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北京要闻

推进垃圾分类关键在夯实法定义务

2021年01月08日 10:18

垃圾分类是北京全力抓好的“关键小事”之一。其中,厨余垃圾因易腐败、需破袋,成为分类投放的难点,也是考察垃圾分类实效的主要指标。数据显示,去年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新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4248吨/日,足足增长了12.7倍。

数字可喜,背后是有目共睹的探索实践。随处可见的宣传海报,桶前值守的志愿者,大大提升了广大市民对新条例的知晓率及分类投放的正确率。而对一些掣肘问题,“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儿”。破袋难,有人发明了“锯齿倒刺钩”等“破袋神器”;开盖难,有社区安装开盖拉手或改用脚踏垃圾桶;监督难,有地方尝试设置了摄像监控、语音提示……不回避矛盾,不掩盖困难,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靠着这股认真劲儿,才让垃圾分类成为更多市民的新习惯。

万事开头难。局面打开后,要将这场文明革命进行到底,最具效力也最具潜力的推动因素还是法治。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曾在小区中试行垃圾分类,但进展缓慢、效果不彰,直到去年才发生质变。究其原因,正在于去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此为分界点,北京对垃圾分类的态度从“倡导”转变为“要求”,在京各大单位及广大市民肩上多了一项法定义务。是义务就要履行,有法就要有罚。过去8个月中,全市城管执法部门立案查处涉及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3.25万起。这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垃圾分类,北京动真格了。

有破才有立,特别是在行为习惯的革新上,面对人们普遍存在的惰性,必须乘胜追击、不断加固。就厨余垃圾分类来说,许多人正处于新习惯刚刚养成、旧习惯“拖泥带水”的摇摆阶段。在“拉锯”的节骨眼儿上,强调法治是效率最高的办法。众所周知,法治具有公开、明确、可预期的显著特征。新条例条分缕析地明确了具体行为和奖惩措施,让人对自身行为的边界和行为的后果一目了然。过去一段时间,执法部门更多关注的是单位责任,下一步有必要将重点转移到查处个人垃圾不分类投放等突出违法行为上来。

当然,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好好琢磨怎么进一步把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事实上,半年多来,我们已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办法。从鼓励团员党员回社区当志愿者,到施行积分换礼等奖励举措,再到以智能设备就地处理厨余垃圾,这些好招妙招不仅要继续坚持,更有必要择优推广。

垃圾分类表面上是物理分拣,本质上是生活理念的变迁。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不仅是北京城市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北京建立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具象写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108/11132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