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①丨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021年01月13日 14:05

  【编者按】“改善

民生活品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中国理论网推出以人民为中心系列解读书摘,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民,人民是事业成功的根基。只有从人民中聚集力量,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就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拥护和支持作为力量源泉,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所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过程的剧中人。任何历史的活动都是由人民实践的,任何历史的业绩都是由人民创造的,没有人民群众,历史的画卷是不会翻开的。毛泽东曾讲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了这一思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强调了14亿中国人民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磅礴力量。

  (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穿、住、行,而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这些基本的物质资料,正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的,恩格斯曾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不能改变它存在的必要性,没有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恩格斯从实质上强调了生产者即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主要生产者。从数量上看,人民群众在社会成员中占据绝大多数,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主力军必定是人民群众,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质量上看,任何一种实践方式究其根源都来自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否拥有财富的所有权,而不仅仅是拥有使用权,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社会性质的判定和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制度性质的判定。当下,我国已经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整个社会的财富归全体人民所有,因此,我国完全有能力避免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理所应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拥有者。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确立,贫富两级分化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分配制度的创新,在增量改革的基础上使普通民众的利益得到更快的增长,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也只有让普通民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对人民群众拥有财富所有权的强调话语虽跨越时空,但一脉相承,意蕴深厚。

  (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评判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就决定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必须是人民群众。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换言之,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与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从现实的状况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认为意识观念的出现并不是由偶然的、神秘的或不可捉摸的天意肆意决定的,而是由现实的、普遍的社会存在这块土壤所决定的。“任何导致神秘主义的因素都可以在那里得到解释,包括伟人的思想。如果将伟人的思想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或体验相剥离,就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人物

  的思想是现实环境产物的论断。”伟人的个人思想或看法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绝不认为伟人的看法是高于或优于普通民众的见解的,恰恰相反,伟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人民大众的实践所给予的启迪。据此,马克思主义反对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神秘的神意或伟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绝不是精神观念的被启蒙者、被分享者,而是一切精神财富包括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评判者。精神财富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以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出现。它们可能适用一段时间或适用更长的历史时期,但是,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任何一种观念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一样,它们都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认识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错误认识之分,人类的真理性认识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经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提炼和总结出来的。而在总结出真理性认识的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扮演着各个阶段思想观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评判者角色。任何思想的发展都要经过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否则就会被淘汰,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主导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代表历史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正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从社会历史进程来看,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自发地完成,必然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去实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同样也不会自发地起作用,从实质上讲,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还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最终也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实现其作用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历史方向的掌舵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历经曲折和艰难,但正是由于人民相信共产党、相信社会主义、支持党和政府,我们才战胜了一切困难和挫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逐渐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也是由人民群众变革、实践的。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靠的不是本本,是实事求是,是人民群众的亲自参与和实践,“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充分说明,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历史实践表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主导和决定着我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在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本文摘编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一书,内容有删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113/11137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