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边玉芳:如何陪伴孩子走过青春期
2021年01月20日 15:50
主持人:杨咏梅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
嘉宾: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各位家长,欢迎收看由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家长公开课》。我们今天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在我看来是关于青春期问题了解和阐述最清晰的一位专家,她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还有一位是我们的家长朋友张老师,他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
关于青春期,几乎是每一次任何一个选题的家庭教育讲座上家长们必问的问题。我想先问一下张老师,你怎么发现孩子是进入青春期了,他有什么迹象吗?
张老师:虽然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但是我在跟我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前,我儿子还是比较乖的,但现在很多事情他好像总跟我对着干。比如,我还有个女儿,我就跟我儿子说你看你长大了,是不是该照顾一下妹妹?你跟他这么交流的时候,他会故意反着来,甚至用欺负妹妹的方式来表达,这可能也是对我们有意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解决,也尝试去改变我们的教育、沟通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
主持人:张老师跟很多家长一样,突然发现孩子不乖了,这是个问题吗?边老师。
边玉芳:对啊。中国的所有家长一说到青春期,都会跟张老师一样,首先想到的就是叛逆,就是原来听话的孩子现在不那么听话了。但其实,青春期最大的标志是孩子们的性发育,也就是生理上的发育,这是青春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主持人:孩子的外在特别明显,外显了。
边玉芳:对,就是以此作为青春期到来的标志。孩子们在这一阶段也会有叛逆的现象,这是孩子生理发育后的心理发育需要,就是孩子觉得自己在生理上像成年人了,就希望爸爸妈妈以及身边的人都把自己当成年人看。
主持人:对,有的孩子跟父母都一样高了,长得很快。
边玉芳:再加上第二性征的发育,孩子就会觉得身体上的这种变化已经宣告自己现在是个成年人了,所以在心理上也要求有成年人的待遇,就是被别人当成大人看。如果,爸爸妈妈还把他当小孩,他肯定是要反抗的。另外,爸爸妈妈还有老师是权威一样的存在,而反对权威就证明自己长大了。由此可见,孩子在青春期确确实实会有一些叛逆的现象。对此,我们还要理性看待。
主持人:叛逆是个问题吗?是个烦恼吗?
边玉芳:叛逆是一个现象。恰当的叛逆是孩子在探索自我、找寻自我,是成长的一个标志。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找到自己未来的路,通过挑战父母、挑战世界,找到“我是谁”“我将来想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而这也是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太过叛逆,则往往是由以前家庭教育中一些不太恰当的做法导致的,孩子在用这种信号让爸爸妈妈去调整教育的方式。一个孩子可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叛逆期,当他走过这段时间,就有可能变回父母眼中曾经的乖孩子。当然反过来,一个孩子从来都不曾叛逆,那有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也许很早就开始探索自己了,他明白青春期是怎么一回事。
主持人:而且父母给的空间也比较大。
边玉芳:对,他可能在你还没有发觉他的太多变化的时候,就已经找到自我了。但是,另外一种可能就需要我们特别警惕,就是父母采取高压政策,或者没有给孩子探索自我的机会。
主持人:孩子特别乖。
边玉芳:对,孩子特别听话,特别乖,以父母的要求和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比如说,父母觉得你长大就要当个老师、做个医生,既然家长这么要求了,孩子因为听话,也就接受了。这表面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心理学上,对这种孩子来说,有个词叫同一性早闭。
主持人:放弃探索,您说了算。
边玉芳:对。放弃探索,结果就两个,一个就是孩子可能在走过青春期之后发现这不是自己探索的结果,那就要去重新找寻自己的路。如果能重新找寻自己,让孩子进一步去发现自我、探索自我,这个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就是付出的成本可能会高一些。
主持人:对啊,这样代价就太大了。
边玉芳:代价会大一些,但至少也是个机会嘛,可以重新去找寻自我。我经常举这个例子,几年前有个电视剧叫《北京青年》,里面的男主何东,就是小时候很乖、很听话,成绩好,毕业后找的工作也好。
主持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羡慕的那种。
边玉芳:然后,爸爸妈妈又给他找了一个大学老师做女朋友。就在大家觉得他的生活、工作非常好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说我要重走青春路,而且女朋友也不要了,弄的他爸爸妈妈以及身边的人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电视剧中,他是重走了青春路,也明白他要的是什么,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结果还是理想的。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状况。还有一种就是同一性早闭,也就是孩子内心的需求被压抑了,很多感受都没办法合理化,最后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主持人:对,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
边老师:是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年轻人,其实这种人在社会上还是比较多的。
主持人:那张老师你可以放心了,说明你孩子的状况是正常的。
张老师:是一个正常的。
主持人:对,非常正常。我刚才从边老师的话里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辩证,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状况,而这却是一个正常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如果在经历过程中还跟以前一样,看起来很正常,那恰恰就是不正常,他或许没有机会去探索自我。其实,孩子探索自我的过程,说实在的,对家长是有挑战的。张老师你这个烦恼还早着呢,才刚开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知道的家长群里对于青春期的问题常常集中在哪几个方面,特别是孩子上了初中以后?
