年以来,从江县始终围绕脱贫攻坚“一达标”,积极推动“引导式自发就业”向“有组织的劳务就业”转变,狠抓有组织的劳务就业扶贫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级联动” 下好运转“一盘棋”。
从江县建立“1+19+N”的县、乡、村“三级联动”组织体系,狠抓主体责任落实。县级总抓。采取“县级领导+专班+总社”模式,安排一名县委常委主抓劳务就业工作,成立县劳务就业工作专班和从江县扶贫就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总社,日常工作由县人社局和总社具体负责,定期开展工作调度,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全县劳务就业产业做大做强。乡镇主抓。采取“书记+合作社”模式,即乡镇劳务就业工作由各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成立乡镇级劳务合作社,负责(专)抓辖区劳务就业工作。明确19个乡镇“351”任务,确保农村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村级实抓。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模式,村党组织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领班组建村级劳务合作社;鼓励跨村、跨区域组建劳务合作社,参与有组织的劳务就业工作。目前,从江县建有101家劳务合作社,其中县级合作社总社1家、乡镇级成员社24家、带动村级劳务合作社76家。形成县、乡、村三级“一盘棋”运转的工作模式。
(二)制定“六项补贴” 激发就业“内动力”。
研究制定独具从江特色的劳务就业“六项补贴”政策,形成劳务就业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劳务就业组织化程度。落实统一配备行李补贴。凡经过组织发动实现劳务就业的在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委、政府提供行李箱、被子、日常用品等行李,按300元/人的标准一次性统一配备。落实劳务就业队长补贴。由能人担任劳务队长,凡是有组织输出10—29 人明确1名队长,30—59 人明确 2 名队长,每增加 30 人增加 1 名队长,以此类推。落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凡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县外省内、省外(含境外)稳定就业达6个月的,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实就业扶贫援助补贴。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开发兜底岗位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7000人1552万元。同时,依托中国贸促会帮扶资金100万元开发300个就业援助岗位,解决边缘监测户劳动力安置就业。落实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通过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县内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劳务就业月工资收入不低于1680元的,给予每人每月500元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月工资收入低于1680的,按工资收入的30%给予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落实能人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对2020年新增注册的实体企业,创业带动10-29人且稳岗达3个月的补贴3万元,稳岗达6个月的再补贴4万元,稳岗达9个月的再补贴5万元;带动30-59人且稳岗达3个月补贴6万元、稳岗达6个月的再补贴7万元,稳岗达9个月再补8万元。
(三)采取“五个精准” 搭建就业“服务站”。
从江县采取“五个精准”措施,有效解决部分贫困劳动力“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不会去、去不好”问题。精准采集。一方面是精准采集劳动力信息。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精准采集劳动力信息及就业意愿19.25万人。另一方面是精准采集就业岗位。通过中国贸促会、澳门特区政府、杭州萧山区等“对口帮扶单位”采集岗位,通过省交通厅和省直帮扶部门推送岗位,通过县劳务专班采集就业岗位,通过乡镇和村指挥所及群众自己寻找就业岗位“四种方式”采集就业岗位7.6万个。精准动员。依托县、乡、村三级劳务合作社、指挥所所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等力量,进村入户“面对面”、“点对点”开展劳务就业政策宣传和就业岗位宣传,激发农村劳动力“走出去”思想动力,营造了全县“要增收、去打工”和“抗疫情、保就业”的强大声势。今年以来,深入开展劳务就业宣传1699场次。精准培训。依托县、乡、村三级劳务合作社和从江扶贫建设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坚持因人施训、因岗施训,先后开展感恩培训、职业技能培训10.08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培训5.36万人次。精准就业。针对不同劳动力状况和岗位需求,采取个性化措施送人上岗,精准就业。今年疫情期间,采取“点对点”包高铁、包大巴车等方式,累计外出就业3046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646人)。精准服务。依托县乡村三级劳务合作社、劳务队长、驻外劳务联络站、县乡帮扶干部等力量,抓好“一对一”跟踪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开展人文关怀,让贫困劳动力安心就业、稳定增收。
(一)创新开拓就业岗位,是解决就近就业脱贫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 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从江县因地制宜开发“三员”岗位。一是开发护路员岗位。积极探索农村养护“新模式”,在省交通厅和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开发了1000个公益性岗位(农村公路养护员),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定期强化对护路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护路技术,逐渐成为专业的护路能手,由农民变成护路工人,以达到“离土不离乡 ”,为“离土又离乡”奠定基础,更好服务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时采取“就业+”的模式,今年5月开始在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配套实施护路员养蜂项目,受益94户,销售蜂蜜1800多斤,产生收益18余万元;配套实施护路员养鱼项目,受益1000人,补助鱼苗7500斤。二是开发护河员、管水员岗位。在贵州省人社厅、贵州省水务厅的扶持下,积极探索农村饮水安全水利行业运行管护和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又带动河流沿线贫困户就业增收的新模式,开发了800名护河员和700名管水员就业援助岗位。护河员每人每月基本补助1000元,管水员每人每月基本补助700元+水费提成共1000元以上,同时配套了护河员养蜂项目,项目总资金163.5万元,受益212户;配套护河员养鱼项目,受益1503人,补助鱼苗1.02万斤。通过配套产业的实施,帮助护路员、护河员、管水员等贫困户多渠道增收,从而达到稳岗目的,让贫困户早日脱掉贫困帽子奔小康。
