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陆士桢:家庭教育中的做人和品格教育
2021年01月12日 12:46
陆士桢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教授
主持人: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北京市关工委的家庭教育公开课。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关于在家庭教育当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品格。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两位嘉宾,坐在我右手边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陆老师。陆老师同时也是我们国家著名的儿童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专家。欢迎您,陆老师。
陆老师:大家好。
主持人:坐在我对面的是孙老师。孙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我想今天孙老师肯定有很多关于品格教育的问题想问陆老师,是吧?
孙老师:是的,夏老师。
主持人:陆老师,我们首先请孙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基本情况。
孙老师:我的孩子是一个男孩,现在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孩子比较自律,也挺听话的。
一、如何培养儿童利他行为?
主持人:我想孙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关于孩子做人和品格方面的一些问题。孙老师,今天您有什么问题想向我们的专家请教呢?
孙老师:陆老师,我觉得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品格,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特别重要。但是我也有一些困惑,想和您交流交流。一个就是关于孩子利他行为的培养。现在的孩子都是处在全家的一个中心点,对他的关注点会比较多,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地去为他人着想的利他思想和行为?
陆老师:实际上,这是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因为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社会性发展是特别重要的话题。比如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活得比较自如,他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于外部的社会规则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二是能够自觉地去执行规则。
我们平常惯孩子,由着他性子来,其实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将来到社会上不可能事事都如他的性子来,因此,他必须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讲品德、讲道德,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因为道德是固化的,个人遵守不遵守,最终要受规则的制约,如果你以积极的态度接纳,你就会快乐地生活;如果你别扭着,整天跟自己较劲,就会很痛苦。利他对孩子来讲确实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引领的一个领域。因为儿童意识到“我”有好几个不同的关键阶段,所以那是对自我的认定。应该说这是人成长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心理过程。那么,怎么样去克服这个心理过程?我觉得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当中重视三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去体会如何体谅、理解、温暖别人。比如说,几个妈妈凑在一起带着孩子们玩。还有,节假日里主动创造一些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包括跟别人一起玩耍也好,一起做事也好,要开阔思路。
第二,要提醒和引导孩子。比如,把想要的东西拿过来,这对孩子来讲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时候你提醒他,这个玩具是那个小朋友的,如果你是他,心里会有什么想法?实际上,这种引导就是帮助他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主动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第三,发现问题要及时矫正。有些家长会把“我这孩子可自私了,拿他没办法”一说而已。这样的话当着孩子说完以后,某种意义上会强化他那种思想。我特别主张和孩子聊天,可以定期跟孩子聊天。两周或者四周一次,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比如说夏天可以在公园的角落。聊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我”不说“你”,就是说你自己,比如你自己近期的工作如何。他也会跟你说他自己。在聊天的过程中要注意,比如说他有错误了你得提醒他,他有问题了你要回答他。这个沟通如果能够坚持下去,慢慢地他会把你当成朋友,会把他的想法跟你说。另外,要固定时间,甚至固定地点,比如冬天,固定到一个餐馆找一个角落聊天。固定时间,一是对儿童来讲有一种仪式感;二是从儿童文化角度来讲,实际上它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符号性。最后聊天就变成了吃,我妈每隔三礼拜请我吃一顿饭,实际上这背后他追求的是交流和聊天。当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在这个方面,说到底首先家长自己不能自私;其次,创造机会让他跟别人沟通交流;第三,在过程中要注意引领;最后,发现问题要及时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予以矫治。我觉得注意到这几个方面,大多数孩子会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利他概念。同时,培养日常生活当中利他的行为,还要帮助他去理解他人,这实际上是利他的情感。从价值、行为习惯和情感三方面,才能完整地培养出利他的品格。
主持人:我觉得您说得真的太好了,就像您刚才说的,让孩子有利他的情感,让他能够为别人着想,首先也得为孩子着想,和他换位思考,然后从行为上去引导他。
陆老师:要及时,比如说今天孩子这件事做得好,你要帮助他体会。你可以告诉他,他帮助这个小朋友,或者说他安慰这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心里肯定特别舒服,以后我们就多做这样的事。这些点点滴滴的引导其实特别重要。
孙老师:让孩子去共情。
陆老师:对,共情。
孙老师: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孩子交流,您这个方法我准备去实行。
主持人:刚才陆老师给我们说到的这“三步曲”,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去践行和实践。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经常说的共情、怡情。同时,让孩子更好地去自我中心,绝对不是说教,而是营造一种情景。
陆老师:要以事实、以情景、以具体的行为为载体。
二、家长如何做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主持人:陆老师,我代表一些家长向您请教,您刚才所说的找一个固定的时间跟孩子去交流,它适宜于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呢?