张老师:其实现在,我就有一些,我和同事也会聊这些。比如说,最近,我的同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特别是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有的题孩子明明会写但没写对,他就数落孩子不够认真,最后孩子就表现出一种状态,这个题会写但就不写,或者写一半就不写了。孩子用这种方式在抵抗,你不是觉得我不认真吗,那我就不认真给你看。这个问题确实令我们家长非常苦恼。
主持人:其实,孩子的各种问题背后释放的是一个需求的信号。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步入青春期,也面临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和挑战。我觉得,他们承受的比咱们看到的要多得多。
张老师:对,确实能感觉到。特别是学习,假如孩子有一次没考好,我们作父母的就会习惯性地说,你看你本身能考好的,怎么就没考好呢?这么一说,孩子就觉得我已经知道了他这次是因为粗心大意导致没考好的,你们还在说什么呢。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态度,那你说就说去吧,反正我也不管你说不说。
主持人:边老师,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咱们不可能不管,但在青春期,家长关心孩子的重点是不是学业问题,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延续之前的惯性,仍然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业,但这是关心关注的全部吗?第二个,孩子遇到问题了,家长该怎么办?要不要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边玉芳:学业永远都不是孩子的全部,不要说青春期了,就不是青春期,也不是孩子的全部。有人说,中国教育理念中有一句最不好的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认为,另外一句更糟糕,就是“没有考虑孩子的成长需求”。也就是说,孩子只要读书就好了,只要好好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事都不用管,这肯定是不对的。学习怎么可能是孩子的全部?孩子有交友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有找到未来生活目标的需要。尤其到了青春期,他们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生活目标的。而这个生活目标,不会是在中学这个阶段的。那考大学是不是?也不是,考大学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所以在青春期,如果,你只让孩子去追求一个阶段性目标,却不让他去找寻一个更长远的目标的话,未来是有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实际上,所谓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找寻自我之类的,都是指孩子的自我探索。进一步说,孩子要找到他自己的优势领域、感兴趣的方向,也可以说是一个职业趋向。也许在未来还需要调整,但至少有了一个目标。
主持人:大的方向。
边玉芳:对。其实现在,我们教育上的一些改革在倒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比如,现在的中高考都需要选课,这实际上是一个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找到孩子未来生活目标的过程。总之,学习一定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主持人:在大部分家庭里,不管是近期目标还是远期目标,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但我们仍然会遇到沟通的难题,很容易引发情绪的爆点,你家应该还没开始吧?
张老师:还没有那么严重。
主持人:但已经感觉有点跟以前不一样了。
张老师:老人跟我们住在一起,他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觉得老人很多东西都不懂,但又特别爱说,他就会有“你什么都不懂你说什么啊”的逆反情绪。我们觉得这样不好,但有时候要再批评他,就怕让他的情绪更极端。
主持人:有的家长来提问的时候说,我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唯恐踩雷爆炸,我觉得自己很委屈。这种亲子沟通状态,边老师,你觉得可以吗?可以持续吗?
边玉芳:小心翼翼比不小心翼翼要好一点。但是,我觉得有亲子关系做底,有对孩子的了解,就不会是那种小心翼翼的状态。小心翼翼有一个什么好处?就是不该说的话不说了呗。
主持人:少犯错误。
边玉芳:至少一些不该说的话不说,那你小心翼翼了,就会少讲一点吧,青春期的孩子很怕啰唆的,所以,作为家长要离这个阶段的孩子远一点。其实,家长和子女的亲子关系是一个由亲密慢慢走向分离的过程,而青春期就在这分离的过程中。同时,孩子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其自我管理能力有所增强,并且逐渐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也就是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实行了自我管理,就像张老师刚才说到他家孩子考试考不好一定会难过。
主持人:他比你难过,他比你在乎。
边玉芳:对啊。如果他不难过,就是有问题的。尽管学习不是孩子的全部,但也是他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不可能不在乎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对自己这个问题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是不沟通、什么都不跟孩子说。
主持人:小心翼翼是没问题的,至少可以避免少犯错误。
边玉芳:不是。小心翼翼地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个问题,一方面至少不去说过头的话,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孩子的不了解,不知道跟孩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规则和要求还是要有的,不能说进入青春期了,离孩子远一点了,这些就都没有了。这是不可以的。青春期的孩子冲动、不理性,如果家长不去管理,不去要求,那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家长对他提出的规则和要求要一如既往,甚至更多、更明确,但交流中不要唠叨,最好能在恰当的时候提一句,孩子就会明白。可以说,这是孩子一生中最聪明的时候。
主持人:最聪明的时候。
边玉芳:也是最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一个时期,因为这是我们人脑发育的最后一个高峰期。所以在这一时期,你只要简单的提醒他就可以了,不用长篇大论地去说教。
主持人:这个阶段,家长要学会以少胜多。边老师有一个观点,我一直都非常赞赏,也在到处宣传,就是读懂孩子。我搜集了青春期孩子控诉父母的九个问题,咱们收看节目的家长也对照一下。孩子最烦家长的是什么?
