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科技

包容创新环境 建设创新强国

2021年01月12日 13:2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强调:“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从百年世界竞争格局演变看,世界强国竞争的关键正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能够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正是由于其拥有一批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以世界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为核心的、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实验室,以及由一批研究型大学与重要企业创新研发机构聚集形成的东、西海岸两大创新高地。

优化国家科研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同步推进。在国家层面,需要在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实验室,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着重提升国家基础研究和前沿战略科研能力;产业层面,要构建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的高水平产业研究所,突出采用公共性、开放性、基础性和多元性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运作模式,创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原创性研究、关键性应用技术的突破为核心,集技术扩散、系统集成、公共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业研究所,打造覆盖重点产业和领域的创新高地;企业层面,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强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交叉学科研究、产教合作和技术转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使创新资源优化协调,不断完善现代科研和创新制度体系,加速颠覆性技术突破,进而持续赋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

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超前布局的制度和体系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着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因为中国持续的创新崛起和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一批能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的集群式崛起,核心则是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中国的科技企业第一次和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完全可以在这次浪潮中实现更多科技突破。实际上,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调节作用,推进大中小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融通创新,这其实也是“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需求牵引,突出能力建设,破除体制障碍,加强宏观统筹,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与各类主体融通创新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及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体系效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探索实施和完善创新型领军企业工程、创新联合体工程和共性技术平台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由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基础研究、攻关重大课题,企业分散决策实现多元尝试、增加微观活力,就能形成突破核心技术和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

发挥一流高校支撑引领作用

发挥一流高校对科技创新建设的支撑引领性作用,增强大学对国家自主创新的贡献度,必须发挥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尤其是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需要发挥高校的三大功能的整合效能。

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要以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为抓手,全面优化高校科研布局,首先要加快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形成全面系统的高校创新体系;其次要重点鼓励高校遵循科学规律,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发挥有组织的科研和自由探索的优势,做大做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的探索,提升从0到1的原创能力;第三是要以高校科技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要求,提升高校有组织科研和集成攻关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的牵头作用,形成有生命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攻关产业核心技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强化使命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高校企业创新双引擎;深化校地合作,引导和鼓励高校主动服务地方发展,为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持续支撑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创新强国,靠的就是来自全球各地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日本、韩国、芬兰等创新型国家的崛起,也与其拥有实力不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密切相关。高层次人才作为国家科技第一方阵的战略科技资本,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

培育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高层次拔尖创新科技人才,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创新资源观;其次要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规划工作,加快实施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设立人才特区和特殊人才政策,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加强战略性科学家引进和培养,充分发挥其战略咨询和规划决策引领能力;第三是要进一步推进人事改革,建立能够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稳定战略性科研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专家团队,以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为培养主体,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青年科学家,造就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顶级科学家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第四是要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积极调整学科布局,通过“强基计划”和研究生改革培养一批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后备军;同时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战略后备优秀人才。

以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创新发展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核心主体,然而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融资约束的难题。“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面对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如何多管齐下,打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资本市场环境,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但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对此,营造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已成为缓解新创企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融资约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建立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的转化,能将经济部门推进技术进步与金融部门保障支持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体系。对此,首先要为风险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其次要培养风险投资专业人才,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产权交易市场,协调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市场定位和职能分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和合作对接机制,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引导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最后也要稳步对外开放,加快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营造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

创新文化是持续赋能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和组织成效的“软实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强国文化是提供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础。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兴颠覆性技术正在加速向传统领域交融渗透、持续扩张,创新的组织模式化日趋分布式、扁平化、开放化、集群化和在线化发展,新型创新组织快速兴起,新型数字化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创新生态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这一创新趋势对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创新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需求。

对此,新时代新形势下,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整体观、系统观、和谐观、人本主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创新的指导价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也要充分汲取全球范围内多元文明的文化成果,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环境,将集体主义价值观同尊重个体创造力和批判性思考、科学管理等思想相结合,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完善和巩固新型举国体制的文化基础。此外,中国的企业家和经济管理学者也肩负着提炼推广“中国式创新模式”“中国创新经验”的转型使命,更肩负着同西方创新文化与创新理论对话、共建全球创新时代新型创新理论体系的使命。这也是我国引领和助力科技创新强国建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112/11136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