陆老师:比较深入的交流我觉得可以从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一直到他十八岁。从九岁、十岁到十八岁,应该说是一个人成长当中认识自我和克服发展中的矛盾最纠结的年代,是一个最复杂的年代,这个阶段陪伴他成长特别重要。
在学龄前阶段,我更主张的不是固定谈话形式,而是高质量地陪伴。比如说喜欢跟孩子在一起,并且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事,包括玩儿。这里我觉得有几个特别重要的关键点。
第一,陪伴的目标一定不是教育。陪伴的中心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除了生理的需求,一是安全的需求,比如小孩儿第一次上幼儿园,第一次带他到公园,他那种不安全感是特别强烈的,你要帮助他获得安全感。二是情感上的满足。给他呵护、关爱,让他体会到父母的爱。三是自我价值实现。这到了最高的层次。表扬孩子肯定孩子,让他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应该是陪伴最重要的目标。
第二,要重视陪伴当中感情的交流。所谓共情,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你能够理解他,你能够用他的思维、用他的情感去跟他沟通和交流。
第三,对孩子的尊重和接纳。把他当成有知觉、有自己想法的人,平等地对待他、接纳他。有些家长整天生活在对孩子的谴责当中,包括有的时候表扬孩子,他只承认他希望的情况,从来不承认孩子的真实情况。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现实,接纳他的思想,从理论上或者从理念上来讲,只有接纳孩子所有行为的合理性,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比如孩子说谎,一个三岁小孩说谎,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可能是他特别想得到那个东西,或者他想让爸爸妈妈表扬。
主持人:它是一个思维方式。
陆老师: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希望家长能记住,要接受孩子的所有想法,特别是要承认他的所有行为的合理性,包括他的错误行为背后的合理性。
主持人:只有正确地看待儿童,尊重和接纳,我们才能够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孙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关于尊重和接纳您有没有特别有意思的一些事情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孙老师:刚才听陆老师讲接纳,要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背后的合理性,我还是挺有感受,挺有启发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特别重要,尤其是在学前阶段自信心的建立。我对孩子一直都是接纳和认可的,真的从心里认可孩子,表扬孩子,具体地夸赞他,发自内心地表扬他。所以我们家孩子现在上了小学,他的自信心是特别强的。
陆老师:我觉得对孩子,包括他的品德,包括他的情绪,包括他的行为,都不能完全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理解。孩子有自己成长的特点,有自己的思维行为特点,只有真正理解孩子,你才能共情;只有理解和共情了,你才能真正给予尊重和鼓励。
主持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时间表,但是有的时候大人喜欢用横向的参照,或者用自己的理想模型——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
三、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孙老师:陆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孩子的生活整体来说比较安逸,可能家长对他的保护也会比较多,留给孩子思索、探索的空间会相对狭窄一些。因此,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特别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
陆老师:首先我们国家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非常重视。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来贺信,提出“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立志向”。在上一届少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从小学习立志。”“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把志向看成是主心骨、脊梁骨。
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也特别强调家国情怀,我们国家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家国同构,这在意识形态当中就是家国情怀。不管是从做人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立志向我觉得特别重要。作为家长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很好的一个话题。
家庭中的立志向教育不同于学校,也不同于社会组织进行的大主题、成系统。它应该是渗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有些形式是在家里面可以经常进行的,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电视里很多主旋律的东西,怎么样引导孩子去理解主人公。疫情当中资讯很多元,怎么和孩子聊天。比如说你看钟南山那么大年龄,没有坐票只能坐在餐车里,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从日常的生活讨论,讨论选择的“口”小一点儿,比如说他不累吗?他累。但是,他为什么能这样?包括那些志愿者、逆行者,你觉得他会有危险吗?可能有。那他为什么去,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类似这样的讨论,以小见大。
另外,跟孩子的深入交流要帮助孩子学英雄。其实孩子天生有英雄情结。要挖掘英雄身上带有现代元素的东西。比如说长征中的小战士,理想信念支撑他走下去,团结互助、互相爱护,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这些都是今天的孩子所需要的,家长要帮助孩子用现代思想、现代理念去理解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人物的精神。用思想价值拉近孩子和英雄之间的距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包括对一些重大事件的理解和学习。比如说中央发布一个特别重要的文件,有些小孩是感兴趣的。比如说元旦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新年贺词,他讲了什么好多孩子是很关注的。这种重大事件,尤其小男孩到了五六年级,其实是挺关心的,要引导他们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理解。同时,要帮助他们或者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包括志愿服务,也就是服务社会的一些事情。还有比如说在北京召开重大的会议,像前段时间在北京召开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博览会,它有两个很重要的理念,一个就是以人为本,服务残疾人、服务老年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高科技,带孩子去看看他会有一些收获的。除了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家长自己得有志向,得保持较高的政治站位。