第一,烦父母唠叨;
第二,烦父母爱抱怨;
第三,烦父母不听自己说话;
第四,讨厌父母总把我当小孩;
第五,不喜欢父母总是容易生气;
第六,特别不喜欢父母老拿我跟别人比;
第七,父母经常吵架;
第八,不喜欢父母只关心分数;
第九,每当我犯错时,他们就冷落我好多天。
我们要读懂孩子在这个阶段要什么,或许孩子不知道他自己要什么,但清楚他不要什么。那张老师你自我检讨一下,这九条怎么样,还都没犯吧。
张老师:确实有几条做得不够好。特别有印象的是,有时候孩子考试完,我们第一件事不是说今儿怎么样,考了多少分,而是说怎么没有一百分,哪儿错了,特别是孩子妈妈有时候还会问你错哪儿了,因为他妈妈是做英语培训的。
主持人:父母都是老师。
张老师:其实,从事教育行业的家长未必能教出特别好的孩子。比如,我们认为孩子在英语的一些简单的语法上不会出问题,但拿到卷子后一看往往是不会出问题的出了问题。然后,他妈妈就会说,我昨天刚跟你讲过的,跟你说了好多遍了,你怎么还能在这出错呢?你怎么这么马虎?这会儿你再看孩子,表现出一副不想搭理你的表情。就像刚才边老师提到的,他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家长再说什么,对他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了。
主持人:那些妈妈的话在道理上没有错,也挑不出毛病,但我的感受并不好。刚才我一直在想象,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会怎样。边老师是心理学专家,你觉得这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妈妈说的道理都对,而我的感受这么不好?
边玉芳:其实是这样,孩子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会觉得我已经很难受了,你讲的那些都对,但就是没有考虑我的感受。
主持人:就是道理跑到感受的前面。
边老师:对。我们人很多时候特别是在青春期,都是情绪做主。而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沟通。沟通是什么?就是你说的话我想听,我说的话你能听进去、能听懂。那么,我在做作业或考试中出错了,你说我作为一个孩子我想听到的是什么?
主持人:就是我们成年人先换位思考。
边玉芳:对,肯定是。
主持人:你给我们稍微演练一下,好吗?假如,孩子又考砸了,但你昨天刚辅导过的。
边玉芳:可以,但我认为孩子大了之后他的学习还是应该交给老师来做。
主持人:不要以为咱是老师,就给人辅导功课,是吧?我们要把角色分一下。
边玉芳:只有那种非常理性的家长才能给孩子辅导功课,可大部分家长往往做不到理性,因为我们会带入一种父母心态,而不是成人心态。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是成人心态,会非常理性的沟通,但当你既是老师又是家长的时候,肯定就是一个父母心态。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孩子教了三遍还不会的时候,怒火蹭就起来了。所以,我就会说……
主持人:就是不建议。
边玉芳:中小学老师家的孩子问题会多一些。尤其是一些好学校的老师,他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好孩子。
主持人:这些家长就容易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很高,怎么都不满意。
边玉芳:对啊,他们觉得身边的都是好孩子,而自己的孩子怎么辅导也不会,这时候就容易着急,因为家长在特别想要孩子好的时候就会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家长够理性,像教其他孩子一样不急不躁,非常有耐心,就不会发火。
主持人:但是,张老师家的情况还不是因为孩子不会,而是觉得他明明会还做错着急。我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不公平,就是孩子不能犯错吗?我们家长不能容忍孩子明明会却还犯错的情况,你看这引出一个什么样的儿童观来。
边玉芳:明明会,这个是家长认为的。
主持人:你的判断,对不对?
