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让乌兰牧骑的精神永远在草原上传承
2021年01月18日 11:20
红色的嫩芽永远为草原牧民歌唱。近日,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众多媒体介绍了了内蒙古草原红色轻骑兵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一时间,乌兰牧骑成了网络媒体关注的热词,乌兰牧骑的传奇经历引发了许多读者浓厚的兴趣。
乌兰牧骑的诞生地是北国边疆内蒙古草原。1957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了一支由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小型演出队。这支演出队深入牧区,扎根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深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布赫同志把这支小型流动演出队取名为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古族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引申意“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乌兰牧骑的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歌的还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日,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乌兰牧骑的节目多为自编自演,以反映农牧民生活为主,小型多样。由于乌兰牧骑带着草原的气息,接地气,非常适合农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得到普极和提高,到1963年内蒙古草原上,乌兰牧骑演出队发展到了30支。1964年乌兰牧骑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了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按照周总理的部署,乌兰牧骑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好评如潮。1979年始,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访问演出,普遍受到好评。如今,草原上乌兰牧骑队伍已发展到近75支,队员发展到3000多名。当初一驾马车上的文艺轻骑队,如今已发展为植根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独特文艺团体,火红的热情从未消退,“红色的嫩芽”根深叶茂。
习近平同志一直关注乌兰牧骑的成长。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号召大家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再次为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点赞:“乌兰牧骑这个形式,就是真正为我们的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这是我们党和政府提倡的,支持和扶持的,而且应该把它推广开来。”总书记勉励大家:“这种形式确实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这里边传承了我们很多传统优秀的文化。祝贺你们!”
总书记的关怀激励了内蒙古全区乌兰牧骑队员。乌兰牧骑从原先的一支支文艺小分队逐步演变成了“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艺、送医疗”的“乌兰牧骑+”综合服务队。两年来,内蒙古500多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综合志愿服务活动4000多场。
进入新时代,草原上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艺术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的增多,使得农牧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元,这给乌兰牧骑更好地服务农牧民提出了新要求。“线下”出精品,“线上”送节目。马背上的“文艺轻骑兵”开辟了网络新舞台,惠民演出换了一种打开方式,连接WIFI、实时录制、发送链接……“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等新的服务方式,把文化服务的“遥控器”真正交到了群众手中。
草原上,乌兰牧骑的歌永远也唱不完。乌兰牧骑孕育的精神永远在草原上传承。
乌兰牧骑这支驰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不仅仅是宣传文化战线上的标杆,也是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结合实际,把乌兰牧骑的学习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运用到我们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中去,乌兰牧骑,这枝“红色的嫩芽”就能在华夏大地绽放出更多灿烂的花朵。乌兰牧骑的精彩故事很值得我们读者听众思考回味,乌兰牧骑孕育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乌兰牧骑精神的精髓。乌兰牧骑的队员绝大多数来自于草原的农牧民,他们把草原上的农牧民视为自己的亲人,年长的农牧民把乌兰牧骑的队员视为草原的孩子。乌兰牧骑队员和草原上的农牧民有一种水乳交融式的关系,凝聚了深深的、炙热的感情。长调悠扬六十三载,乌兰牧骑就像一湾清泉滋润着草原。哪里有群众,乌兰牧骑的队员就到哪里巡演。乌兰牧骑队员和农民群众亲如一家,白天队员们帮助牧民种地、挤奶、做饭洗衣、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是体验生活;晚上演出,用艺术手段还原农牧民的生活。这样的文艺创作更贴近农牧民生活,所以农牧民爱看。乌兰牧骑的队员不仅给农牧民群众送演出,还给农牧民群众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艺、送医疗,深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乌兰牧骑不仅传承着草原文化,还传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乌兰牧骑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茫茫草原永远的宝贵的精神坐标。依靠人民创造文化,为了人民繁荣文化,通过人民展示文化,保障人民共享文化。只有把艺术播撒给全体人民,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题中应有之义。乌兰牧骑为全社会做出了榜样,乌兰牧骑队员的做法和行动有很强的社会感染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的目标任务。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需要文化战线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出一份贡献。
启示之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远不过时,艰苦奋斗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乌兰牧骑的第一支演出队几乎是白手起家,一辆马车、队员们拼凑的马头琴、三弦、四胡等几件简单乐器,缺乏硬件、条件简单、工作辛苦,理想信念做支撑,乌兰牧骑队员克服千难万险把歌声、欢乐送进了一个又一个蒙古包,把党的声音传递到茫茫草原农牧民心中。63年来,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队员把艰苦奋斗视为传家宝,永远弘扬,代代传承。乌兰牧骑坚持六个“不分”: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不分场地优劣,见缝插针;不分严冬酷暑,坚持演出;不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不分路途远近,送戏上门;不分时间早晚,接送观众。没有绚烂的灯光,没有华丽的舞台,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一专多能、身兼数职,奉献自己的青春。63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接续奋斗一直践行着为草原农牧民群众服务的誓言,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乌兰牧骑的成功经验值得各行各业复制、借鉴。
启示之三:为群众服务,不能浮在表面,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撂下身段,要沉得下去,为群众彻底解决实际问题。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懂得群众的语言,明晰群众的需要,明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真正正的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群众工作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懂得轻重缓急,要抓住重点,学会弹钢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原上缺水的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牧民的生活。在常人的理解中,演出队的主要任务是为农牧民演出,干好演出的事就行了。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却不这样想。他们把农牧民的衣食冷暖时刻记挂在心上,急农牧民之所急,他们千方百计找专家选择打井地点,他们和农牧民群众干在一起,一锨、一镐,打出了一眼饮水井,彻底解决了农牧民饮水困难问题。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介绍了乌兰牧骑井的故事,故事相当的感人。现如今乌兰牧骑井已不再使用,但是草原上乌兰牧骑井的故事一直在传扬。
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纠结,哪些事是分内的事,哪些事是分外的事。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是群众需要的事都是分内的事,都要想办法创造条件把事情办好。否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一句空话,就成了摆设。
乌兰牧骑是个精神的富矿,深入挖掘、仔细提炼把握,为我所用,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期待乌兰牧骑精神为实现“十四五”的目标任务助力,期待红色的嫩芽在新时代枝繁叶茂,绽放出更多、更美的花朵。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118/11152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