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萧放:从腊八到十五,你知道民间如何过大年吗?
2021年02月09日 09:35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感谢各位听众听我讲这个题目!
“过了腊八就是年”,现在我们早已进入了大年的状态、大年的阶段。腊月初八,我有幸去了灵隐寺。腊八时的灵隐寺是非常漂亮的,他们过腊八的方式也很隆重,由于很重视与信众以及所在社区的互动,所以要送出30多万份腊八粥。腊八既是民间过大年的开始,也是灵隐寺与社区居民互动的一个重要机会,因为腊八的主题是感恩、祈福。所以我们说,民间过大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不仅仅是“三十”“初一”这两天,而是一个时间段,这么长的时间在古代中国的传统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一、大年的溯源:新岁首
中国的“年”是一个以年终、岁首为基础的时间阶段。如果是一台大戏的话,腊月初八便揭开了“年”的大幕,中间有几个高潮的阶段,闭幕就是元宵节,北方有的地区可能是到二月二。在这段时间里,老百姓一系列民俗活动、仪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四个字——除旧迎新。这个“旧”和“新”是中国人时间上的传统观念,也就是到了年根岁末的时候,我们要把旧的时间送走才能迎来新的,而送走不是等着它自己过去而是要通过好多的民俗活动。所以,我们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大年的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大年?其实就是指新岁首,也是民间对春节的俗称。春节这个名字出现得很晚,民国时期才有,更早的春节是立春的意思,不是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历史上的名字非常多,有岁首、正旦、元正、元日、正日。如果是算把岁首叫作大年的时间的话,那是很久的,自有传统历法以来少说也有3000年。岁首,以前未必是正月初一,但一定是指年度周期的终点和起点。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载”,我们的岁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叫岁,按照晋代人的注释理解就是“取岁星行一次”,即把木星(岁星)一周天(十二年)分为十二等分,一次就是一年时间。商朝叫祀,就是“取四时一终”,即春夏秋冬四季作为一个周期有相对应的祭祀活动,因为商朝人很信鬼神,所以用祭祀的时间作为年度的时间标志。周朝叫年,就是“取禾一熟”,即农业社会的周朝人注重农作物生长,所以用农作物生长、收获的周期为年度的时间标志,可以说周朝的很多文化、制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基础,包括论语的思想、周公六礼、传统节日等等。唐虞曰载,就是“取物终更始”,即唐尧虞舜时期,大年指的是一物一岁之后的重新开始,载也是运行的意思。
我们今天大年的含义是从周朝来的,本意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年就是一个人背着禾谷的样子,表示成熟。《诗经·豳风·七月》里讲周朝人年节的情况,“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就是“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就是“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就是“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由此可见,这一传统时至今日也没有变,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不断继承、流传的成果。老百姓即使生活得再现代、时尚,心却还是那个“中国心”,那些民俗生活也一直为我们所坚持。真正把大年的时间确定为今天的正月初一,是在公元前104年,汉朝把秦朝的历法改为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二、大年的历史流变
《史记·天官书》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正月旦”就是正月初一,“王者”就是统治者,即统治者通过历法把这一天确定为岁首,这是汉朝的事。那么,对应“王者岁首”,是否还存在“非王者岁首”?如果按照二十四节气来看,与正月初一相近的是立春,而太阳直射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的时间则是冬至。周朝的岁首就在十一月,对应的就是冬至节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又被称为元正。《荆楚岁时记》一书记载了这一时期的老百姓是如何过大年的,比如鸡鸣而起、放爆竹、拜贺尊长等等。由此可见,对尊长的礼敬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中国人特别讲伦理,从小、从家庭开始训练,这个传统就是从周秦一直贯彻到现在的,尽管传统伦理有不少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了。传统节日期间的伦理表现,就是礼俗。节日礼俗是自上而下的,从官府到民间。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大年在饮食上也是很特殊的,中国人过节特别讲究吃喝。过节吃什么是久经历史确定的,吃什么都有其特殊意义,与平常吃是不一样的。椒柏酒,就是用花椒和柏叶泡的酒,花椒气味有益处、柏树寓意生命力旺盛,所以椒柏酒有益身体康健,可以驱邪祈福。喝桃汤、吃胶牙糖,则是伴随着道教的兴起慢慢成为传统。“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那时老百姓过大年喝酒也是有特别的习惯的,比如年夜饭喝酒时要先让小孩喝,体现了一种小孩长一岁值得庆贺的伦理观。