孙老师:家长也得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主持人:美国有个社会心理学家叫哈斯格维特,他是发展任务学说代表人物。他提出把人的一生分成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提出六到十个发展任务,按照他的观点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要完成这些任务,完成得好对社会就适应,完成得不好就不能适应社会。按照他的观点有些任务在这个阶段完成得不好,到后面就补不上来。我特别注意到他说六到十二岁的任务,在九项任务当中有一条是形成对社会制度和集团的看法。你看美国人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儿童自身成长发展的必须。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美国对少年儿童的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化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我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上蕴含着很大的成长危机。所以这是个挺严肃的话题。
主持人:不单是对个人,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危机。刚才从陆老师的话里我们特别受启发,参与政治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也有利于个人的定位。
陆老师:实际上就是个人的政治角色、社会角色的选择。
主持人:因为我们的教育不管是社会教育也好,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它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特别感谢陆老师的这番精彩解析。刚才您所谈到的这个问题,可以说现在普遍的家庭是比较缺乏的,因为没有那么多机会让孩子参与一些国际的、国内的重大事件的讨论过程当中。实际上,对这些事情的讨论也是在帮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建立自己的思维。
陆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是社会的,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比如讨论社会上发生的事,尤其像北京有很多好的展览,带他去看,扩大他的视野,这些真的挺有用的。
孙老师:刚才陆老师说到孩子的成长和他的眼界、他对社会的看法都是有关系的。我在听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一件事,您说应该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去为别人服务,其实作为家长来说,我们在家里都是这样去教育他的,但是随着他的成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时候他也会受到一些冷落或者看到一些自私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陆老师:第一,要坚持更多地让孩子去体会和接触善良。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他参加公共服务,像学校组织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另一方面让他和共产党员手拉手,和志愿者手拉手,和英雄模范手拉手,通过手拉手建立起一种联系,帮助他去体会善良。
第二,既不能回避丑恶,也不能回避落后。在现实生活当中你永远不能蒙住孩子的一只眼。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陪伴的问题,我特别主张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现在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其实孩子有时候也是挺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家长和孩子讨论就是在帮助孩子坚持正义、坚持善良,明辨丑陋,甚至抵抗丑陋。但是,这个高度孩子是领悟不到的,需要家长从政治化、社会化、法制化的角度进行引领。
主持人:一个人“三观”的形成不是完全靠学校教育的。
四、如何看待儿童整容?
主持人:陆老师,有一些家长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比如初中和高中就带孩子去整容。
陆老师: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儿童整容的文章。
主持人:那您的观点主要是什么?
陆老师:首先,整容对孩子有影响,它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一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二是有些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把容貌看得很重要;三是家长功利性的成才观,他觉得整容以后可以增加竞争力。
其次,让小孩儿整容主要是家长的意愿。小孩没这个意识,我觉得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家长的错误认识在这里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我的观点当然是坚决反对。从生理上来讲,儿童并没有完全成熟,包括他的骨骼发育,他的相关器官的成长,过早地整容非常容易发生意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觉得特别是容易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首先是他的审美观,再一个是他的价值判断,包括人生努力的方向。我觉得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成才观。
主持人:一方面,通过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让家长认识到这件事情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的伤害。
陆老师:心理、身体都是伤害。
主持人:另一方面,要加大法律制度的建设。
五、如何看待青少年“追星”?
主持人: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青少年“追星”问题。很多家长特别反对孩子“追星”,觉得孩子如果以这些人为偶像的话,可能会影响他未来人生的塑造和选择。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陆老师:应该说青少年“追星”跟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性有关。孩子的性心理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疏远异性期,意识到男女有别;第二个阶段很多心理学家把它叫“牛犊恋期”。
主持人:大概在什么时候呢?