边玉芳:孩子究竟是不是会,这个问题客观吗?仔细分析,一方面,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并没有到熟练的程度。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时候已经不理性了,他觉得孩子明明会却还犯错。当然,孩子犯错的问题也值得讨论,对吧。
张老师:确实是这样。比如,现在的一些题,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错,甚至我们自己也会觉得这题不好做。所以,我跟我爱人交流时就觉得,其实孩子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一些我们觉得比较难的题他都做对了,而且在班级里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有时候,我们家长首先看到的是孩子在这一道题上犯的错,忽略了他做对了那么多道题的实际。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更何况这些并没有决定他的人生,这只是一次考试而已。
边玉芳:对。中国的家长的想法通常是,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就要受批评。
主持人:是的。孩子并不想否认自己的问题,比如该得的分没得到,但是,一回到家便不由分说地被堵住了,家长一上来就说你怎么考得这么差,我昨天刚给你讲过……如果站在孩子的位置,我会觉得一下子被闷住了。我想让边老师演练一下,安慰一下我。比如,考试没考好,我特别沮丧。其实,我们成年人做砸了事情也会非常沮丧,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要先看到孩子的情绪。
边玉芳:我们家长问孩子,今天为什么不高兴?他说没考好。
张老师:对,最后一套题没有好好看,答案写错了。
边玉芳:你对成绩不满意?
张老师:我觉得还差不多,比我同学还多了几分。
边玉芳:那行,你这么想也可以。待会儿让妈妈跟你一块儿把这个题再捋一遍,看看对的为什么对,错的为什么错,可以吗?
张老师:行,那我自己先看看吧,我自己先检查一遍。
边玉芳:那你自己先看看,为什么出了这些错,为什么平时没做对的这次反倒做对了,找找原因,需要妈妈帮助的话,跟妈妈说。
主持人:真好,谢谢!你们这个短暂的演练,我在旁边看着很是感动,而且还有一个小小的感受,就是边老师把问题的关注点迁移到这次把难做的题做对这方面上来,也就是既然这么难的你都会了,那简单得就更会了。从旁观者的角度,先前是一上来就闷我,让我觉得我什么都干不好,明天还会更糟糕,现在是我这次可以,我以后或许也可以。作为旁观者,我都从你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明显的不同。
张老师:我也时时反思自己,的确,当看到孩子犯了一些我们觉得他不应该犯的错误时,我们习惯于把他之前犯的错拿出来“翻旧账”,而孩子的情绪也会有一个爆发。
主持人:我认为这个可以加到孩子最讨厌家长的第十点,就是孩子犯了个错误,家长就“翻旧账”。
边玉芳:这是我们家长乃至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容易犯的错误。
主持人:对配偶也是一样。
边玉芳:对啊,对于一件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这件事翻出了不知哪辈子的事。
主持人:你忘记了我的生日,就是不爱我了。
边玉芳:对啊,就是对问题的无限制迁移,这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孩子的问题总要一个一个地解决,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就解决什么事,不要从这件事,如这次没考好,讲到他学习不认真、未来考不上大学,再讲到他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主持人:人生就毁了。
边玉芳:这样一一推下去的话,最后肯定是一种很糟糕的状态,对孩子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主持人: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背负着比较大的学业压力,同时还面临着一个我们家长或许会忽略的问题。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提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很多烦恼是来自于同伴关系。由小学升入初中,进入新学校,之前的老同学或许不在一起了,之前的学业优势也可能被比下去了,而且还要面对青春期的种种变化,比如长痘痘、长高、长胖……这各种各样的烦恼都是来自同伴的。边老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家长该怎么去发现和帮助孩子?