隋唐时期,春节开始有假期,比如唐朝就规定元日要放假七天,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其他流传下来的传统:唐朝人春节喝酒也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所谓“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说的就是要珍惜大好时光,如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宋元明清各时期,春节也称元旦或元日。明朝重视立春仪式,与朱元璋对农业的重视有关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最后的封建王朝被推翻,新的民国随之建立。民国引进了西洋历法(公历),“废除”了传统历法(农历),把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的元旦,设想是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全部去掉传统历法,改为公历。但是,老百姓对此是不认同的,于是发展成了“你过你的元旦,我过我的旧历年”的情况。到了1914年,当时的北京政府内务部呈请袁世凯,拟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每天放假一天。从此,正月初一就有了“春节”的名字,近代中国也有了两个新年,即官方的新年和民间的新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在历法上继承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在官方工作上使用公历。同年12月23日,政务院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确定春节为节假日。于是,1949年之后,我们再次以制度规定的形式给正月初一命名为春节,同时春节也是很长时间里唯一放假的传统节日。
2006年,在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非遗之后,我们开始讨论传统节日放假的问题,并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讨论,形成了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和中秋节的放假安排。
三、大年的种种习俗
中国老百姓过大年,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奇观”,大家看看春运就知道了,几十亿人次旅客发送量,是除了中国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大家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条件下,仍然都期待着回家,足以见得我们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回家过年,就是每365天之中的重要环节,回家团圆、回乡祭祖,休息、充电后再出发。可以说,大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节点,被赋予了很多意义,充满了人性伦理、情感、艺术与智慧的多重美感。
(一)忙年
民间过大年分若干阶段,腊月是忙年的阶段。腊取腊祭之意,就是要用肉来祭祀祖先。中国传统很重视家庭、祖先以及与亡故的祖先的联系。现代,我们在向国外传播春节时还需要一些符号语言。什么样的符号语言最能讲述中国故事、最能代表春节的文化内涵?中国结便被推崇起来。现在流行的中国结,无论是编还是采买,都是忙年的一部分。
1.腊八
当然,我们过大年的第一步就是过腊八,所以报信儿的腊八粥是忙年的“第一道菜”。腊八粥怎么来的,有很多说法。其中因为寺庙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腊八粥源自佛祖成道日,说的是佛祖在成道之前,饿得走不动路的时候,有一个牧羊女给了他一碗粥,后来为了纪念这个事情形成了寺庙里吃粥的习惯,早在宋朝就已经有腊八粥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不完全是本土的,但一定都是外来的与本土的相结合之后形成的。所以,腊八粥的传统不仅仅是源自佛祖成道日,还包含了古代中国在冬至用红豆粥祭神等传统。腊八粥是一种充满了热量、能够御寒、保健养生的冬季食物,里面有板栗、红豆、花生、桂圆、百合、红枣、莲子、核桃等很多东西,既是祈福、信仰的象征物,也是可以养护身体的食物。
2.小年