截至目前,从江县共开发公益性岗位7462个(其中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6008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524人),其中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开发全日制公益性岗位490人(其中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263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37人);开发就业扶贫援助补贴岗位4500个(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871人)。
(二)创建劳务合作社和扶贫公司,是推进组织化劳务就业的“重要平台”。 从江县以“近期就业、中期创业、远期产业”的战略规划,结合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资金或设备使用的要求,近期目标是通过公司收益带动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中期目标是带动从江劳务合作社逐步壮大,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技术能力、竞争能力,培养能人就业创业;远期目标是做大做强扶贫公司劳务合作社,以扶贫公司为支点,劳务合作社为支撑平台,逐步培育形成从江劳务品牌,为实现“劳务就业”向“劳务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深入推进有组织的劳务就业扶贫工作。
劳务合作社是解决组织化就业的“突破口”,通过三级合作社的带动,让群众加入合作社后抱团发展。一是激发合作社的内生动力。动员和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通过劳务队长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和农行劳务E贷等政策倾斜,创新合作社管理方式,让合作社真正运营起来。推动劳务合作社稳步发展。二是培养致富带头人。把有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头脑的人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带动合作社规范运营。每半年通过以将代补的方式对20个经营好的先进合作社和100名优秀劳务队长进行表彰。2020年共发放20家先进合作社和100名优秀劳务队长奖励资金14万元。三是做大扶贫公司。注重扶贫公司人才培养,与三一重工、徐工集团联合举办人才培训工作,通过招聘建筑专业类的从江籍大学生以“以工代训”的方式落实就业和激励机制来管理人才、储备人才。同时充分发挥“师带徒”作用,成熟一人吸纳一人,培养70名技术能手,为公司主力军增添新鲜血液。
(三)强化劳务协作,是向外争取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扎实做好务工人员服务工作,用好对口帮扶机遇,加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省份的对接力度,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民群众务工收入不受影响。一是强化劳务协作。充分发挥劳务联络站平台服务,积极与帮扶城市杭州萧山区加强工作对接,收集了78家企业9087个就业岗位。积极与杭州萧山区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合举办企业招聘会进社区、进乡镇、进安置点等方式,扩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同时争取澳门4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35个,组织开展现场招聘会。二是加大务工宣传。通过“企业岗位需求交流”和“个人就业服务群”微信群、“从江就业QQ交流群”、“从江就业公众号”,大力推广及设立问答直通站,解答各种求职就业的咨询;利用“从江就业微信公众号”的政策宣传线下配合,鼓励动员有求职意愿的人员加入劳务合作社增加收入;每天更新招聘信息,并督促各乡镇以及村级联络人线下走村入户宣传。三是推行线上服务。先后在岗位需求云平台发布务工2976个岗位,在线浏览量44.64万次,及时在线回复就业求职、创业扶贫、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四)扶持扶贫车间,是解决易搬群众就近就业的“重要保障”。加大对就业扶贫车间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从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扶贫车间暂行管理制度》,对带动搬迁群众就业达5人以上的各安置小区扶贫车间建设场地实行“三免两减半”的优惠政策(即头三年免租金,第四、第五年租金减半),积极引进扶贫车间进安置社区,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经济收入。目前,全县建设扶贫车间35家(其中安置点15家)吸纳劳动力13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66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329人,兑现以工代训补贴380人次,16.7万元。全县“十三五”期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740户31872人(贫困人口30708人,同步搬迁人口1164人),其中县内安置的6429户30274人,跨区域安置到凯里市311户1598人。目前县内搬迁有劳动力家庭6330户,劳动力16766人,已实现就业6330户14605人,其中县内就业6924人,县外省内就业987人,省外务工就业6694人,已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目标。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0/1202/11108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