边玉芳:同伴关系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非常重要的关系。幼儿时期,亲子关系更为重要,进入小学,师生关系变得也很重要,进入青春期同伴关系成为最重要的关系,排在第一位的。
主持人: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不再是关注的重点。
边玉芳:同伴关系的基础是平等。而在成人中什么关系最重要?就是平等的关系。孩子把自己当成人,有成人感的需要,所以他把同伴对他的尊重,能不能交到好朋友等,看得非常重。这里发生过一些悲剧,比如2020年9月武汉一个14岁男孩被母亲打了一耳光后跳楼的事情,就是因为母亲这一耳光,让孩子在同伴面前失去了尊严,使他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说,家长要了解同伴关系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第一关系这一现实和需求,反过来说,这其实是家长怎么帮助孩子发展同伴关系。
主持人:对,如果一个孩子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性格孤僻,到初中突然给他找几个朋友也不容易。
边玉芳:对,这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情。在同伴关系的发展中,首先要做好自己,只有一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做好了,并且改掉了一些缺点,才有可能成为受欢迎的人。其次要发掘优势,用自身优势吸引同伴。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崇拜英雄,更加关注一些与众不同的同学。这时候,如果有一个或几个方面特长,也是比较容易交到朋友的。由此可见,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某些方面的技能,比如交往的技能、沟通的技能等。
主持人:从小要注意。
边玉芳:对啊,从小要注意,但如果小时候错过了,那我们现在就要注意,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哪些话不能说,说了之后是要伤人的。孩子的说话方式很多时候都是在模仿爸爸妈妈,所以家长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还要慢慢对孩子进行训练。另外,家长要去发掘孩子的优势,让他用这个优点去吸引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孩子带朋友来家里时你的表现,如果你非常热情的款待他的朋友,那孩子是很有面子的。
主持人:你在示范嘛,给孩子做一个示范。
边玉芳:那么,孩子下次肯定还愿意带同学来,这样不就帮助他交上朋友了嘛。可见,爸爸妈妈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如果家长原来没注意,那我们从现在做起。如果观看我们节目的家长,你的孩子现在还小,那你就要意识到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应从小培养,甚至从两三岁开始到幼儿园。
主持人:一有集体生活就开始了。
边玉芳:就可以开始培养同伴交往这一综合能力了。
主持人:现在的父母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就是他们可以生二胎,比起我们独生子女那一代会好很多。但是,只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同伴交往还不够。张老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边玉芳:张老师好像有两个孩子。
主持人:对啊,他好幸福的。
张老师:对,但是,这两个年纪差的稍微大了一点。
主持人:能玩到一起吗?还是各有各的朋友圈?
张老师:还好吧。现在,我儿子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之后会有一些担心。他和我们楼上邻居的孩子是一个班级的,有时他会跟我们说,到时候我们不在一个学校了,怎么办,我都没有好朋友了。有时他放学回来也会跟我们讲班里面的一些事,他说,有的孩子像霸王一样,我们都不喜欢他,然后怎么样怎么样。我感觉,他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一种同伴关系。但是,我们也会担心,不知道他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因为,我儿子的性格偏静,小时候就不是很主动地去找其他孩子玩,所以,刚刚边老师提到交往的技能时,我还是有点担心。
主持人:我想起一个小细节来,我女儿的性格比较温和,是个慢热的孩子。她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上过一个“蹲坑班”。一进到班里面,因为她是中途进去的插班生,我就感觉她很胆怯。课间里,孩子们都各忙各的,只有一个小姑娘特别温和的,回头看着她笑。我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是可以信任的,我也知道我女儿不太会主动跟人交往,于是我就上前跟那孩子说,我女儿第一次来班,谁都不认识,拜托你课间带她玩一玩。后来,她们就成了好朋友,上了同一所初中,尽管高中、大学、研究生没在一起,但直到现在都是很好的朋友。我现在想起来也还是特别感动,那会儿可能就是母性使然,不想把小不点儿一个人扔在陌生环境里,所以当看到这个环境中一点点温柔的信号,就想帮她搭上,我就做了这一件事,至少她有了一个熟悉的人,这样再进入这个环境就没有那么难。你点评一下我当时的做法,对吗?
边玉芳:当然是好的啦。即使你不这么做,她也会慢慢交上好朋友的。我知道她的个性,确实不是那种特别外向的。
主持人:她比较被动。
边玉芳:她会慢慢地跟同学开始交往的,因为她的个性,她也一定会受同学们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你让她快速交到了朋友,这当然是好事。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孩子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担心,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也是。
主持人:你女儿还转学了。
边玉芳:对,我们是初二转学的。上初一的时候,她本可以去一个更好的学校,但她为了她的朋友,想跟她们在一起就没有去。我们尊重了她的想法。后来,她的想法有了一些变化,也多一些担心,因为即使到了一个学校,也没分在同一个班。这样,我就会跟她聊什么是友谊之类的,因为我跟她的关系要更好一些。
主持人:无话不谈。
边玉芳:对啊,就会去跟她探讨友谊的本质。当时,她对同伴关系的认识并不对。比如说,她会觉得,我跟你是好朋友,若你跟一个我不喜欢的人交往,就是背叛我。有一次我们聊到这个话题,我就说,友谊是她跟你之间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真正的友谊不是占有。当然,我们不会这么说,但要让她慢慢去认识。
主持人:不是占有,不是独享,也不是控制。
边玉芳:对啊。之后,我慢慢跟她讲这些。比如有一次,我说,有的是友谊可以持续,上了初中、你们分开之后,还是会继续交往的,还有的是朋友一直在身边的。
主持人:聚散也是正常的。