过完了腊八,小年就快到了。小年有不同的时间点,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从小年开始,过大年的进程就加快了,比如用民谣来作为大年的倒计时,其中河北邯郸的民谣是这样的: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捏饺子。相比北方人,南方人也要扫房子,做一系列过年的筹备。
祭灶是小年的重要习俗。民间讲,灶王爷是与老百姓最亲近的神,也有说是“一家之主”的。灶王爷是在老百姓家里住的,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知道。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去汇报家里的好事坏事,于是老百姓就想出很多办法讨好他,比如给他吃胶牙糖,粘住牙齿就张不开嘴或只说甜蜜的话,或者往灶门口抹酒糟,喝醉了也说不了话,还有用猪头来“媚灶”的,直到初一早上“降吉祥”,把灶王爷接回家。
3.扫尘
“二十四,扫房子”,送走灶王爷,老百姓就开始清扫了。扫尘其实也是有信仰的,为了迎新要除旧,灰尘就代表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清洁家庭环境就类似于斋戒,所以岁末时大扫除是一个非常好的卫生传统、净化仪式。这种净化不仅是扫尘,还包括洗澡。以前北京三十那天,家家店铺都要上门板,然后洗澡去,除了洗澡还剃头。从空间到个体的清洗,是为了迎接新年,所以我们也一直继承着这一传统。
4.备办过年食品
过大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我们要准备很多的食品。所以说,民间过大年的年前准备阶段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北方做饺子、南方蒸年糕。其中,饺子不只是包的时候有讲究,就连摆的时候也有讲究,要摆成圈或行,象征着圈住福气或路路畅通;煮的时候还不能把饺子煮破了,要用木勺来搅动。南方吃年糕,则是寓意年年高。
现在就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吃饺子,饺子之所以更为出名,还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这就要说到最先的岁首,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冬至。中国人讲究阴阳,冬至是所谓的一阳生、阳气开始发生,所以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外皮是阴、馅是阳,通过咬破来释放阳气。后来,过大年的时候,我们也会说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之意。同样是节令食物的还有粽子,对应的是夏节、“阳包阴”之意。
中国各地的过年食品也都不尽相同。山东人过大年会用面做成“虫”,东北人过大年会蒸馒头,两湖地区则会做糍粑。
5.年底“洗疚疾”
上面我们讲了扫尘,是空间的净化,沐浴祛秽也是过大年的重要习俗。过去,就算是冬天,哪怕室内再冷,过年洗澡也是必须的。河南有民谣唱到:二十四洗精神儿,二十五洗傻姑,二十六洗脚臭,二十七洗傻妮儿,二十八洗傻瓜,二十九洗傻狗。同时,我们还要剃年头、“丢百病”。
6.装饰门户
装饰门户是过大年的美术内容。老百姓很重视对门窗的装饰,因为年是一个新旧交替过程中的不稳定的时间,老百姓认为会有很多危险,而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家了。家跟外面联系的地方是门和窗,为了保证安全就要“封门、封窗”,比如过去用桃符或窗花来封,因为桃符、桃板、桃棒都是驱鬼、驱邪的,在桃板上写字祈福便演变成后来的春联。春联大量使用从明朝开始,据说是朱元璋推行的,说是他过年时微服私访碰到一个屠户,就主动给这个屠户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下是非根。《帝京景物略》就记录了民间过大年贴春联的情况——东风剪剪拂人低,巧撰春联户户齐。
民间过大年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不少贴年画的。最早的年画是门神画,在汉朝就有了。汉朝的门神是神荼、郁垒两兄弟,专门抓鬼,于是成了守门人。后来,唐朝又诞生了三位新的门神,一个是钟馗,一般是贴在独扇门上;两扇门都是贴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门神要对脸。秦叔宝和尉迟恭是李世民的大将。李世民身经百战,杀了很多人,还包括他的兄弟,所以他睡不安稳,就让秦叔宝和尉迟恭晚上在外边值班,后来就演变成了两个门神。年画的题材后来扩展了,不仅是门神画,还有其他故事画以及非常多的吉祥图案,尤其故事画都取材自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便有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二)团年守岁
民间过大年的高潮部分,就是团年守岁。“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就是说一年都不赶路也一定要赶在年三十的晚上回家;“叫花子也有三天年”,就是说就连讨饭的人也要回家过年;“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就是说假如过年不回家在外面,你会觉得心里很没有着落。由此可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中国人特别看重家人团聚、强调亲情,而表达亲情的最佳时间就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