陆老师:这个年龄段大概在中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婚姻为目的正常恋爱期,要到二十多岁才进入这个阶段。
处于“牛犊恋期”的青少年最容易“追星”,他是把对青春的好多梦想寄托在偶像上。还有就是身边的一些普通人他也会追,爱老师、爱邻居大哥等。从生理心理上讲,这是有必然性的。
对于“追星”问题,我觉得两条非常重要。
第一,积极地引导。如果他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地去分辨社会事务、社会事件,有很畅通的互动,他会自然就降低“追星”可能性。
第二,要警惕。如果因为“追星”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那么就要给予劝阻和帮助。
在家庭来讲,其实一些家长,一点儿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就“追星”这件事情,它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家长如何真正地读懂孩子。
一个小孩子的发展一定包括生理、情绪、认知、社会、道德等方面,如果家长忽略了某些方面,那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出问题。在“追星”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觉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才引起重视就晚了。从家庭来讲,觉察以及给予必要的引导特别重要。从社会来讲,对那些有可能产生非正常的追星心理要给予重视。
主持人:从家长来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像您刚才提到的,孩子对于偶像或者所谓的“星”的痴迷,其实有很大部分寄托了他的情感。
六、如何看待青少年“早恋”?
陆老师:跟这个相关联的还有早恋问题。一是现在两性资讯那么多,他很容易接触到;二是缓解压力。我做过这方面的细致研究,大多数早恋的孩子并不懂“我为什么要爱他?”“我们想怎么样?”更多的是学习压力特别大,他没有亲密接触的人可以倾诉,跟父母有隔阂,跟同学有竞争,他需要找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我觉得家长对于早恋问题:
第一,草木皆兵。尤其到了初中阶段,一听他打电话,都关注“给谁打电话”“男的女的”。
第二,疾风暴雨。一旦发现就劈头盖脸简单处置,这肯定会出现问题。
我觉得早恋也好,“追星”也好,源头都在家里要给孩子情感的支持。情感的支持包括了解、理解、温暖和支持。
2018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妇女既要爱小家,也要爱国家,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在促进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等方面发挥优势、担起责任。”在这种相亲相爱的状态就是一种情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家庭里保证充满温暖,孩子要早恋保证能被发现,弄不好他自己都会说“我最近觉得我们班一个人不错”。这就是情感的支持,要形成一种互动的常态。
主持人:家庭可以有这种相对仪式化和固定化的“炉边时光”,围炉夜谈,大家非常放松地交流。这种感觉就像陆老师说的,它不单单是一种物理空间的距离,更多的是心理的距离,而且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应该成为一种模式。
陆老师:对,我觉得要重视这种一家人相处的温暖时光。
主持人:陆老师,根据您的研究,现在00后、10后的孩子,他们早恋大概会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
陆老师:现在幼儿园就有说“我跟谁好”“他跟谁好”,但是我觉得真正有一点认真的、动情的可能还是在初中阶段,因为初中阶段一个是进入青春期,另一个是学习状况也发生改变了。
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比如性行为发生得越来越早。除了性侵之外,还有就是因为不懂而受到伤害。
我一直觉得性教育应该是一个综合教育,它不是简单的生理知识的教育,应该包括成人的教育,包括生理、心理、性别角色、理想信念、社会关系、职业发展等,它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全面教育。
主持人:我们帮助孩子去爱别人、爱事物、爱动物之外,还要爱自己。
陆老师:爱自己首先要爱自己的身体,其次要尊重自己,跟人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爱自己要认识到自己是能行的,爱自己要承认自己的价值。
七、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抗压能力?
主持人:陆老师,在儿童品格教育当中,有很多很重要的品格要素应该是在少年儿童时期,甚至是从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的,比如说抗压能力。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抗压能力?
陆老师:这是个挺大的问题,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讲,要培养他全面发展的韧性。韧性是心理学中讲的抗逆力,它有两个要素,一是能够勇敢地正确地对待外部各种挫折;二是能够有在挫折面前重新发展的生长力。后来将它跟生态学结合逐渐发展到我们讲的城市韧性、社区韧性、国家韧性,再后来又发展到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比如韧性经济、韧性财政。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其实对人的培养特别重要。它不光是心理素质,更是一个全面成长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因为对一个城市来讲,韧性不光是经济,它一定还有社会政策,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比如说理想信念,他非常坚定不移地对党、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履行责任,那他在很多时候就会有韧性,他就会有抗逆力。比如说极端自私的人,他就一点儿经不住打击。培养这种能力,第一,要让他找到人生的目标,这个很重要。
第二,生命教育,认识生命的意义。
第三,要有科学的生活态度。
第四,要有良好的外部关系,要有社会交往和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第五,要有心理调适的方法。
第六,要有持续发展或者再生的能力。被压到最低的时候也能崛起。
“韧”字是形声字,左边是伟大的“伟”的一半,这半儿是形,这是皮革的意思;右边是刀刃的“刃”,“刃”是声。中国人的性格是柔韧但有力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启发我们怎么培养孩子的韧性。
主持人:像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包括ECD,就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疫情之下,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一种复原力。
陆老师:它来源于德国的社会心理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的理论。贝克认为,人类的灾难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灾害;第二个阶段是人为灾害,比如说战乱、恐怖主义;第三个阶段是人类进入风险社会,这种风险是发展性的风险、制度性的风险、综合性的风险。从现在的疫情就可以看出来,它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这就特别需要培养人,包括个体,也包括整个城市、国家、社会的韧性,就是这种抗逆力。
八、后疫情时代的家庭教育发展趋势是什么?