边玉芳:有时候,她也会好奇,她会说,妈妈,某某是你的小学同学,某某是你的中学同学,某某是你的大学同学,你在每个阶段都有好朋友。她还会说,妈妈,你看你这么大岁数还能认识咏梅阿姨这样的好朋友。通过这样的聊天,慢慢让她明白什么是友谊,友谊的本质在哪里。我觉得这些是平时慢慢教给孩子的,但现在一些家长把注意力大多放在了学习上,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举个例子,某年高考前,我在一所中学做调研时发现,孩子们在为考上好大学紧张复习的同时,也在为交往问题而苦恼。而这个,被家长认为是他们那个年龄段,那个时间点不那么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孩子们看得很重。
边玉芳:孩子们看得很重。我们常说,看似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其实都跟学习有关。一些人看到我孩子学习好,但他们并没看到我把注意力不全放在孩子学习上。这个看似对孩子学习没有帮助的行为,实际上可以使他的精力更集中在学习上,因为你帮助他解决了这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可见,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时,孩子的学习反而会出问题,甚至他人都有可能出问题。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不全放在学习上时,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他反而会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所以说,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习。
主持人:《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表明,家长普遍重视学业卷入,但卷入的质量却不是很高。我们关心孩子学习没有问题,但也要知道孩子学习好是受到很多必要因素影响的,比如,好的情绪感受,平和的家庭氛围,还有一个指标就是爱笑,老挂着笑容的孩子,他的心情肯定是愉悦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要关心与孩子学习相关的一些外围的东西。这里,我搜集了一些孩子在交友方面的烦恼。咱们听起来会觉得这都是小事,但孩子却很苦恼,甚至会不想上学。
第一,我的好朋友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不理我了。
第二,我不敢表现自己,不敢说出我的感受,怕别人笑话。
第三,我的成绩落后了,自己也很难接受,怕因此又失去朋友。
第四,我特别怕冲突,与同学不一致,我只能当老好人。
你看这些多真实。如果我们家长察觉不到,又帮不到,那这个孩子就会一直在这种负面情绪中徘徊。所以,刚才边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宝贵的启发,就是孩子可以跟大人探讨一些严肃话题。其实这个话题,我们成人之间都没有好好聊过,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搞清楚友谊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怎么看待聚散,怎么保持童年的友情,怎么结交新的朋友……父母的示范真的太重要了。
边玉芳:对。你刚刚讲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怕冲突,不敢表现自己,只想当老好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非常强的同伴压力,比如说,班里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主持人:大家都买名牌。
边玉芳:对啊,然后就是手机游戏。如果班里有80%以上的人玩过王者荣耀,而我是不玩的那个人。
主持人:那你就老土了。
边玉芳:对啊。所以说,班级里要有好的氛围,要满足孩子交友的需要。同时还要特别警惕,如果孩子在正常途径下交不到朋友,那他就会找其他的途径,就有可能误入社会上的不良群体,到时候就会非常棘手。由此可见,我们家长一定要考虑孩子的交友需要。其实,我身边的好多孩子并不是真的对游戏感兴趣。
主持人:包括女孩子追剧,也是为了跟同伴有得聊。
边玉芳: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一种同伴压力,我们要理性看待。比如,孩子上网、追剧。
主持人:追星啊,大家都喜欢一个歌星啊。
边玉芳:对啊,就是这样,孩子是有交友需要在里面的。只要孩子不是在一个特别夸张、过分的状态下,我们家长也要适当地理解孩子的这种需要。
主持人:我明白。孩子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会有很多我们大人看不习惯的言行,我们觉得他没必要这样,但站在他的角度看就很重要,这是他融入一个群体所必需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挤。你感觉孩子在生活中有这样吗?
张老师:确实。有时候会跟孩子聊他们班上的一些事情,他们聊的东西,我都不太懂。我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我儿子比较善良,偏静一些,当他看到其他同学有不好的行为时,会表现出义愤填膺的状态。而我很担心他这种状态,担心他处理不好。
主持人:路见不平。
张老师:挨欺负了。特别是看到近两年的校园霸凌事件,就更担心他出现这种状况。
边玉芳:校园霸凌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你说的这个问题是存在的。
主持人:而且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是高发的。
边玉芳:对啊。你看电影《少年的你》中那个女孩也是,刚开始欺凌团体并没有瞄上她,就是因为她对跳楼的孩子表达了善意,结果就被盯上了。这个问题是存在的。我们最近编了一套书,目的是要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比如,别人说不能告诉家长的,一定要告诉家长,也就是一定要让孩子说。当然,也有可能别人没有说过不要告诉家长。
主持人:会的,被欺负的孩子都会这样被威胁,你要敢跟你爸妈说我们更打你。
边玉芳:所以一定要学会求助。不仅要跟家长说,还要跟老师说。学校教育对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要,他们生活在校园里,如果学校、班级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能处于一个平和的氛围,那孩子就不会误入不良群体,就不会为了迎合那些团体,做明知不对的事情。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孩子面临的同伴压力也是好的同伴压力。
主持人:适当的同伴压力不是坏事。
边玉芳:可以推动孩子前进。面对校园霸凌也是如此,你一定要求助,然后自己要观察,家长也要观察。这里要注意,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一定要由近到远,不能越走越近。这会让孩子有压迫感,因为他要有成长的空间。
主持人:远远的守望。
边玉芳:对,在做远远的守望者的同时,家长还必须观察孩子,看牢孩子,主要是你要观察他是否被欺负。但我觉得,你的孩子应该不太会被欺负。
主持人:张老师的意思是,他的孩子常常有见义勇为的冲动。
边玉芳:对,恰恰不会。
主持人:担心见义勇为没做好又被引火烧身了,是这个意思吗?