1.年夜饭
年夜饭不是必须特别隆重、特别超常,其意义不仅仅是吃这顿饭,更是一家人分离了一年之后坐在一起,甚至还要祭拜祖先。所以,年夜饭合家聚饮,其实也是一个教育的机会,比如年夜饭讲究彩头吃萝卜、必须要有一条鱼,这些寓意都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再比如,年夜饭还有“安乐菜”的讲究,它可能是南方一些地方吃的马齿苋、可能是北京人吃的荸荠,甚至是汉朝时老百姓吃的兔子髌骨。这些“安乐菜”都有祈福驱邪的寓意,甚至还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如果有的家人在过年的时候真的不能团聚,那么我们也会让他来参加年夜饭,比如摆个椅子、挂上衣服表示与他在一起。所以说,团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符号象征,年夜饭就是体现。
2.压岁钱
一般年夜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小孩子新年最期盼的礼物,就是压岁钱。压岁钱是一种祝福,压岁是老人对小孩的祝福,相应的守岁是我们对老人的祈福。压岁钱以前不是给真正的钱,而是给象征物,再写上吉祥如意等,主要是为了驱邪、压祟。明清之后,老百姓就用铜钱来当压岁钱,还把铜钱用绳子串起来。再到民国,老百姓就有用纸票的了。同时,要压岁钱的习俗也有所变化,比如以前是小孩磕头拜年,后来变成了作揖、鞠躬以及口头拜年。
3.守岁
守岁的习俗非常古老。晋朝《风土记》记载,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尤其是从隋唐到宋,民间过大年都是要守岁的,我们今天很多地方已经不太讲究这个了。其实守岁也没什么不好,因为除夕本身就不是平常的日子,我们也完全可以特殊对待。
(三)新年庆贺与拜年
1.爆竹迎年
我们现在的城市因为人口密集、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爆竹的燃放是有严格的管控措施,这无可厚非。不过,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延续着放爆竹的传统,还把放鞭炮作为吸引外来游客的亮点。在传统中,放爆竹也是老百姓在大年期间畅快心情的一种方式,在农业社会时期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冬天,有声音、有色彩的东西更能振奋人们的精神,这也是民间过大年为什么会有放爆竹这种驱鬼仪式的原因。
以前放的爆竹不是火药,而是真的把竹子烧爆,竹子一节一节的,一摔就很响,宋朝就有“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八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厉”的记述。可见,放爆竹就是为了驱邪、祈求太平。后来有了火药爆竹,天津南皮人在除夕放爆竹时就会喊:大户无忧,小户无忧,清平世界,百姓无愁。
2.祭天地、祖先
最早天地是皇帝祭的,民间过大年是不祭天地的。明清以后,老百姓过大年在祭祖先的同时也开始祭天地。
3.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就是古代强调的用新姿态迎接新年,哪怕是穷人也要买一套新衣服来过年。宋代就有“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的说法;民国时还有北方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其中,过大年喝的酒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东汉时期的椒柏酒,唐宋时期的屠苏酒,明朝的春酒等。总之不管什么朝代,过年必须有酒。酒在民俗里有俱欢的意义,无酒不欢。
4.贺年与拜年
以明朝京城为例,拜年的方式有跪拜、投贴两种。拜年的同时,我们还要祭财神。在古代,香火最旺盛的可能就是财神了。老百姓拜财神不一定是财迷,很多人是为了祈求幸福生活,财神也有幸运之神的意味。其中,关公是海内外最为知名的财神,尤其是海外很多华人都拜关公。北京人过年祭财神会买小鲤鱼,比如以前春节期间,高碑店的村民就在外面卖小鲤鱼,然后过正月十五。
(四)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是要闹,为什么?因为大地“冬眠”久了,立春也到了,老百姓要用人气来苏醒大地,让春天万物生长,所以有“正月半,敲铁罐”“腊鼓鸣,春草生”的说法。除了锣鼓之闹,“闹元宵”还有灯火之闹,也就是灯会。最早的灯会可能就是火把,直到隋唐才开始出现好看的宫灯。如果把古代的元宵节放到今天,它实际应该是一个社区凝聚的节日,比如我们回家过年时可能连对门都不认识,那么社区怎么凝结关系?就是利用元宵节赏灯、观灯、猜谜语等活动让彼此互相认识,让平常坐在“格子间”里的男男女女有见面的机会。隋唐时期的元宵节就是人戴假面、男女混杂、街上行游、更午不禁的,所以有人就说正月十五才是古代的情人节。我们现在,尤其是城市里的老百姓应该重视元宵节这一凝聚社会的好时机,把元宵节过得更好。
年节大戏从腊八启幕,三十、初一高潮,到正月十五完美落幕。其间,我们回到了家庭、见到了邻里、拜访了社区,这就是我们民间过大年的完整过程。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1/0209/1117578.shtml