主持人:陆老师,当我们的家庭教育进入到后疫情时代,它跟前疫情时代或者疫情时代有什么样的区别?
陆老师:进入后疫情时代,我觉得需要反思的问题很多,一方面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各国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不一样,矛盾甚至冲突越来越激烈。但是,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物质生活满足了以后,精神价值越来越分化。就拿吃野生动物来说,他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为了饱腹吗?不是,他是为了精神上的追求,比如说炫富、猎奇。那么,当“我”的物质得到满足了以后,把“我”的灵魂放哪儿?我觉得志愿者是最快乐和幸福的人,因为他通过照亮别人和世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所以我说后疫情时代,从家庭教育来讲我们要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关注孩子的情绪,重视孩子的精神追求。这里包括我们今天说的所有问题,比如说理想信念,比如说人格,比如利他。
另一方面,需要更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着眼于世界大格局的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有大格局,家长要有大格局的意识,要提高政治站位。
孙老师:上周末老师留了一个作业,题目是《我有一个想法》。孩子就跟我说他的想法,他看到的班里的一些现象。我就去引导他,我说除了班里的现象,你能不能放眼更远一点,比如说社会的一些现象?当时孩子说那你先说一个,我就提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包括教育的问题。别看孩子小,其实他也理解了,后来他说那我就说说能源过度开采的问题。他就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完成了他的一个看法,其中还提到了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陆老师:挺好的。
孙老师:刚才听您说到这个,我就忽然想到我们家庭生活的一个事例或者说一个场景。您给我的启发特别大。
陆老师: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家长要有大格局,要提高政治站位、社会站位。
主持人:抗逆力也会更强。
陆老师:包括民族的自豪感都会增强,人也会很阳光。
主持人:一个发展得很好的人,在他青年的时候心里一定是装着国家,装着以后他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想请孙老师概括一下,您觉得今天最主要的收获和回去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孙老师:今天听了陆老师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我的收获有:
第一,要高质量地陪伴,和孩子心灵沟通,建立好亲子关系的纽带。
第二,帮助孩子建立大的格局。他虽然还处在小学低年级,但是在他这个年龄阶段也应该让他放眼世界,建立他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不要只是盯着眼前点滴的内容。同时,孩子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也要从一些点滴的事入手,家长要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大的视角去引导。
第三,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格。无论是他的独立性、抗挫力,还是爱心,以及自爱和尊重别人,等等,这些品格都是孩子特别需要的,对他的一生都是非常好的促进或引领。还有很多想说的,希望有机会还能向陆老师学习。
主持人:好,谢谢孙老师。
孙老师:也感谢夏老师。
主持人:今天的主题是家庭教育中的做人和品格教育,最后我特别想请陆教授谈一下我们的教育往哪里走?
陆老师: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立志向,要自觉地和国家、民族连接在一起,他讲叫“志向的底盘”“人生的脊梁”。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还谈到要特别注重学习,学科学、学知识。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到品德,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指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还有爱劳动的问题咱今天没有提到,这个也特别重要。劳动分三大类,第一类,自我管理,自己的事自己做;第二类,家务劳动,要积极参与;第三类,社会服务,要创造条件让他参加。
劳动很重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人民最光荣,最值得尊重。另外就是情感,习近平总书记谈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还有就是品格,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习勤劳、顽强、坚韧、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品质。最后一个是技能,比如说简单的家务劳动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强调让每一个生命放射出光彩。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动的,都是平等的,都是公正的,关键是怎么调动和激发他的生命力,让他的生命放出光彩。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人生出彩的人是一个适应社会,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快乐幸福的人。
主持人:谢谢陆老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释放光彩,成为有理想、好品格、会学习和爱劳动的儿童和青少年。也特别谢谢孙老师,希望我们再有机会向陆老师请教,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自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112/11136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