边玉芳:往往不太会。实际上,最容易被校园霸凌的,就是那些好欺负的人。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能见义勇为的人,被欺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除非是对方觉得你领着一帮人,跟他领着一帮人对立起来,这样就比较麻烦。又或者你得罪了一个非常凶狠的不良团体,但是一般正常的学校里不太可能会有这么凶狠的团体。所以说,家长要多观察孩子。
主持人:对于同伴压力,一方面是好的班集体、好的班风,家长要跟老师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另一方面是好的亲子关系。边老师和儿童文学作家雨濑创作的《读懂孩子·心理安抚桥梁书》系列丛书,就是对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心理学指导。其中,我特别赞同书中的这个观点,就是别人不让你告诉家长的你一定要告诉家长。这个可以成为你们爷儿俩的一个话题,你俩可以敞开说,你可以问他,如果你遇到一个什么情景,别人让你不能说,你要不要说。然后,你也可以让他去考虑几种方案,既能帮助别人,又能保护自己。甚至你们还可以角色扮演,你女儿扮演被欺负的人,儿子扮演见义勇为的人,你就扮演那个欺负别人的人。
张老师:确实,在跟孩子聊到这个话题时会有意识的引导一下。
主持人:你可以先让他说说他的想法,不要先去引导。
张老师:聊天中,他说了看到同学被别人欺负时的感受,然后我就问他,你们老师是怎么说的,怎么处理的?他说,我们老师都没看见。我就想说,那你可以去跟老师说一下。
主持人: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是直接给建议,现在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成了小大人,我就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比如,这个方案不错,还有没有其他方案,如果他又说出一个方案,那你再问他还有没有,这样慢慢启发他,鼓励他把所有想到的都说出来。你回去可以试一试。说到同伴关系,有个话题就绕不过去,孩子会有喜欢的异性,就是喜欢与被喜欢。有的家长说,我儿子被女同学追,那情书写得可直白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边玉芳:好啊,恭喜。
主持人:有些家长还是比较苦恼的,这不早恋嘛。你怎么看早恋?
边玉芳:没有早恋。早不恋,恋不早,这是大家说的,我也认同。
主持人:真的是恋,就不早。
边玉芳:对啊。其实恋爱也需要练习。那些有苦恼的家长应该到一些大学去看看,这里的一些女孩子就是被家长变成“剩女”的。这些女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乖巧、听话,爸爸妈妈不让谈恋爱就不谈恋爱。我印象中有个女学生,她来到我身边的时候就是硕士了。我问她,你有没有恋爱的经历。她说,没有。我问,真的没有吗?她答,没有。然后,我就跟她开玩笑地说,那你的青春期就白过了。我觉得恋爱的感觉是很美妙的。
主持人:边老师,我稍微打断你一下,咱们是学者,但当父亲的也这么想吗?
张老师:我确实也想过,孩子小,什么也不懂,万一影响学习,或者整点乱七八糟的事情,多让大人操心啊。
主持人:我再追问一句,假如儿子和女儿都在挺小的时候就谈恋爱了,你更担心谁?
张老师:我更担心女儿。
主持人:你给解释一下。
边玉芳:这太普遍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怕影响学习,第二个就是乱七八糟的事,大家都懂的。之所以更担心女儿,就是因为乱七八糟的事对女孩子的伤害更大。先说学习的事,我还真碰到过一些孩子,他们因为谈恋爱而学习进步,你相不相信?
张老师:这我相信。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有两个学生恋爱也谈了,学习也没落下。
主持人:人生也没毁了,是吧。
张老师:对。
边玉芳:这里,我不是说一定要支持早恋,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说,很多情感其实都没到恋爱这个程度,也许还没表白,也许仅仅是有个好感而已,到最后也都随风飘散。所以说,有时候可能是我们在小题大做,这样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主持人:家长一紧张一阻止,没准还推动了两人的发展呢。
边玉芳:所以,家长在这里面要观察,要远远的守望。今天,我觉得张老师提到的这个话题特别重要。孩子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你要及早地给他进行性教育,这一定是前置的。最好现在就要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告诉他如何去处理情感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跟他说清楚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尤其是教育男孩子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男生。
我的女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身边的人经常会好奇一个问题,对于你女儿找来的那一位,你有跟她说过应该找什么样的吗,万一找来的不是你喜欢的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性相对较小。我看人跟她看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在大的方面肯定不会有偏差,所以不太可能会出现离谱地让我大吃一惊,让我理解不了的这类问题。因为在她成长过程中,我已经无数次地跟她讲过什么样的男生是好男生,你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我还会跟他讲我和她爸爸的相处之道。
主持人:爸爸妈妈就在眼前,她能看到什么是美好的爱情。
边玉芳:对啊。可以说,青春期里一些所谓的感情,可能就是朋友间的好感,过去了就好了,还有一些不会表白的,也就不表白了,埋在心里也就过去了。如果发现两个人真是特别要好,那就要多多关注,防止出现乱七八糟的问题。这时候,家长要多跟孩子交流,要跟他有个约定,就是当他感到学习受影响时我们可以提供帮助。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件事情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据我观察,女性更感性,感情也更细腻,投入的可能更多,学习受影响的程度也可能更大,而男生则可能会小一点。所以说,如果女孩子遇到了情感困扰,我们家长要帮助她,跟她一块分析男孩的想法,并告诉她如何取舍。当然,我们能跟孩子这么聊天的前提,就是这种亲子关系要达到非常好的程度。可见,亲子关系是孩子各阶段教育中最需要前置的一个东西。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强硬地阻止孩子与异性的交往,那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影响他未来的交往,另一种就是弄假成真,最后的结果可能都不太好。所以这里,我一再强调要有优先教育,告诉孩子你可以对异性有好感,或者教他怎么处理被人喜欢这件事,要跟他讲你们可以保持一种正当的异性交往关系,如果真想谈恋爱,就要想清楚会有怎样的后果。
主持人:实际上,在青春期跟孩子谈这些有点晚了,这个时候的孩子最不愿意听大人说教。所以,我们真的要前置,在平常生活的点滴中或者谈天说地中带出我们的价值观来。
今天,我们围绕青春期这一话题谈了很多东西,有一些还是比较根本的。比如儿童观,孩子的学习是不是唯一的发展任务。还有亲子关系,如果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父母的正确示范,那么我们担心的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不管是同伴压力、校园霸凌,还是早恋问题,对于一个氛围平和、彼此尊重、平等交流的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个个教育契机,会推动我们父母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反过来说,如果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又比较紧张,家长的观念又极其功利,唯成绩论,那么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此前没有妥善处理的问题就会更大的爆发出来,基本上很难解决。
回到刚才关于早恋的话题,当前社会并不缺关于性教育的信息,孩子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获取。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我们把性教育窄化为性知识教育或性技术教育,甚至变成了不让孩子怀孕的教育。我觉得这点特别遗憾。如果孩子能在与父母的聊天中,或者在父母的和睦关系中发现爱的美好,那么当他对一位异性产生好感时,一个世界就对他敞开了大门,他自然会到古今中外的经典中寻找关于爱的定义。虽然我们父母有一个定义,但直接说出来会比较肉麻,也比较书面化,所以我们要带着孩子到经典中寻找。为什么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给他14岁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什么是爱情……这么多年传颂下来的关于爱的美好、神圣、纯洁,就是我们带着孩子找寻的内容。这时候,让孩子看书或文章比对他说教效果要好一些。
我自己有个观点,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此前各阶段家庭教育质量的强制体检报告,无论喜不喜欢这个报告就放在你面前。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始终做到了良好示范,那么他拿到的体检报告就很好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那就会拿到一份满是红灯的体检报告。但是,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特别是像张老师这样趁孩子现在还小就开始做准备的,就特别好。
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最后,我想请两位嘉宾分别用一句话给收看这个节目、对青春期的孩子有点忐忑的家长给个忠告。边老师先说。
边玉芳: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最美妙的一个时期,所以,我们家长不要害怕,要陪伴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找到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主持人:对啊,非常好。张老师。
张老师: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终究要长大,我们要陪伴他们成长,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同时适当的放手,就像刚才边老师提到的要远远的守望,一旦他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会发现我就在他身后,给他提供支持。
主持人:真好,尊重、信任、放手。一些专家说,度过青春期的奥秘就是一个字,熬。而我想应该是等待,这个过程会有点不容易,但终究会过去。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让它有一个好的结果。这是边老师教给我的,我也送给大家。谢谢大家收看今天的《家长公开课》,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谢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120/11147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